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制好,就能杜绝并发症吗
2019-12-20王建华
王建华
生活实例:五年前,李师傅退休时体检查出2型糖尿病。对于糖尿病的危害,李师傅深有体会,他的父母都是因为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去世的。因此,自从被确诊后,李师傅絲毫不敢马虎,血糖控制得一直不错,空腹血糖基本控制在7.0毫摩/升以下。最近,李师傅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结果查出冠心病。医生告诉他,这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对此,他深感疑惑:自己血糖明明控制得挺好,怎么还会出现并发症呢?
李师傅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原因比较复杂,归纳起来,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严格控制血糖,主要减少的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国际糖尿病领域两项大型研究——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证实:严格控制血糖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主要指肾、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对减少大血管并发症(即心脑血管并发症)虽然也有一定效果,但不是特别显著。再者,“减少”不等于“没有”。不过,患者也不能因此灰心丧气,放松对血糖的严格控制,毕竟严格控制血糖对预防并发症的效果还是相当肯定的。
2.单纯控制血糖,忽视对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干预
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事实上,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是多重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吸烟、肥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心脑血管病变,与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的关系甚至比高血糖更加密切。因此,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仅仅控制血糖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控制血压、血脂、血尿酸,戒烟,减肥。李师傅虽然血糖控制得较好,但如果其他危险因素控制不佳,仍可出现心血管并发症。
3.只重视空腹血糖,忽视对餐后血糖的管控
有研究证实:与空腹高血糖相比,餐后高血糖对全天总体血糖水平的“贡献”更大,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关系更为密切,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也更大。所以,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病情监测时,不能只查空腹血糖,还要查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有些患者所谓的血糖“正常”,仅仅是建立在一两次空腹血糖检测正常的基础上,往往缺乏经常性、全天候的血糖监测。李师傅尽管多次监测空腹血糖正常,但不代表他的餐后血糖也控制得好。
4.对血糖波动及低血糖控制不力
近年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不但与血糖整体水平升高有关,而且与血糖波动性(即忽高忽低)也有密切关系。血糖波动性越大,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尤其因血糖波动幅度过大而引发的低血糖,其危害程度比单纯高血糖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专家曾这样说:“一次严重的低血糖,足以抵消患者毕生严格控制血糖所带来的益处。”因此,糖尿病患者在严格控制高血糖的同时,还应尽可能避免出现低血糖,减少血糖波动所带来的危害。
5.忽视对“糖尿病前期”的早期干预
研究认为,大血管并发症早在糖尿病前期可能就已经发生,并非都是确诊糖尿病之后才出现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刚被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就已经有了心血管并发症。因此,糖尿病高危人群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对预防心血管并发症也大有裨益。
6.早期不良的“代谢记忆效应”
“代谢记忆效应”是指机体可以将血糖的变化记忆下来,并做出相应的持久反应。换句话说,若能在病程早期对血糖实施严格控制,能使患者长久获益;相反,如果病程早期高血糖没有控制好,到出现并发症后才引起重视,“亡羊补牢”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种情况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屡见不鲜。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此时就算血糖控制得再好,并发症也难以逆转。因此,糖尿病治疗一定要趁早,给机体留下好的“血糖记忆”,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预防并发症。
7.遗传易感性存在个体差异
临床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病程长短及血糖控制情况差不多的两个患者,一个有并发症,另一个则没有。这说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与遗传背景有关,不同个体的遗传易感性不同。
总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是多重因素造成的。要想更好地防治糖尿病并发症,首先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还要全面控制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糖、血压、血脂、吸烟、肥胖等)。只有这样,才能显著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