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实务研究
2019-12-21于澜
于澜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省分行,辽宁 沈阳 110013)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国际上的活跃的中国企业逐渐增加,为此需要对我国的会计准则实施标准化、国际化调整。从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分析,其普遍留有一种资产价值远远高出实际估值的问题,因此企业需要通过资产减值对企业内部资产泡沫进行消除,提升企业价值。
一、国有企业资产减值现状分析
(一)资产减值核算内控制度不完
当下市场中的大部分企业普遍存在内控制度方面的疏漏,无法将其作用全面发挥出来,甚至部分企业当中尚未建立内控制度。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部分企业针对资产减值进行评估和测算的过程中,为了节约成本,忽略不相容职务彼此分离的基础原则,导致相关职责划分不明确,大都是由相同人员负责。此外,针对企业资产减值还缺少规范化的内部审计,相关部门相同虚构,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纠偏和监督功能,甚至还有部分管理人员以及审计人员谋划通过资产减值实现盈余管理。
(二)会计计量问题
计量随意性较大,在流动性资产当中,应收账款占据重要部分。而存货占据流动资产的大部分比例,而新会计准则内,针对该部分资产的计量和确认等缺少系统框架,缺少应收账款预期现金流出计量方法,相关内容也是由企业结合自身现状制定相关依据,代表着存在较大不规范性,拥有诸多漏洞,继而给部分企业留下可乘之机,使其利用该漏洞让企业利润虚增,在后台实施违法操控。
折现率选择不够规范,选择现金流折现率的过程中,国家允许企业可以选择资产作为替代,或通过市场利率实施资产减值操作,但会计实务现实操作中,部分资产因为不在市场中活动,因此折现率无法通过市场率和替代率实施置换,相关问题也能够体现出企业选择折现率中所隐藏的不规范问题,可操作性不强,导致的部分条件下,无法准确计量企业资产。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完全
信息披露不完整,当下企业通常在会计报表当中仅披露部分关键资产金额,对于部分缺少计提的资产很少会公开,甚至根本没有提到部分内容,以及部分资产价值降低问题,针对上述重要内容缺少有效说明,这也是企业中的关键性数据,对于外部人员而言,如果不清楚企业内部状况,也无法了解企业是否按照标准计算,附注当中也不能获得有效价值信息,容易出现错误判断的问题。
在企业可回收资产金额方面缺少确认披露,没有告知未来折现率依据以及现金流量测量方法,上述两种因素容易对确定可回收金额产生直接影响,报表应用者无法对企业内部可回收金额的合理性进行准确判断,无法准确了解企业内部真实发展状况,导致外部应用者资产减值判断难度增大,是确认资产减值中的一种阻碍性因素,降低企业效率,影响企业发展。
二、国有企业实施资产减值会计业务时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会计制度》中针对资产减值进行了具体阐述,随着这一制度的提出,国有企业资产减值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管理任务,大力推行资产减值会计,要求企业及时处理不良资产,落实个人责任,减少企业资产运行风险。同时企业本身要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把握经济发展提供的机会,有效开展资产减值会计业务,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
一方面,国有企业应明确资产减值问题实质是一个长期积累过程,如果资产实物出现损耗或市场价格降低时,为了客观反映资产价值,则需要进行资产减值,计量并确定资产价值损耗。资产减值产生原因涉及市场环境、客观经济等多个方面,还可能由于主观经营不当引起实物损失[1]。但是一次性清理大量减值资产会阻碍企业资产流转,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不良影响,最终造成大额亏损。这就需要企业管理层对资产减值会计处理重要性有一个正确认识,从企业持续发展来看,处理不良资产造成的财务数据变化只是历史遗留问题的表现,并且是对企业真实情况的反映,而对企业经营流程不造成影响。因此,由资产减值引起的经济利润降低不能作为在任领导者能力的评价标准,相反的,领导层要利用好制度改革机会,整顿企业财务混乱现象,推进改革,为企业今后发展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深入剖析资产减值会计政策,采用恰当的计量标准。在新会计制度环境中,企业会计处理中对每项资产的计提由于其性质的差异性,分为管理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三个科目,将其作为当期经营效益的减项,会影响企业当期利润。资产计量标准的合理选择是做好资产减值的关键。从理论上说,这项资产能实现的现金流量即是资产实际价值计量标准。而在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采用未来现金流量进行计量的可操作性差。因此,应选择公允价值、市价、可收回价值等作为计量标准,为企业提供了选择空间。国有企业要利用好会计政策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坚持有效防范、谨慎经营的原则,合理选择计量标准来反映企业真实的运营情况。
三、加强国有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管理的策略
(一)优化资产减值内部环境
首先,应按照现代企业发展制度要求合理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建立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和管理者间的制约机制,提高公司治理结构合理性,从而解决盈余管理问题[2]。其次,要加大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在培训中完善会计人员知识体系,使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如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培训活动,针对从业学科能力进行全方位培训,使会计人员能完成岗位工作,科学规划企业资产来为计提减值做准备。最后,国有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避免出现权责不明确的问题。在内部控制机制中,应制定明确的审批程序,使资产减值会计工作更加正规化、透明化。
(二)提高会计计量水平
为了解决国有企业资产减值会计业务中的会计计量问题,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一是提高会计人员能力素养。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在资产减值计量方面过于随意,导致会计问题不断积累,对企业正常经营带来不确定风险。要想加强资产计量工作,应注重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及素养的提高,采取会计人员考核制度,在制度约束下提高从业人员责任感,由此保证资产减值计量有效性和规范性。要求会计人员充分理解新的会计理念和有关法律规定,使其具备较高业务能力;二是实施企业计提资产的全面监管。利用国家政策能增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同时要发挥各个部门的职能,使其主动进行计提资产监管,制定内部监管机制来防范计提行为的不规范性。当发现企业计提操作不当时,可要求相关人员做出解释,追究责任,从根本上解决资产计量问题;三是统一折现率选取标准。计量企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时采用的折现率,要求能直接反映市场货币时间价值,是进行资产减值时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在选择折现率上,首先要运用市场利率,若不能准确选择,则应考虑替代的利率。会计政策上要对折现率的选择制定统一标准,以免企业资产减值过程中出现折现率运用不规范的问题,进而造成企业经营效益的降低。
(三)加大会计信息披露程度
资产减值会计在国有企业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信息披露不完全的问题,是导致会计处理效果差的主要原因[3]。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以下解决对策:一是加强相关部门对会计信息准确性的监管力度。在企业会计信息缺失、失真问题上,最主要的应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建立研究小组,加大先进技术在国有企业会计管理中的推广力度。例如,大力推广会计信息共享技术,在多样化信息传递渠道作用下保证会计信息能及时被各个部门所掌握。通知还应建立监管制度,促使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展现出公正的一面;二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完全披露,为了解决我国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的问题,要搭建一个市价信息网,展现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信息的及时更新,确保会计信息时效性和准确性。尤其在网络技术不断应用成熟的背景下,管理部门可借助网络载体作用展示企业资产实际价值,方便管理人员了解企业资产信息,提高各项决策的科学性。上述措施的运用,能加强对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实务开展过程的监督,避免产生虚假利润,能督促会计人员做好资产计量、资产减值等工作,是规范会计管理的有效措施。
四、结论
综上所述,推行资产减值会计是一个必然趋势,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养和专业能力。国有企业应顺应经济发展规律,落实资产减值会计配套制度机制,通过资产减值提高资金管理效果,全面、及时的反映企业资产实际价值,并根据会计处理结果分析潜在风险,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探索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