典型宿舍文化下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矛盾调解机制研究
2019-12-22詹星雅朱奕源
刘 晨,詹星雅,朱奕源,何 倩,刘 妍,周 钦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4)
近年来,关于大学校园宿舍的新闻事件报道较多,其中有骇人听闻的复旦投毒案、武汉大学三环公寓事件等负面案件,也有2017年山东大学同宿舍6个女生全部保研的正面事例。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典型的宿舍文化对宿舍成员的影响机制,探索通过构建良好的宿舍文化来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宿舍矛盾。
1 宿舍文化的内涵
宿舍文化是宿舍成员自发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是宿舍成员共同努力创造的一种文化,是以宿舍成员为主体,以宿舍环境为基础,以宿舍成员的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文化。在当今社会,宿舍成员之间也必定会形成与之相对应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宿舍精神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宿舍文化构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宿舍关系会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宿舍人际关系融洽、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往往乐观、积极向上,努力学习、乐于助人、有更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相反,对宿舍人际关系不满意的学生常常表现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难以合作,情绪的满意程度低。因此,宿舍文化在大学生人际关系演变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典型宿舍文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机制
宿舍作为一种大学生典型性的群体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生活、学习、娱乐的环境。在宿舍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宿舍内会形成一种符合宿舍所有成员个性的独有的生活和学习氛围,包括宿舍的物质文化:生活设施、内部装饰、整体布局等;制度文化:规章管理制度等;精神文化:宿舍成员的共同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成员关系等。此外,以宿舍环境、宿舍氛围、宿舍成员的兴趣爱好及性格等为基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宿舍文化,通过达成成员间共同的目标,使宿舍整体在同学间具有一定的声望和地位,树立起宿舍和宿舍成员良好的外在形象。根据宿舍整体的目标、能力和特点可以将宿舍文化分为典型的四种:学霸型、干部型、社团文体型、社会实践型。典型宿舍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宿舍成员具有凝聚、激励、导向、约束、辐射和纽带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所以,分析典型宿舍文化对于宿舍成员人际关系的影响机制并找出其规律,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2.1 典型宿舍文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外部影响机制
外部影响机制是指宿舍文化作为一种环境因素,是信息共享与交流的枢纽。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在整个班集体中形成稳定的关系和良好的行为规范,以期达成共同的目标。经过一系列的震荡、维护、协调、凝聚过程,每一个宿舍成员最后均从个体转变成为一个群体当中的一员。典型的宿舍文化使得个体找准自己在宿舍中的定位,并在其规范下产生新的需求与期望,从而规范形象、完善社交,实现绩效,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契约。以典型的学霸型宿舍文化为例,若宿舍某些成员勤奋好学、目标明确、乐观积极,那么该宿舍积极向上的以学风良好为特征的宿舍文化必然会帮助宿舍成员互相督促,共同进步,进而产生“同化”现象。同时,该宿舍文化通过竞争促进、协同促进作用,使与宿舍文化有冲突的个体产生良好的从众行为,使其态度和行为符合宿舍文化的要求。
2.2 典型宿舍文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内部影响机制
内部影响机制是指宿舍文化作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源泉,为人际关系系统的建构提供价值导向,以合理安排大学生人际关系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存在并促进其发展。换言之,宿舍文化主要通过对人际关系内部要素的建构、导向、规范等方式来发挥其影响作用。根据宿舍文化的三个层次理论,深层次的宿舍精神文化是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不可忽视的一项浩大的建设工程。人际关系作为深层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个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带有自我特色的内在精神,它展示了个人对自身发展及前景等方面的综合认识,充分体现在所形成的宿舍文化中。
典型宿舍文化对于人际关系建构的影响,体现在大学生有选择地吸收文化信息过程中,在宿舍文化的导向下,通过信息整合与信息重组,不断地使自身所蕴含的价值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要求相符合,进而使人际关系体系不断得到优化与丰富。上述提到的四种类型的宿舍分别体现了不同的宿舍文化决定了宿舍成员的发展趋势。因此,宿舍应充分发挥育人效用,利用其价值导向性能、调适性能、凝聚性能,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维护健康的心理环境,培养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3 以宿舍文化为媒介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培育路径
3.1 科学安排宿舍成员
首先,一个宿舍群体是容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的特殊组合,是联系着学校安排和生活公共基础的群体,而宿舍文化的形成则是宿舍成员的性格、能力、生活习惯、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宿舍成员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和生活经验的不同,要想构建良好的宿舍文化,那么个体中应有宿舍文化的领导者、宿舍人际关系的维护协调者以及任务执行的能力者,三者缺一不可。由此看来,高校管理者应根据新生入学个人档案,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的兴趣特长、性格特点等基本信息,以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性格色彩分析理论为依据,将性格、爱好、气质不同且能互补的学生分入同一宿舍,同时在宿舍成员中,安排一个具备领导潜质的成员。这样的组队,不仅能够为管理者在引导、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提供便利,还能够激发成员的热情,消减其惰性。同时,还要充分发掘每个人的优秀之处和其蕴含的潜力,指出学生的不足并克服不足,这会对宿舍成员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乃至对其固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并重新塑造其待人接物的方式,使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3.2 加强宿舍管理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选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宿舍管理队伍,制订相关宿舍管理制度以及配套的绩效考核评比办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宿舍管理队伍人员服务学生宿舍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宿舍寝室长的培训与考评工作。宿舍寝室长作为宿舍这个小集体的管理者,由宿舍成员共同推选出来,在宿舍具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应培养其三种技能:一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寝室长不仅要与宿舍内外的人平等交流,交换信息,而且要能及时发现冲突的苗头并防止人际冲突。二是解决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寝室长应具备决策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够针对问题采取最佳行动方式。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如“卓越骨干室长培训班”进行规范性培训及定期的考评工作,通过寝室长的示范效应带动宿舍成员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宿舍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良好宿舍人际关系的形成。
3.3 充分利用宿舍“微”文化
在智能手机普及化,各种社交软件层出不穷的时代,以微媒体为载体,以碎片化为特征的微文化无处不在地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因此,高校管理者可以利用微平台,采用大学生当前最容易接受的微文化形式构建宿舍文化,构建人际关系的引力场。当然,搭建微平台并不仅仅在于开发一个App,开放一个订阅号或者申请一个公共微博账号,而是在于有一个平台意识,即要本着以平台的内容、形式、功能等吸引大学生关注宿舍文化的目的,在宿舍文化不断良性化发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领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要注重运用微激励,通过点点滴滴的激励,以积极健康的微文化导航宿舍文化的发展方向,形成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