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巧用中药保健康
2019-12-20冯明徐军魏睦新王一飞李斌张晓天杨柏灿方泓
冯明 徐军 魏睦新 王一飞 李斌 张晓天 杨柏灿 方 泓
近年来,夏季高温天气时间较长,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全年最热的时候,每年都有超过35℃的天气,极端高温可达40℃。暑天气候闷热,常使人头昏脑胀、胸闷、心烦、口渴、食欲不振,容易发生感冒、腹泻,出现皮肤问题等。夏日烦恼何其多!本刊特邀中医专家巧用中药为大家去烦恼、保健康。
热伤风可以理解为因气候炎热、调摄不慎而引起的感冒,也就是夏季感冒,传统中医称其为冒暑、阴暑。
“热伤风”:防、治两手抓
热伤风不同于普通感冒
一般认为,热伤风是在暑热(或暑湿)内蕴基础上,体表感受寒邪所致,故其防治不同于一般的风寒感冒只需辛温散寒,也不同于风热感冒只要疏风散热。热伤风需要根据寒、湿、热的轻重选取治法和药物,有时还需看患者是否有气虚或痰湿体质、是否兼挟食滞等,所以热伤风患者用一般治疗感冒的成药效果并不好,需要有经验的中医师辨证施治。
夏季感冒的症状虽与普通感冒相似,但有其特点:虽也有发热、畏寒,但“着衣则热,去衣则寒”,即穿上衣服嫌热,脱了衣服又嫌冷;虽有头身不适,但以困重为主,还有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胃肠道症状,也有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等暑湿内蕴的表现。
冯 明 山西省中医院(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成员,中国气功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医师协会中医分会副会长,山西省卫生厅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山西药膳养生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擅长发热、感冒、失眠多梦、咳嗽气喘、胃痛腹胀、消化不良、泄泻便秘、头痛眩晕、汗出异常等病症的诊治。专家门诊:周二、周五上午
防治原则:清暑、化湿、解表、和中
中医治疗夏季感冒的常用传统方剂有藿香正气丸、黄连香薷饮、新加香薷饮、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卫分宣湿饮等。
●藿香正气 藿香正气散由藿香、紫苏叶、苍术、陈皮、白芷、生半夏、厚朴等中药组成,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食)滞引起的症状。恶寒发热伴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均可选服藿香正气类制剂。西医诊断为胃肠型感冒、感冒、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中暑等属外感风寒者以及内伤生冷者,也是此类方药的适应证。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方中主要药物广藿香具有抗菌、发汗的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紫苏具有解热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并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物,缓解支气管痉挛;白芷有抑菌、解热、抗炎、镇痛等作用。经过剂型改革,现在市场上出现了见效快、方便服用的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藿香正气软胶囊、藿香正气滴丸等,可用于居家防暑。但需注意,如藿香正气水含有酒精、挥发油浓度较高,容易引起过敏反应,驾车者应慎用。
市场上功效、主治类似,药物组成大同小异的中成药还有四正丸、保济丸、六合定中丸,以及适用于小儿的香苏正胃丸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方药多长于解表、化湿、行气、调节脾胃功能,适用于外感寒邪、内伤脾胃者,其清热解暑功效不足,不宜用于治疗暑热盛的病症,一些广告宣传将其作为夏季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错误的。
●新加香薷饮新加香薷饮由银花、连翘、香薷、厚朴、鲜扁豆花组成,具有清暑、化湿、解表散寒的功效,是主治夏季感冒功能较全面的临床常用效方。其适合的病症为恶寒发热、无汗、心烦而赤、口渴、胃脘痞胀、苔白腻。患者亦可购香薷6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厚朴花6克、鲜扁豆花6克,泡水代茶饮。
●暑热感冒颗粒(冲剂)夏季感冒属于暑热偏重者,可以用暑热感冒颗粒(冲剂)。药由连翘、竹叶、北沙参、竹茹、荷叶生石膏、知母、佩兰、丝瓜络、香薷、菊花等组成,具有祛暑解表、清热生津的功效,适用于发热重、恶寒轻、汗出热不退、心烦口渴、小便赤、苔黄、脉数的患者,可用于夏季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初起。
服藥注意事项
平时有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以免壅气碍湿。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烟、酒,不食辛辣、生冷、油腻、甘甜类食物,以免助热、生湿生寒。
应严格按照用量用法,儿童、年老体虚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运动员、驾驶员、高空作业者慎用或禁用某些药品,具体应咨询医师。
若服药3天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前往医院就诊。
特别提醒:不少疾病发生初期都会有感冒的症状,如乙型脑炎、肠伤寒、夏季流感、胃肠炎等。因此,如果“感冒”者出现高热持续不退、神志不清、抽搐、剧烈呕吐、腹痛、严重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暑热:解暑须用对中成药
当外界温度过高,长时间日晒、湿热或空气不流通的高温环境等阻碍了人体散热,人就容易发生中暑。
暑病的特点
暑邪致病的基本特征为热盛、阴伤、耗气,又多挟湿,故临床上以壮热、阴亏、气虚、湿阻为特征。暑热初起可出现里热证,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烦躁、脉象洪大等,称为伤暑或暑热。暑性升散,暑邪易于上犯头目,内扰心神,可致腠理开泄而大汗出,汗多伤津,污液亏损,出现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临床表现。大量汗出,易于伤津耗气,往往气随津泄,而导致气虚,故中暑者常可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暑多挟湿,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中暑患者的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虽为暑湿并存,但仍以暑热为主。因此,根据上述暑病的不同特点,应分别使用相应的药物。
徐 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副主任中药师,首届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药调配与监测分会委员,参与多项局级、市级课题,主编与参编多部专业及科普著作。研究方向为药鉴定、中药制剂质量研究。
四类祛暑中成药
中暑患者应立即撤离高温环境,移到通风、阴凉、干燥处安静休息,补充水、盐,可酌情用盐水静脉滴注。药物降温方面,中医辨证论治,配合服用祛暑剂治疗,也常配合中成药施治。中成药包括祛暑清热药、祛湿利湿药、祛暑和中药、祛暑辟秽药四大类。每种药物均有其适应证,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并需关注注意事项(具体可参考前文“服药注意事项”)。
祛暑清热类
●人丹由薄荷脑、冰片、肉桂、砂仁、丁香、干姜、八角茴香、胡椒、木香、儿茶、甘草等制成,具有开窍醒神、祛暑花浊、和中止呕的功效,用于中暑头昏、恶心呕吐、腹泻、晕车、晕船等。
●清凉丹由薄荷脑、薄荷素油、樟脑、桉油、丁香油、肉桂油、樟脑油制成,具有清凉散热、醒脑提神、止痒止痛的功效,主治感冒头痛、中暑、晕车、蚊蟲叮咬等。用法是将其搽于头部太阳穴或患处,一日2~3次。使用时需注意眼睛、外阴等皮肤黏膜及破损处禁用,不可内服。涂抹部位如有明显的灼热感或瘙痒、局部红肿等情况,应停用、洗净,必要时向医师咨询。
●无极丹由石膏、滑石、甘草、牛黄、冰片等制成,具有清热祛暑、辟秽止呕的功效,主治中暑受热、呕吐恶心、身烧烦倦、头目晕眩、伤酒伤食、消化不良、水土不服、晕车晕船等。
●白避瘟散由石膏、滑石、冰片、白芷等制成,具清凉解热的功效,主治受暑受热、头目晕眩、恶心呕吐、身重烦倦、伤酒伤食、消化不良、水土不服、晕车晕船等。用法为口服,外闻亦可。
●碧玉散由滑石(飞)、甘草、青黛制成,具有清暑热、平肝火的功效,主治暑热蕴积、烦渴引饮、肝火旺盛、小便短赤等。需用布包煎服。
●复方乌梅祛暑颗粒由忍冬藤、乌梅、山楂、薄荷等制成,具有清热、祛暑的功效,主治高温所致心烦口渴。用开水冲服,必要时饮服。糖尿病患者忌服,孕妇及脾胃虚寒泄泻者慎用。
●广东凉茶颗粒由岗梅、山芝麻、五指柑、淡竹叶、木蝴蝶等制成,具有清热解暑、祛湿生津的功效,用于四时感冒、发热喉痛、湿热积滞、口干尿黄等。糖尿病患者忌服,风寒感冒者不宜使用。
祛暑和中类
●定中丸由广藿香、厚朴、苦杏仁、砂仁、半夏、木瓜、茯苓、白术等制成,具有健胃补脾、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暑湿呕泻、停食伤胃、膨闷胀饱、吐泻腹痛等。
●十滴水 由大黄、辣椒、小茴香、干姜、肉桂、樟脑等制成,具有健胃祛暑的功效,用于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肠胃不适等。用法为口服,每次2~5毫升,儿童酌减。孕妇忌服,驾驶员、高空作业者慎用。
●救急行军散由冰片、黄芩、绵马贯众、薄荷脑、细辛、白芷、猪牙皂、苍术、甘松、雄黄、朱砂等制成,具有通关消积、止痛止泻的功效,用于中暑伤风、发热恶寒、头眩身酸、心胃气痛等。该药含雄黄、朱砂和马兜铃科植物细辛,为处方药,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服药时应定期检查血和尿中的汞、砷离子浓度,以及肝肾功能。肾脏病、肝功能不全、造血系统疾病患者,以及孕妇、哺乳期妇女、新生儿禁用;儿童及老年人一般不宜使用。
祛湿利湿类
●薄荷六一散 由滑石、薄荷、甘草制成,具有祛暑热、利小便的功效,用于暑热烦渴、小便不利。该药适用于暑热烦渴者,表现为身热、头晕、大渴引饮、饮不解渴、咽痛喉燥、小便短赤、舌红少津,苔薄而黄干,脉细数。需用布包煎服。
●藿香正气合剂由广藿香、紫苏叶、白芷、麸炒白术、陈皮、姜半夏、姜厚朴、茯苓、甘草、桔梗、大腹皮等制成,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用于暑湿感冒、头身困重、胸闷,或恶寒发热、脘腹胀满、呕吐泄泻等。
祛暑辟秽类
●避瘟散由檀香、零陵香、白芷、香排草、姜黄、玫瑰花、甘松、丁香、木香、人工麝香、冰片、朱砂等制成,具有祛暑辟秽、开窍止痛的功效,用于夏季暑邪引起的头目晕眩、疼痛鼻塞、恶心、呕吐、晕车晕船等。用法为口服,一次0.6克;也可外用适量,吸入鼻孔。运动员慎用。
●生茂午时茶 由广藿香、青蒿、白芷、甘草、川芎、山楂、独活、紫苏叶、厚朴、砂仁、大腹皮、麦芽等制成,具有消暑止渴、开胃进食的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头晕、湿热积滞等。用法为煎服。若服药3天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或出现新症状,如胸闷、心悸等,应立即停药,并前往医院就诊。
腹泻俗称“拉肚子”,中医学术语称为“泄泻”,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质地稀溏,甚至出现水样泻。虽然古代中医通常将泄和泻放在一起,但是这两个字所表现的意思有所不同,泄指大便溏薄而势缓者,泻指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两者统称为泄泻。
夏季腹泻:对证用药才有效
夏季腹泻高发的原因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夏季气温逐渐升高,细菌及病毒等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较其他季节相对旺盛。另一方面,夏季气候炎热,人们为了清凉解暑,经常直接生吃水果和蔬菜。从中医观点看,这些生冷食物从口而入,可直接损伤中焦脾胃的阳气,导致运化吸收功能减退;同时,“长夏”湿气较重,湿浊内生,混杂未消化的水谷,也易引起腹泻。夏季常见腹泻主要分为四类,针对不同类型对证选用中药,可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外感寒湿
这类患者的常见症状有大便质地清稀,甚至如水样泻,腹部胀闷不适,饮食减少;可有恶心呕吐,伴腹痛肠鸣;也可伴有外感风寒的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舌苔白或白腻。可选用藿香正气丸(或水、软胶囊等),或纯阳正气丸。需注意,有明显发热症状、阴虚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均应慎重使用。
外感湿热
魏睦新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醫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系主任,江苏省中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擅长中医疑难病的诊治,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肠易激综合征、慢性便秘和免疫异常疾病的诊疗。专家门诊:周五全天、周六上午
这类患者的常见症状有腹泻急迫,粪色深黄而臭或夹有黏液,肛门灼热;腹痛阵作,口渴喜饮,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肢体倦怠,可有发热,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腻。可选用的中药汤剂有黄芩汤、芍药汤、葛根芩连汤,常用的中成药有加味香连丸、香连化滞丸、黄连素、洁白胶囊等。这类方剂的主要作用是清利湿热,在疾病早期服用效果较好;若腹泻时间较长、腹部怕冷,则不宜用。
饮食不节
这类患者常表现为腹胀、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或如臭鸡蛋味,或夹有食物残渣;嗳气酸馊,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夜寐不安,舌苔薄黄或垢腻。可选用木香槟榔丸、加味保和丸等中成药。只有将过多或不洁的食物排出体外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故不宜选用止泻药,而应运用消食导滞的药物,这一特殊治法称为“通因通用”。
脾胃虚弱
这类患者病程通常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可选用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等中成药;如寒气较重、消化不良,可加用理中丸;如腹痛明显,可选用大小建中汤;如腹泻不止,可选用桃花汤;如出现虚脱、手脚冰凉,可选用四逆汤先回阳救逆,然后尽早就医。
特别提醒:如因饮食不洁导致一过性腹泻,不必太过紧张。
如腹泻不止,可根据自身情况,服用参苓白术丸、固肠止泻丸、黄连素、藿香正气丸、蒙脱石散等健脾止泻的药物对症治疗。不宜一味单纯止泻,否则不仅不利于疾病恢复,还会埋下隐患。
若腹泻剧烈,且持续多日,或伴有剧烈腹痛、不能缓解,甚至出现皮肤弹性改变、精神烦躁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以防延误病情。如果腹泻日久,并且大便可见黏液脓血,也应及时就医,排查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
夏季天气炎热,紫外线强烈,空气湿度较高,人体出汗、皮脂溢出较多,加之蚊虫孳生,细菌、真菌渐趋活跃,因而各类皮肤疾病高发。入夏以来,各类与季节因素相关的皮肤疾病,如夏季皮炎、痱子、暑疖、日光性皮炎、癣、丘疹性荨麻疹等发病迅速增多,给本就酷热难熬的炎夏生活带来了更多烦恼。
夏季皮肤病:中药方来解
各类夏季皮肤病
●热出来的“夏季皮炎”典型表现为:发生于四肢伸侧或躯干部,尤其是小腿前方,呈对称分布的红斑、小丘疹,针头到粟米大小,局部融合成片,瘙痒明显,并伴有灼热感。搔抓之后可出现抓痕、血痂,久而久之,皮肤可逐渐粗糙增厚。病情轻重与气温、湿度密切相关:气温越高、湿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则皮损越严重,且瘙痒较明显;天气转凉后,皮损可自行减轻或消退,来年夏季容易再发。本病主要因气候炎热、出汗、紫外线照射等刺激皮肤所致。
●晒出来的“日光性皮炎”本病是由阳光中的紫外线引发的急性光毒反应,常在日晒数小时后见皮肤发红、肿胀,严重者可出现水疱、糜烂,之后数日红斑颜色逐渐变暗、脱屑,留有色素沉着,自觉瘙痒、灼热或刺痛感,轻者2~3天痊愈,严重者1周左右才能康复。皮损面积较大者,可出现发热、畏寒、头痛、乏力、恶心等不适。
● 小虫咬出来的“丘疹性荨麻疹”这是一种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风团样丘疹性皮肤病,多见于过敏性体质者,为臭虫、跳蚤、蚊虫、螨等叮咬而致。皮损为绿豆或稍大淡红色丘疹,性质坚硬,顶端常有小疱,搔破后结痂,周围有纺锤形红晕,常分布于腰背、腹、臀、小腿等部位,多群集而不融合,自觉瘙痒。一般2周左右可以消退,但新皮疹可陆续出现,因而新旧皮损常同时存在。
●出汗惹出的“痱子”痱子是皮肤上汗腺开口部位的轻度炎症。夏季人体出汗较多,表皮长时间浸渍在汗液中,加上皮肤上累积的污垢堵塞汗腺开口,可引起痱子。由于小儿皮肤娇嫩,汗腺发育不成熟,汗液不易排出和蒸发,故更容易出痱子,表现为头皮、前额、颈部、胸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容易出汗的部位出现红斑,继之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或水疱,可引起刺痒。
●细菌感染成“暑疖”本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多由痱子搔抓后合并细菌感染而成,常发生于头皮、颈项、胸背、臀部等处。初起局部皮肤潮红,次日发生肿痛,范围局限在3厘米左右,可分为有头疖和无头疖。有头疖先有黄白色脓头,随后疼痛加剧,自行破溃,流出黄白色脓液后,肿痛即逐渐减轻;无头疖初起无脓头,红肿疼痛,肿势高突,3~5天成脓,切开后脓出黄稠。本病轻者散发,重者可遍体发生,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或簇集在一起,可出现全身不适,如寒热、头痛、口苦咽干等。
●“癣”病罪魁是真菌癣病是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浅部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类皮肤、毛发或指(趾)甲的疾病,如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花斑癣、甲癣等,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患癣家畜,或间接接触被患者污染的衣物而引起;也可由自身感染(先患有手、足癣等)而发生;长期应用激素、糖尿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也易发生癣病。气候炎热、环境潮湿、经常接触碱性洗涤剂可促使该病的发生。一般来说,癣病在夏季发作或加重,在冬季减轻或消退。
治疗原则:清热祛暑,祛风利湿
夏季皮肤疾病虽有不同的病因和症状,但一般多表现为皮肤起红斑、丘疹、鳞屑或水疱,搔抓后可见条状抓痕、糜烂、渗液,甚至滋水淋漓,自觉灼热、瘙痒或刺痛,常遇热加重、得冷减轻。症状轻者常数日后自行消退,严重者反复难愈,影响情绪、睡眠,甚至引起继发感染。中医认为,这些夏季常见皮肤病多属风、热、暑、湿所致,尤以风热、湿热、暑湿三型多见,治疗多以清熱祛暑、祛风利湿为要。
●风热型表现为周身散发红斑、丘疹或风团,遇热或日晒后加重,凉快后减轻,瘙痒时轻时重,或游走不定,多昼轻夜重。此型为风热之邪所致,常见于日光性皮炎、夏季皮炎、癣病及丘疹性荨麻疹初起。可用马齿苋15克、蒲公英15克、苦参15克、黄芩9克、蝉衣6克,煎汤口服,每日2次;也可用成药消风散颗粒等。
●湿热型表现为在红斑、丘疹、风团的基础上,出现群集或散在的小水疱,高于皮面,或隐伏于皮下,或在丘疹顶端见小水疱,瘙痒剧烈,搔抓后水疱破裂,渗液淋漓,干燥后结成痂皮,多分布于双手、外阴或下肢。此型为湿热之邪所致,常见于丘疹性荨麻疹、湿疹、癣病。可用黄芩12克、黄柏12克、苦参15克、蒲公英15克、马齿苋15克,煎汤口服,每日两次;也可用成药龙胆泻肝丸。
●暑热型 多在气候最为炎热的伏季发病,常见头皮、颈项、前胸、后背、腋下等处密集的红色或白色针尖大小丘疹,严重时可见丘疹顶端密集小水疱,如痱子;或在头皮、颈项、胸背、臀部等处出现单发或多发的炎性丘疹,严重者可出现脓疱或结节、囊肿,如暑疖。可用藿香12克、紫苏12克、绿豆衣12克、连翘12克、金银花15克、野菊花9克,煎汤口服,每日2次;也可用成药六应丸、六神丸、藿香正气散等。
除口服外,外用中药煎汤浴洗或湿敷患处也可收到不错的效果。以红斑、丘疹、瘙痒为主,而无水疱、渗液者,可用生地黄15克、生大黄15克、黄柏15克、苦参15克、地肤子15克,煎汤外洗;如伴水疱、渗液、糜烂,可在上述方药基础上加石榴皮15克、马齿苋15克,以收敛燥湿。
需注意,上述口服方药多为寒凉之品,脾胃虚弱、易腹泻者应酌情减量,或餐后服用,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试用上述方法后效果不明显,或病情较重、皮疹弥漫全身者,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特别提醒: 患者饮食以清淡为宜,适当增加维生素及蛋白质的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鱼类等。
注意及时补充水和盐分,以保持皮肤滋润和体内电解质平衡。
注意防晒、防蚊虫叮咬,出汗后应及时清洗并擦干。
调适精神情绪,保证睡眠充足,保持心态积极健康、精神舒畅。
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炎炎夏日,人们往往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这不仅因为高温对人体的温度调节、消化、神经等系统有影响,更因为“湿热”之邪入侵。除暑邪外,夏季还有湿邪,而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水谷运化,喜燥恶湿,故湿邪最易侵犯脾胃,使脾不能升清、降浊,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出现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这时,吃几道开胃小菜,或许可以增加食欲。
天热胃口差:中药菜开胃
在夏季的餐桌上,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凉拌菜,不但“凉”,而且以蔬菜为主,营养丰富,部分凉拌菜中所加的大蒜和醋还可促进消化、刺激食欲、抑菌杀菌,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此外,用合适的食材制作的汤品、小食也适合在夏季食用。
夏季最受欢迎的凉拌菜
●马兰头拌香干 马兰头拌香干是当代著名作家、美食家,人称“好老头”的汪曾祺先生所喜欢的菜品。马兰头是长江流域的一种常见野菜,又名马兰,《本草正义》记载:“最解热毒,能专入血分,止血凉血,尤其特长……内服外敷,其用甚广,亦清热解毒之要品也。”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马兰头者……京师所谓‘十家香也……摘取嫩者,醋合筍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马兰头的吃法有很多,其中“马兰头拌香干”的做法最为简单和健康:将马兰头在滚水中氽熟后捞出,用冷水冲凉,挤干,切碎,加白色碎香干丁、盐、麻油凉拌即可。
●凉拌马齿苋说到野菜,不得不提的还有马齿苋,历代本草书中对马齿苋的描述是:“马齿苋,又名五行草,以其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也。”小小一株草,尽现五行色,可见其功效之独特。马齿苋性寒,入心经、肝经、脾经、大肠经,可清除心、肝、肺和大肠之热,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在暑热难耐、心烦气躁的夏季,食用一些寒凉性蔬菜有助于解暑热、泻火毒。用蒜蓉炒马齿苋,或加一些碎萝卜、马铃薯均可,最简单的做法是“凉拌”。将马齿苋的老根、老叶摘成段,用清水加盐泡10分钟,洗净,放入沸水锅内焯至碧绿色捞出,过凉水后沥干水分,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味精、醋、辣椒油、盐、香油,拌匀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寒凉性蔬菜均有清火作用,体质虚寒者最好少吃,以防引起肠胃不适,导致腹痛、腹泻;脾胃不佳者也不宜多吃。
适合夏季食用的老鸭汤
●苦瓜老鸭汤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为旺盛,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对营养物质的需要较其他季节大为增加,故应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鸭肉最适合夏季食用,其性微寒、味甘,入肺、胃、肾经,有滋补、养胃、补肾等作用。体内有热者适宜食鸭肉,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者食之更为有益。那么,夏季该怎么吃鸭肉?苦味食物既能泄暑热,又可燥湿邪,有助于恢复脾胃纳运的功能,苦瓜是降火解暑的好选择。将老鸭剖洗干净,汆尽血水,斩块;苦瓜去籽,切块,入开水氽熟;煲内放入适量清水,武火煲至水滚,放入老鸭块、苦瓜块、生姜片、葱、料酒等,待水滚起,改用中火继续煲3小时左右,以少许盐调味即可。苦瓜老鸭汤具有清热解暑的作用,也可改为苦瓜炒鸭肉。不喜欢苦瓜的朋友可改用冬瓜,加点陈皮,也有一定的解暑热、健脾开胃、滋阴清肺的功效。
虫草炖老鸭中医认为,夏季进补以“清补”为原则。根据中医“冬病夏治”原理,一些适合冬病夏治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感冒等,在夏季多为缓解期,应以扶正补虚为主。虫草炖老鸭就是一款不可错过的食疗验方。将适量虫草放于鸭腹内,加水炖熟,调味食用,连食1个月左右。此方有补体内虚损、益肺肾、止咳喘之功效。冬虫夏草是传统的滋补品,性平味甘,具有益肾补肺、止血化痰等功效。鸭肉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具有滋阴补虚、利尿消肿之功效。虫草和老鸭一起炖煮,食用后有益肺平喘、补虚等作用。
小食和茶,解暑佳配
●冰镇凉粉炎炎夏日,来一杯冰镇凉粉,撒上芝麻,浇上糖水或蜜水,再加一点薄荷,凉丝丝,甜蜜蜜,直爽到心里。糖水凉粉或“黑白凉粉”是全国各地街头“出镜”率很高的夏季小吃,具有清暑、解热、利尿的功效。“黑白”指的是青草糊和石莲糊这两种颜色不同的食物。石莲性味酸平,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解毒、补肾固精通乳之功效。白凉粉即石莲糊,又称石莲豆腐、木莲豆腐、木莲冻,具有清湿热、清心宁神、开胃健食等功效。黑凉粉即青草糊,又叫烧仙草,可冷食也可热饮。常见浇头包括蜂蜜水、红豆、花生、芝麻、水果等。需要提醒的是,夏日适当食用冷食有助于消暑解渴,但过多食用则适得其反,易伤阳气,使阴寒内盛,导致脾胃虚寒,出现纳呆腹胀、腹痛、大便稀溏等症状。
●藿香茶藿香茶是冰镇凉粉的夏日解暑佳配。夏天,人体实际上外热内寒,加之喜欢吃冷食、待在阴凉环境中,而夏季又具有暑热、湿热的特点,湿热之邪易伤脾胃,此时藿香茶便是健脾佳品。藿香是江南房前屋后的一种常见野生植物,《本草正义》记载:“藿香,清芬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外胃,振动清阳妙品。”藿香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有化湿醒脾、辟秽和中、解暑、发表之效。制作藿香茶简单快捷,只需摘几片洗净的藿香叶,用开水冲泡即可,有理气、祛湿、排毒、清火等功能。搭配香薷叶、薄荷叶,还可煮成藿香解暑茶,可健脾胃、祛暑湿,尤其适合脾胃虚寒、肠胃功能较差者饮用。
张晓天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亚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主任委员,老年病分会常务委员治未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适宜技术评价与推广委员会副主任。擅长治疗中风后遗症、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对各种慢性疾病、亚健康及延缓衰老的调理。专家门诊:周一、周三、周四上午(东院),周四下午(西院)
茶,提神解渴;药,治病救人;以药为茶,以茶为媒,茶中有药,茶药相随,此乃药茶也。炎炎夏日,无论烈日照耀还是潮湿闷热的环境,均可使人汗出不止、口干舌燥。此时,喝一杯凉茶,不仅生津止渴、补充水分,还可解暑清热,使人心境安宁。若能喝一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的药茶,则更具夏季养生之道。
心烦上火:泡一杯药茶
药茶的本质与药膳相同,其应用形式多样,目前市面上已有不少药茶,制作方法也多种多样。其实,我们亦可自行制作药茶。不过,夏季药茶的制作必须根据个人的体质和身体状况而选用不同的中药,体现夏季养生的要点:清热解暑、生津止渴、除烦安神、健脾化湿。此外,有些药茶含有鞣酸,容易对胃产生刺激,故不宜空腹饮用,也应控制量,一般一天2~3杯足矣。
养阴生津止渴药茶
具有养阴生津止渴功效的中药均性味甘寒,口感怡人,具有清补之能,但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应慎用,且不宜多用,尤其不宜冰镇饮用。
● 芦根、茅根这是两味常用的药食两用品,味甘性寒,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通利小便的作用,适用于夏季因暑热而多汗口干、心烦不宁者。这两种中药口感清爽怡人,可以每天用芦根15克、白茅根15克直接煮水作茶饮,无须添加其他辅料。如用新鲜中药,则用量可适当加大。若再加红枣3~5枚,口感更佳、效用更好;亦可根据个人爱好适量加入蜂蜜或冰糖。
●石斛 石斛味甘、性微寒,具有补肾阴、养肝阴、益胃阴、生津止渴、除烦润肤的功效,被称为“养阴圣药”;对于夏季汗出伤津、口干不已、心烦不宁,以及发热后体倦乏力、口干喜饮者有一定作用。石斛干品可以煎汤,每天10~15克,加水适量,煎煮约30分钟,滤去药渣,温服或凉服,但不宜冰服。若用鲜品则效用更佳,用量可适当加大,每天15~30克,压榨取汁,加入净水(多为石斛汁的1~2倍),搅拌沉淀后即可饮用。需注意,石斛品种较多,质量、效用差异大,应选质量较好的。此外,南沙参、北沙参、天冬、麦冬等也适合制作这类药茶。
健脾化湿解暑药茶
夏季的一大特点是,在艳阳高照的同时雨水也较多,湿气较重。人居其中,烦热困倦,汗出不畅,又多贪图寒凉而易为寒气所伤,故在适当清热解暑、养阴生津之外,健脾化湿解暑也颇为重要,且必要时应注重散寒,即所谓“春夏养阳”。
●香薷 香薷味辛、性温,具有一定的发汗散寒、化湿解暑、利水消肿的作用。作为药用,常用于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所致的阴暑证,即夏季感冒,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热重寒轻、头痛无汗、腹痛吐泻、肢体困倦等。治疗既要通过发汗以发散风寒,又要通过化湿解暑以清除暑湿。虽然香薷平时较少用,但在夏季是防治感冒的常用药,很适合用茶饮的形式制作。每天取香薷3~6克,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用小火煎煮10~15分钟,过滤去渣取汁,待药汁转温后调入蜂蜜10克即可饮服;亦可加入生姜3克、藿香6克,发散风寒、解暑化湿的作用更强。但需注意,“热伤风”、汗出过多者不宜使用。
●扁豆、薏苡仁、荷叶这三味药都是夏季常用的药食两用品,共性是性味甘淡、平和,有较好的健脾化湿作用,而且口感怡人,适用于脾虚有湿者,症见食欲不振、口中黏腻、四肢倦怠、神情疲乏等;也适用于脚气肿痛、慢性泄泻、白带过多者。每天取扁豆10克、薏苡仁15克、荷叶6克,加水适量,先行煎煮扁豆、薏苡仁约20分钟后,再加入荷叶,小火续煎10分钟,滤出药液后酌加冰糖或蜂蜜10克调匀,多温服。上述药物可每天连续使用2~3次,但荷叶要每次更换。
此外,这类药物中还有两味非常重要的药物——藿香、佩兰。如作茶饮,使用新鲜的藿香和佩兰更佳。
清心除烦安神药茶
在夏季,人们常心气浮躁、心烦不已。若能饮用一杯清心除烦安神的茶水,可使人心境安宁。具有这类功效的中药均性寒凉,作用于心脏,有些药物苦味较重,故用量不宜大,时间不宜长,脾胃虚寒、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淡竹叶、莲子心淡竹叶味甘、淡,性寒,莲子心味苦性寒,两药均善于清心除烦安神。可每天取淡竹叶6~10克、莲子心3克,直接开水泡服;也可煎服,加水适量,大火煎煮沸腾后,小火续煎5~10分钟,加入冰糖或蜂蜜5~10克调匀,温服、凉服均可;亦可在药茶中加数枚红枣、3克炙甘草,既可调味,以免过于苦寒,又有一定的养心作用。
●百合百合的用途较为广泛,药用、食用、茶用均可,但原理一致:其性味甘寒,作用于心脏,具有清心安神的作用,对心烦、心悸、失眠有較好的养治作用。鲜品或干品均可,新鲜百合用量可稍大。干品常规用量为每天10~30克,洗净后用冷水浸泡约半小时(若用新鲜百合,须掰开)后沥干,加清水适量,煎煮约20分钟,调入冰糖或蜂蜜5~10克即可饮用。百合还可加入其他中药作茶饮,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如绿豆百合汤,主要用于解暑清热安神;亦可加入红枣3~5枚、赤小豆10克,加水煎煮饮用,具有解暑利尿、养心安神的作用。
此外,夏枯草、菊花、金银花等也是较为常用的清心除烦安神中药。
其他常用药茶
● 玉米须夏令时节恰逢玉米上市,许多人将玉米须弃之不用,实为可惜。玉米须味甘、淡,性平,具有利尿祛湿、排毒解毒的作用,还有助于降低血糖。用新鲜或干品玉米须30~60克,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即可饮用。
●紫苏叶、陈皮二者均为药食两用品。紫苏叶不但价格便宜,而且药用、食用效果均较好,其性味辛温,具有发散风寒、宣肺止咳、化湿开胃的作用,并能预防和治疗食物中毒,适合夏季服用。陈皮气味芳香,有理气健脾、化痰止咳之效,适用于痰湿困阻、脾胃不和、咳嗽多痰者。两药合用,可调畅肺胃、化湿祛痰,适用于夏季湿邪困脾、食欲不振及受寒咳嗽多痰者,用作茶饮口感也适宜。每天取紫苏叶10克、陈皮3~6克,加水适量,煎煮15分钟即可,亦可加入冰糖或蜂蜜5~15克调匀温服。需注意,内热重、多汗者应慎用。
●乌梅 “望梅止渴”的典故流传百世,其中的主角即为乌梅。乌梅味甘、酸,性平,具有酸甘化阴、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炎热的夏季,在茶水中放入2~3枚乌梅,既可生津止渴,又能增进食欲,还能收敛止汗,可谓一举三得。
杨柏灿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中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药学会常务理事、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中药临床工作,擅长治疗顽固性咳喘、失眠、肝胆疾病、不正常出汗、肥胖、血脂异常、血尿、月经不调等。
夏日,可用金银花、芦根、荷叶、淡竹叶、广藿香、薄荷、白扁豆、乌梅、砂仁、炒山楂等常用药食两用之品,制成绿豆糕、龟苓膏、酸梅汤、薄荷糖等零食消暑解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饮食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消暑零食。
解暑消馋:中药零食来帮忙
根据体质选
●湿热质人群苦寒食品能燥湿清热,有助于清除体内湿热之气。这类人群可选用苦瓜、苦菜、苦笋、莲子心、冬瓜、丝瓜、荸荠、杨梅等苦寒食品。
●阳虚质、气虚质人群“春夏养阳”“温食补脾”,此类人群可选择荔枝、龙眼、桃子、大枣、杨梅、核桃、杏子、橘子、樱桃等温性食物。
●气虚质、阳虚质和阴虚质人群酸能养阴益气、收敛固汗,防止汗出过多造成的津液大泄。此类人群适合食用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橘子、山楂等酸味食物。
根据地域选
●北方在较为干燥的北方地区,“暑热”伤津液,可致乏力、口干、皮肤干燥等,饮食应以养阴生津为主,可适当多食西瓜、梨、提子等水果,还可用菊花、绿豆、百合、芦根熬制清热养阴的粥。
●南方南方“暑湿”较严重,易干扰肠、胃、脾的正常运化,饮食宜以健脾、清热、去湿为主,可适当多吃冬瓜、扁豆,也可用荷叶、薏苡仁、陈皮等熬粥。素体脾胃虚寒、易腹泻者慎食凉性中药。
自制零食推荐
南瓜凉糕
【原料】:南瓜150克,琼脂10克,白糖30克。
【制作】:用凉水将琼脂泡至发白后,将水倒掉,加入清水,没过琼脂,上锅蒸化。将南瓜去皮去籽,切成片状,煮成南瓜泥。将琼脂放入南瓜泥中,加入白糖,用勺子搅拌均匀,倒入模具中,放冰箱冷藏至成型,2小时后取出食用。
【功效】:南瓜清热解毒,适合夏季食用。琼脂是海藻中提取的精华,蛋白质含量高、热量低,具有清热祛湿、滋阴降火的作用。
西瓜番茄汁
【原料】:西瓜1个,番茄500克。
【制作】:西瓜去皮去籽, 捣烂取汁;番茄剥皮, 捣烂取汁。将二者混匀即可。
【功效】:西瓜味甘性寒, 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有“天然白虎汤”之称。番茄味甘、酸,性微寒,入胃、肝、肾经,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之功。西瓜番茄汁可清热解毒、消暑生津。
烏梅糖
【原料】:白砂糖500克,乌梅肉200克,紫苏叶细粉50克。
【制作】:锅中放入白砂糖,加少许水,以小火煎熬至较稠时,加入切碎的乌梅肉、紫苏叶细粉,调匀即停火。趁热将糖浆倒在表面涂过食用油的容器中,待稍冷,用刀划成小块,冷却后即成棕色的乌梅糖。
【功效】:养阴生津,止渴敛汗。
方 泓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热病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中医治未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食疗研究会理事兼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中医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亚健康的中医调理。专家门诊:周一下午 特需门诊:周三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