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营改增”对建筑企业内控建设的影响
2019-12-21李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文/李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1 “营改增”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概述
1.1 积极影响
“营改增”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营改增”对于建筑施工行业长期存在的重复税收、纳税等现象能够进行整体改善。建筑施工企业作为一项高投入、高风险、资金回笼周期长的行业,加之建筑施工企业在招投标过程中的一贯做法,实际工作中通常会由于甲乙双方的惯性操作而为建筑施工企业带来重复的税负,为承办单位带来巨大的税收金额。因此,新的税法制度能够有效解决这种现象,通过进项税额的抵扣来缓解巨额的税收资金,减轻企业的税负压力,进一步将纳税的程序简洁化,降低企业的纳税金额,为企业节省更多的运转资金。第二方面,通过进项税额的抵扣,针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也可以享有同样的国家优惠政策,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节省更多的资金,用来进行固定设备材料的采购,发展完善新的建筑技术,从根本上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建设质量,不断推动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高速发展。
1.2 消极影响及风险
首先,“营改增”尽管能够为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不小的优惠,然而实际情况下也必须具备进项税额的抵扣前提,但是目前而言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来说,“营改增”之前的营业税和增值税税率分别为3%和11%,因此想通过进项税额抵扣大部分税收,进项税额的税率必须达到8%以上,这是难以实现的。同时结合目前建筑施工单位的发展现状来看,进项税额的税率最多只维持在6%,甚至更低,因此,要想通过“营改增”进项税额抵扣来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税负压力是不现实的,甚至容易造成增值税的增加。其次,建筑施工企业还往往存在一个较为典型的问题,那就是大部分的财务指标和转换数值都较为模糊,最后,“营改增”在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发票管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制定的发票管理方面,如果无法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收集实时性实施有力的保障,那么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进项税额抵扣将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阻碍,为企业的发展埋下潜在的风险。
2 “营改增”过后的建筑施工企业增值税风险管控要点
第一,意识重塑。对于风险的管控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树立正确的管控意识。要求企业必须对“营改增”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营改增”不仅仅是一项税法制度的改革,更是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传统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传统的企业摒弃传统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加上税法执行意识,结合“营改增”背景,不断增强全局观念的意识,全方位抵御风险来临。第二,完善制度。制度的健全才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风险管控实施前提。因此企业应当结合“营改增”的具体内容,充分适应“营改增”特点,营造新型的内控管理风险防范环境。最后就是发票管理为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将发票管理工作不断细化,明确制定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流程,结合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来增强风险管控的力度。
3 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增值税风险管控对策
3.1 加大增值税风险管控培训和财务素质能力的提高
建筑施工企业的增值税风险管控和进项税额的抵扣息息相关,而增值税风险管控绝大部分是由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管控意识和财务素质能力决定的。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定期进行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和交流学习等活动,增强财务人员对增值税风险管控的意识,提升综合素质能力。除此之外,对于涉及增值税项目的相关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定期思想教育培训来提高工作能力。
3.2 实行科学化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制度
建筑施工企业的领导层首先应该对“营改增”的背景进行全方位的掌握,并且高度重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并在短时间内完成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科学和规范化管理。首先,必须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进行严格管控,通过对供应商是否具有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资格进行全面考察,来严格规范发票开具的流程。其次,还需要对供应商的财务状况,产品质量和价格以及信誉等方面进行考察,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品质。建筑施工企业在展开进项税额抵扣时要获取增值税的专用发票,不然不能够进行抵扣。因为在“营改增”实施前缴纳营业税所造成的固有方式让企业在管理增值税相关的发票时没有统一的方式。所以公司在转变应缴税种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对专用发票的管理。尤其需要仔细甄别供应商与分包商的纳税人资质。
3.3 健全增值税管理机制
为解决由于传统财务工作中的不良习惯带来的“营改增”风险问题,健全增值税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要求企业必须在内部不断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普及,增强全体员工的法律意识,并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来规范财务工作人员的基本操作。对于建筑施工企业中的风险管控关键点,例如合同和采购等操作过程中,不断细化管理机制,确保财务数据指标明确统一,在建设制度过程中不断提高风险管控的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业“营改增”已实施两年有余,给建筑业带来的影响深远。相关企业需要深入准确的分析对应的法规政策,并积极地进行面对。只要公司从改进生产管理体制、努力提升管理团队实务意识、加强发票管理等内容入手,使用科学的方式,展开合理的税收筹划工作,就一定会获得“营改增”实施所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