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各地市区域创新绩效评价与管理

2019-12-21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区域

程 杰

(沈阳大学 学报编辑部, 辽宁 沈阳 110041)

区域创新绩效是评价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创新能力是否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能够比较科学地反映区域创新系统的质量。由于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创新主体的多样性、创新方式的复杂性、创新成果的隐蔽性等原因,对区域创新绩效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价尤为困难,但其结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决策具有重大意义[1]。

一、 区域创新绩效现状及问题

1. 区域创新绩效研究现状

区域创新涉及区域内各个创新主体, 是多种要素资源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创新的过程, 是创新投入经过加工成为创新产出的过程, 部分产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精准测度区域创新绩效是十分困难的, 至今还未形成标准的测量方法。

许多学者希望通过区域创新绩效研究,找出制约因素并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刘顺忠等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价创新绩效,认为创新人力、财力使用效率低下是创新绩效低下的主要原因,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各地区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提出了不同的创新政策建议[2]。池仁勇等分析浙江省11个地区的创新绩效,认为区域创新绩效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效率,企业制度、研发项目投入强度、企业群体结构和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3]。易伟明等构建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对安徽省17个地区进行实证研究[4]。潘晓琳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系统综合评价AHP变量加权主成分分析模型,对区域创新绩效进行整体分析和综合评判[5]。傅利平等通过构建知识生产函数扩展模型对我国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绩效进行测算,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克服模型中的共线性问题,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但并不具有一一对应关系[6]。单莹洁等利用系统协同论思想,通过构建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度及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综合测度河北省区域创新绩效[7]。肖梦等运用DEA-Malmquist指数,评价中国285个地级市创新发展绩效,发现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绩效处于中上等水平,但内部差异较大[8]。管敏从生态、经济和创新三个方面对京津冀区域进行分析,构建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认为2013—2015年北京和天津都是DEA有效的,而河北省2014年的区域创新绩效处于DEA无效率状态[9]。已有的区域评价结果对于精准把控区域创新发展现状,准确挖掘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政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2. 创新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未形成科学统一的标准。大部分评价指标主要强调创新资源的投入和成果产出,对于创新过程绩效难以有效度量,部分研究者选取的指标存在难以直接观测或无法直接量化的问题。

(2) 评价结果不够科学、系统、全面。目前区域创新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还不完备,相关研究还未形成理论体系,不同研究视角选择的评价指标、方法、模型存在较大差异,评价结果不可避免地存在片面性和个人偏好性。

(3) 评价指标具有短期效应。一般来说,创新产出是长期的、风险性较高的过程,现有评价指标对创新过程的关注度不够,评价结果只关注已显现的创新绩效,评价结果对区域提高创新能力、构建创新机制缺乏较显著的指导意义和建设性作用。

(4) 评价方法还需改进。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法是区域创新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但层次分析法只说明了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缺乏对评价指标的量化,而数据包络法在解释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具体因素时缺乏操作性。

二、 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 指标设计原则

区域创新活动投入产出过程相对复杂,创新活动具有不确定性,投入产出过程中许多因素会影响创新绩效,如政策、资金、法律等。科学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区域创新绩效评价的基础。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较多,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存在多层次互动,影响机制也很复杂,评价区域创新绩效需要从多维度不同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以往评价指标体系虽然指标很多,但存在较大的主观性,有些指标体系十分庞大,指标测度有困难,实用性、操作性和便捷性都有待提高。有些体系过分注重研发资源投入和专利数据,虽然这些指标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但就中国国情而言,创新活动涉及多方面衡量和评判,不只限于此类。

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是一个对区域创新活动全面剖析的过程。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结合我国区域创新特点,综合已有各项指标,力求全面反映区域创新的显性绩效与隐性绩效。

(1) 系统性及综合性。首先应考虑到区域创新系统涉及区域内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评价指标应以区域创新整体最优为目标,实现区域创新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区域创新绩效的评价应以综合衡量为主,指标设置要有层次、有重点。指标体系应根据区域创新活动的发展规律,自上而下、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形成指标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评价体系。

(2) 科学性及典型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需符合区域创新的一般规律,选取的指标应客观反映区域创新活动绩效水平。评价指标选择要揭示区域创新活动的特点、性质,达到主客观现实的统一。指标选择要内涵明确,且相对独立,既不重复又无矛盾,不存在因果关系。指标要有较高的可靠性、代表性。指标的计算和评价方法要有科学依据,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要有实践价值和意义。

(3) 可行性及便捷性。指标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且单位各不相同,指标数据应能够根据客观方法测量,可靠且易获得。不同地区数据统计时侧重点会有一定的不同,要综合考虑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过程,建立统一的评判标准,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使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性,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符合国际标准,确保评价结果科学有效。

(4) 可比性及规范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是对区域创新绩效进行统一评价,然后对各类因素进行比较,判断优劣并分析其原因,最终共同提高区域创新水平。选择的指标要具有可比性,要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比,具体操作要根据国际、国内有关标准,选择符合规范、计量范围一致的指标。

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区域创新绩效主要建立在投入产出视角之上,区域创新系统整体来看就是创新资源投入和创新成果产出的过程,创新投入直接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水平和强度,而创新产出是创新主体在合理利用创新投入的基础上取得的成果。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单位创新投入获得的产出越大,或者单位产出需要投入的创新资源越少,创新绩效越好。目前,相关学者在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主要关注资源投入及投入产出比,从创新资源投入与绩效评价两个方面设计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可获得性及代表性出发设计的普适性指标包括R&D经费支出、科技活动人员、R&D经费占GDP的比重、R&D人员占地区从业人数的比重、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等,而企业技术引进费用、技术市场交易额、新产品增加值并不具有普适性。本文创建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 创新投入指标。创新资源投入主要包括人、财、物的投入,创新资源的集聚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创新水平的提升。R&D资源在区域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R&D活动反映一个地区科技创新的强度;R&D经费反映地区政府对创新的重视程度;R&D经费占总收入的比重反映区域内企业创新水平。科技创新基金从侧面反映全社会对创新的认可度及对创新主体资金支持的力度。本文用R&D经费投入总量、R&D经费占总收入的比重、科技创新基金、科技创新基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表示创新系统财力方面的投入[3]。R&D活动单位数可以体现该地区创新主体活跃程度和创新主体规模。人才资源是区域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制约创新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人才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反映了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10]。

表1 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 创新产出指标。满足市场需求既是创新活动的起点也是其归宿,创新活动将为主体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这是创新的直接绩效。创新活动的成功不仅可以提高创新主体的技术能力,还可以减少生产要素浪费,减少环境污染,这是创新的间接绩效。区域创新绩效可以分为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类。专利授权数量能够反映区域高层次的创新信息。国家(行业)新标准数量体现创新主体在本领域的权威性,其创新水平也反映了行业的较高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区创新的活跃程度。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和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反映区域创新水平的高低。经济效益指标主要包括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利税额、新产品利润额等。

三、 区域创新绩效评价DEA模型及其应用

1. 模型构建

从实际出发,结合评价指标的内涵,采用DEA方法进行绩效评价[11]。假设有n个同一类型评价单元(DMU),对于第i个评价单元DMUi(i=1,2,…,n),有m个投入指标构成投入向量Xi,有s个产出指标构成产出向量Yi,所有评价单元的投入和产出指标构建输入矩阵X和输出矩阵Y。用V和U分别表示输入和输出权向量,则决策单元DMUi的效率评价指标(θ)为

θ=(U·Yi)(V·Xi)-1,

可得到评价决策单元的创新绩效C2R模型。θ表示区域创新绩效的评价结果,θ值越大表示绩效越好。DEA有效的经济含义是:除非减少其他种类的输出,否则现有输入情况下,任何产出都不能再增加;除非减少其他种类的输入,否则现有输出情况下,任何输入都不能再减少。

2. 模型应用

根据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设计原则,选取2017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标的,设投入指标X1(科技活动人员数)、X2(R&D活动单位数)、X3(R&D经费支出);设输出指标Y1(新产品销售收入)、Y2(新产品利税总额)、Y3(专利授权数)、Y4(国家或行业标准数)和Y5(发表科技论文数)。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2017年辽宁省各地市区域创新绩效指标

数据来源: 《2018年辽宁科技统计年鉴》《2018年辽宁统计年鉴》及辽宁省科学技术厅网站。

根据C2R模型,计算区域创新评价绩效的结果(见表3)。影子价格表示创新资源单位变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区域创新系统输入因素影子价格相对较高时,表示该因素对区域创新绩效较为重要,应当加大对此资源的投入。

表3 辽宁省各地市区域创新绩效C2R模型计算结果

3. 结果分析

沈阳、大连、抚顺、本溪、丹东、锦州、盘锦的创新绩效较好(见表3),但科技活动人员、R&D活动单位、R&D经费支出的影子价格较低,新增这三项资源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大,这些区域应着重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

葫芦岛、铁岭、朝阳、辽阳区域创新绩效一般。铁岭R&D经费支出的影子价格较高,增大R&D经费支出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提升;朝阳科技活动人员影子价格较高,增加科技活动人员对区域的创新绩效作用比较明显;辽阳R&D活动单位数影子价格较高,提升R&D活动单位数对辽阳区域的创新绩效意义重大。

阜新、鞍山、营口的创新绩效较差。营口科技活动人员影子价格较高,增加科技活动人员对创新绩效作用较大;鞍山、R&D活动单位数影子价格较高,对该区域创新绩效提高具有明显效果;阜新R&D经费支出影子价格较高,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提升作用。

四、 客观多属性综合评价

由于DEA评价法无法判断效率值为1地区的效率差异,故引入客观多属性综合评价进行深入探讨。

1. 变量说明

多属性综合评价过程中,依据第i个专家对第j个影响因素指标原始得分可得多属性信息矩阵

式中,xij为第i个专家(i=1,2,…,n)第j个影响因素指标(j=1,2,…,m)原始得分。

2. 数据处理

将指标数据标准化,目的是将指标原始数据转化为[0,1]区间的数值,消除因量纲不同对筛选过程造成的影响。方法如下:

3. 基于客观赋权法的指标赋权

(1) 计算各指标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2) 计算各指标标准差对角矩阵S。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δj表示第j个指标取值的标准差,得到标准差对角矩阵S,根据表4数据计算各指标标准差对角矩阵S。

表4 辽宁省各地市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化值

(3) 计算矩阵R·S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特征向量。矩阵R·S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R·S·b=λb。

(1)

由式(1)可以得到向量b,继而得到第j个影响因素指标的权重

(2)

将公式(2)带入矩阵R和S。得到ω=(0.128 0,0.117 9,0.128 4,0.125 8,0.128 1,0.125 8,0.119 8,0.126 2)T。

被评价对象i最终评价得分Vi为

被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由高到低依次为:0.625 6(沈阳)、0.546 6(大连)、0.434 6(盘锦)、0.399 6(锦州)、0.387 5(本溪)、0.383 9(抚顺)、0.380 5(丹东)、0.379 8(辽阳)、0.378 2(葫芦岛)、0.373 0(朝阳)、0.368 5(铁岭)、0.363 2(阜新)、0.361 0(鞍山)、0.354 1(营口)。

该方法得出的地区创新绩效具体评价结果与DEA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五、 政策建议

1. 明确创新主体定位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习惯性地对市场进行干预,地方性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十分巨大。政府干预有其合理性,可以调度更多创新资源支持企业创新,能在市场失灵时予以纠正。但创新系统的可持续运行更多的是依靠市场机制,政府应当发挥监管者、服务者的作用,监督企业行为并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以维护市场良性运行。企业也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创新主体的作用,以市场为依托不断独立创新,不能一味“等、靠”国家扶持,要积极主动跳出惯性思维,寻找持续创新发展的新引擎,进而带动区域产业乃至整体经济快速发展。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增强与企业的联系,持续推进“产学研”更深层次的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 提高创新资源利用率

辽宁省14个标的市中有一半资源投入相对充足,但与较为发达城市相比,更大的问题不是投入不足,而是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不够。应针对科技人员构建新型的、具有较强活力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采取激励考核和末位淘汰制,加强科研人员的学习交流和信息互通,组织科研人员与企业一线员工座谈,将创新理论与生产实践更好地结合,提高生产效率。R&D经费支出要合理高效,专款专用,避免资金被占用及浪费现象。从创新发展的规律上,不能一味按照死规矩办事,影响创意研发及产业化的进度,要设置合理弹性区间,同时后期精准报备,力图将创新研发经费尽其用、尽其能、尽其力。

3. 转变发展理念

结合区域资源和发展情况,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发挥集群优势,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群,如珠江三角洲的电子行业等。建立多类型创新模式,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未来创新的主流,但模仿创新也不可或缺,区域创新模式要结合不同创新主体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选择,无论选择何种创新模式,都要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区域创新水平。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增加产业链附加价值,不断向高附加值方向移动。

4.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创新主体良性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良性竞争的循环,促进产品创新发展;而不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只能带来市场的低迷,甚至导致寻租行为或者违法现象频繁发生,使企业创新动力大大降低。政府应拓宽市场融资渠道和信息沟通渠道,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设立扶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渡过创业艰难期,使之成为区域创新的生力军。完善人才吸引政策,加强区域人才培养,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体系,形成层次明确的人才梯队。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区域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分割区域
绩效评价:提升博物馆管理水平的有力杠杆——以央地共建博物馆绩效评价为例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区域发展篇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的医药全行业绩效评价及预测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