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视域下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策略研究

2019-12-21吴波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23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吴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目前,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还处在初级阶段,人们的思想认知不够全面、管理机制也不够健全、产权模糊,这些问题都成为了阻碍改革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为此,我们需要从理论层面对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实质进行探究,以此提升改革的有效性。我国当前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伴随着社会体制以及经济改革的深入,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教育组织与制度在变迁的过程中,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成为了改革的重要内容,理清改革的脉络,揭示改革的策略,对于指导高等教育改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实践意义。

一、经济学视域下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问题

(一)产权不够清晰

当前,很多高校后勤产权多为一元结构,学校作为后勤投资的唯一主体,后勤对于学校资产具备一定的控制权,但是最终的收益权完全归属学校所有。这种制度下,后勤人员积极性会受到抑制,创新动力不足。学校为了能够规避风险,也会参与到后勤管理中,从而制约了后勤经营决策的有效制定,对后勤改革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高校后勤资产主要归属学校,后勤不存在收益权、占有权以及处置权。当前,高校没有理顺和后勤之间的产权关系,无法全面而又系统的评估后勤资产,也缺少一个相对公平与准确的方法评估、清算后勤资产。产权关系不清将会造成后勤风险完全由学校承担,在此模式下,学校为了能够增值、保值国有资产,同时也为了降低风险的产生,通常会对后勤经济活动进行严密监管,无形中使后勤部门带有浓烈的行政属性。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

很多高校后勤都在模拟企业化的运行方式,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产权制度改革却长期停滞,没有构建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从本质上看,高校后勤管理采用的是双轨制,在该模式下,学校和后勤之间存在着契约关系,没有界定明确的所有者、管理者以及经营者产权。高校后勤管理机制会受到学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后勤财、人以及事都会受到高校的限制,无法独立行使决策权,这与企业的自主经营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为经营权以及所有权缺少清晰化的界定,难以构建现代企业权利的分配监督以及管理机制,这也导致了利益、权利与职责分配不公的问题凸显,人浮于事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资金滥用情况显著

后勤财务管理依然受到了企业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的影响。首先,后勤核算体系不够健全。因为当前还没有出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相关标准,再加上高校经营实体所具备的行业特征,所以,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同的财务工作者对于相同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最终导致了核算方法的差异化。再加上财务人员间沟通相对较少,在出现不同意见的时候,无法合理解决。特别是在新会计制度出台以后,如果原事业性固定资产折旧管理问题、科目余额结转问题无法很少的解决,将会对财务信息以及核算的有效性、真实性产生影响。所以,构建与高校后勤部门财务管理相匹配的核算体系非常重要。其次,高校后勤成本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因为,很多后勤财务人员都是从行政部门中分离出来的,难免会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传统思想中成本管理意识淡薄,对于成本缺少约束机制,很难保证成本管理机制以及成本监督机制的完善。最终会造成企业以及单位服务成本不够真实,管理的效益较低,经济资源难以做到合理化分配。

二、经济学视域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策略

(一)注重解放思想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经济过渡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为了必然。但是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高校因为长期处在信息不完全、环境不确定、官僚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刚性等环境下,高校根据环境反应而构建的社会模型也存在差异性,使得制度在变迁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难免会遗留制度痕迹。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并非短期内就能哦故完成的,需要我们付出艰苦而又长期的努力。我们需要按照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的规律与特征,按照高校的具体情况,寻求满足高校具体情况的改革方式,并且使用与之相匹配的策略,而并非是依靠主观意愿对方法与措施进行随意变动。比如,高校后勤人员长期享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待遇与福利,并且本身是事业单位正式员工,如果将他们进行简单的剥离,将会产生社会问题与矛盾。并且,按照人们思维模式以及后勤服务特殊性,高校后勤将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无法依据市场化机制实施。因此,各个高校要不断缩小高校后勤服务的范围,学校也可以和后勤服务企业签署合同,以契约的方式保证服务效率与质量,实现后勤机构自负盈亏。

(二)转变角色定位

高校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将核心任务放在科研、教学工作中。诚然,高校学科教学工作需要有后勤服务给予保证,可是这并不代表一定需要有自己承担后勤服务生产与管理工作。任何生产者都能够承担为高校提供后勤服务的责任,不仅包含了高校本身,同时也包含了学校外部的企业。具体由谁承担,需要看谁可以在后勤服务供给中实现成本、费用的最小化。按照经济学理论,消费者所需要的消费完全由自己生产,将会形成了垄断经营,无法实现社会分工的优越性。所以,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转变身份,主动放弃服务生产者的角色定位,主要扮演消费者的角色。高校所扮演的消费者角色也不能太过繁杂,不能够将师生生活以及教学科研的所有方面都作为公共消费,全部由学校“买单”。很多消费行为是能够脱离公共消费,转变为私人消费。这样不单单不会影响高校的福利性质,同时也会伴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持续深入而得以加强。后勤服务完全从高校脱离下来以后,学校就要放弃过去的行政管理权,将管理权利完全交给后勤,使其能够以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不要时不时地以监督的名义干扰后勤的自主经营。

(三)培育服务供给主体

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并不代表高校后勤服务指定外面的企业服务就可以了,还要形成竞争市场,即便高校后勤服务由外面企业提供,如果缺少竞争,那么这种服务也是没有效率的。因此,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核心是要构建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培育多个供给主体,鼓励企业对高校后勤投资,使得高校周围能够产生专门面向高校的社区服务体系以及第三产业,产生竞争有序的后勤服务市场。伴随着市场供给主体数量的不断增加,竞争机制日趋完善,学校以及后勤服务供给的效率也会随之提升,最终将会产生系统化的后勤服务市场。

(四)明确产权关系

随着社会化改革的深入,高校可以在市场上与后勤企业进行产权交易,既可以出手整个产权体系,同时也可以交易部分产权。高校可以借鉴中小企业改制经验,有条件的转让或者是出售后勤资产所有权。首先,要确保后勤的国有属性;其次,要确保在一段时间内其服务内容与经营性质不变。这两个条件是相辅相成的,前者能够为后者打下基础,后者则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发展稳定性提供保证。所以,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与国有企业组建后勤服务集团,专门负责高校后勤服务。这是在当前,高校资产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情况下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在产权交易市场日趋完善的背景下,这些限制条件也会随之解除,私人企业也可以参与到高校后勤资产所有权的买卖中,只要对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不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反之还会推动资本流动,将高校从后勤服务的泥潭中脱离出来,专心搞科研,真正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

三、结语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和普通社会企业不同,特别是在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新的资产运作形式还没有形成,历史上产生的一些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所以,很多资产管理原则难以做到一步到位,要分步和分阶段的开展。随着社会化改革的持续深入、步伐不断加快,各种性质的资本都会聚集起来,高校后勤服务资产所有权问题将会更加清晰,有助于确定相关主体的经营责任与成果,使得利润能够实现按资分配。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