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贫血的相关危险因素

2019-12-20戴映蒋淑莹余旭奔张春红胡卢丰林观样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重度贫血肾功能

戴映,蒋淑莹,余旭奔,张春红,胡卢丰,林观样

(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药学部,浙江 温州 325015;2 台州市中心医院 药学部,浙江 台州 318000)

利奈唑胺(linezolid,LZD)作为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唑烷酮类抗生素,因与其他药物无交叉耐药,为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的深部感染提供了新选择。口服LZD后1~2 h达峰浓度,生物利用度接近100%,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31%,其组织渗透性强,整体组织分布稳定,半衰期为5~7 h。 目前认为该药不会与细胞色素P450 家族(cytochrome P450 proteins,CYP)氧化系统发生相互作用,而是经肝氧化代谢生成两种无活性的开环羧酸代谢产物,非肾脏清除率约占总清除率的65%。基于其独有的理化特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LZD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随着应用的推广,不断增多的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其中以血液系统毒性尤为突出[1-2]。目前已有较多关于LZD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报道,并证实药物体内浓度与不良反应直接相关,但关于LZD所致贫血事件,国内外鲜有报道,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确定中各研究间存在较大差异,尚未见中国人群LZD血药浓度与贫血发生的相关研究[3-4]。本研究从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的住院患者收集LZD药物浓度,对住院患者治疗期间发生LZD相关性贫血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评估,旨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一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因临床需要接受LZD治疗且行TDM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②LZD治疗疗程<4 d;③LZD采血时间非稳态血药谷浓度;④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和免疫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⑤接受放化疗;⑥大失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⑦白细胞、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首剂予LZD前低于正常下限值者。本研究方案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临床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感染部位、LZD使用情况(剂量和疗程)、首次监测的谷浓度(trough concentration,Cmin)、联合用药,以及使用药物前后血生化指标等。肝功能指标选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肾功能指标选用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贫血定义:Hb计数较基础值下降≥25%。中重度肾功能不全定义:GFR<60 mL·(min·1.73 m2)-1。

1.3 血药浓度测定 在稳态条件下(即给予LZD后第3 天开始),在下一剂给予之前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样(Cmin)2 mL,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LZD血药浓度。线性范围0.25~50 mg·L-1,最低检测限0.05 mg·L-1,日内、日间变异系数均<10%。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定量变量用或M(P25,P75)描述,分类变量的假设检验采用χ2检验,对连续变量符合正态分布的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参数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使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95%CI)。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特征 按入排标准纳入有效病例161例,感染部位:皮肤软组织感染67例(占41.6%),肺部感染62例(占38.5%),全身多部位感染7例(占4.3%),颅内感染6例(占3.7%),腹腔感染7例(占4.3%),败血症4例(占2.5%),感染性心内膜炎5例(占3.1%),骨和关节感染3例(占1.9%)。患者的各项临床特征详见表1。

表1 住院期间使用利奈唑胺患者临床特征

2.2 贫血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161例住院患者中,有31例患者被评估为发生LZD相关性贫血(占19.3%)。将2组患者相比较,提示贫血发生组具有更高Cmin(P=0.005),同时GFR相对更低(P=0.001),AST基础值相对更高(P=0.037)。其他指标如性别、肾脏替代治疗、LZD疗程、联合使用其他抗生素等在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关于LZD治疗上限阈值至今未有一致的定值,大部分学者认为Cmin上限阈值为7~9 mg·L-1最佳[5],故本研究将Cmin分为<7 mg·L-1、≥7 mg·L-12个亚组,根据GFR将患者分为<60 mL·(min·1.73 m2)-1(中重度肾功能不全者)和≥60 mL·(min·1.73 m2)-12个亚组,分析贫血在各亚组下的发生率及趋势。其中Cmin≥7 mg·L-1的患者共86例,发生贫血患者23例,贫血发生率显著高于Cmin<7 mg/L的患者组(26.7% vs. 10.7%,χ2=6.661,P=0.01)。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亚组分析中,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发生贫血患者21例,发生率较GFR≥60 mL·(min·1.73 m2)-1组高(30.9% vs. 10.8%,χ2=10.237,P=0.001)。

表2 发生LZD相关性贫血与未发生患者组间的临床指标比较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及Cmin≥7 mg·L-1的患者发生贫血风险增加 (P<0.05),见表3。

表3 LZD相关性贫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LZD相关性贫血发生情况 截至2019年5月,WHO药物管理数据库(VigiBase)已收13 776份LZD相关不良反应报告,比例最高的为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共4 598份,其中关于贫血的报告有1 050份,仅次于血小板减少症。目前药源性贫血的定义尚未统一,Hb较前下降20%~30%均有,笔者翻阅美国临床及循证数据库(MICROMEDEX)关于LZD贫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章节,将贫血定义为治疗期间Hb较基础值下降25%。本次纳入研究的161例住院患者中有31位患者被评估为LZD相关性贫血,发生率为19.3%,远高于说明书描述的发生率(为7.1%),提示临床使用中LZD相关性贫血非小概率事件。

3.2 LZD相关性贫血发生机制 关于LZD引起贫血的机制尚目前未完全阐明,多倾向于骨髓抑制学说。有学者认为LZD可结合到与细菌核糖体类似的人线粒体核糖体亚单位的RNA位点,以致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中由线粒体DNA编码的一些关键亚单位的生化活性减弱,抑制蛋白质合成[6-7]。也有学者发现在接受LZD治疗的患者中Hb下降同时,网织红细胞计数也会降低,认为可以将网织红细胞计数作为贫血的预测标志物[8]。

3.3 肾功能与贫血发生的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接受LZD治疗的中重度肾功能受损[GFR<60 mL· (min·1.73 m2)-1]的患者中,相关性贫血发生更频繁,这类患者是肾功能正常或轻度肾损伤患者发生贫血风险的3.47倍,可能与肾功能受损导致药物清除率降低并在体内蓄积有关。HIRAKI等[4]通过贝叶斯法建立群体药动学模型,发现Hb随着清除率下降而降低,两者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r2=0.54)。还有研究者发现,在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患者中使用LZD发生Hb降低较非ESRD患者显著升高(71.4% vs. 36.5%,P=0.003),且ESRD为LZD相关的贫血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OR=4,95%CI:1.50~10.64,P=0.006)[9]。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相似:研究者在纳入603例,包括1 309次LZD浓度的药代动力研究中,通过贝叶斯法计算出肾功能不全患者[GFR≤60 mL·(min·1.73 m2)-1]的平均个体LZD清除率明显低于肾功能正常患者[(3.80± 1.94)L·h-1vs.(5.47±2.38)L·h-1,P<0.001)],并且通过构建蒙特拉罗模型指出,可以根据肾功能情况,经验性地调整药物剂量,以期更快达到治疗的目标[13]。然而现有LZD(商品名:斯沃)说明书标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不会发生显著改变,无须根据肝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及国内外研究,在肾功能不全尤其是在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患者接受LZD治疗,合适的给药剂量需进一步探讨。

3.4 药物Cmin与贫血的相关性及TDM意义 LZD的血液毒性随Cmin增高呈增长趋势已被大多数研究[14-16]证实。此次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多数发生贫血事件患者中,首次检测血药浓度时已具有较高的谷浓度。其中Cmin≥7 mg·L-1组较Cmin<7 mg·L-1组贫血发生风险高1.87倍。本研究中161例患者均接受同样的给药方案(600 mg,q12 h),而首次监测时的Cmin从 0.50 mg·L-1到38.89 mg·L-1不等,这与国外报道[17]类似,显然,药品说明书中“12岁以上患者当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时给予LZD 600 mg q12 h的剂量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评价LZD药动药效学主要评价参数为浓 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与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之比。MATSUMOTO 等[18]发现AUC24h和Cmin之具有强相关性(r=0.970,AUC24h=18.2×Cmin+134.4),因此常规可以监测Cmin来评价药物药动学特性。考虑其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病原体的MIC90=2 mg·L-1,下限阈值普遍定为2 mg·L-1。然而关于治疗上限阈值,至今未有一致的定值,普遍认为上限阈值为7~9 mg·L-1最佳,并指出LZD Cmin为治疗期间血小板减少症的重要预测因子[5,11]。虽然目前尚未见相关指南共识,但TDM有望成为LZD在临床实践治疗中一项常规工作得以开展实施。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因部分患者为重症患者,未能获取每位患者的体质量、身高,故影响因素研究未纳入BMI、体质量等因素。此外,本次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样本量有限,尚需在大样本量、前瞻性研究中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中重度肾功能不全及药物谷浓度为LZD相关性贫血的危险因素。我们建议住院患者(尤其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LZD治疗期间行药物浓度及血常规监测,一方面预防体内药物浓度过高所致的毒性发生,另一方面预防药物暴露量不足所致临床治疗失败,基于血药浓度结果同时结合患者临床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给药剂量,以期防治不良反应的发生[19-20]。

猜你喜欢

中重度贫血肾功能
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粘连切除术后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分析
脑卒中吞咽中重度障碍患者经口/鼻腔间歇置管注食营养的护理体会
CAT、6MWT和肺功能检测在老年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病情评估中的意义
优质护理对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的改善评价
分化型甲状腺癌碘治疗前停药后短期甲减状态下甲状腺功能与肾功能的相关性
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护理体会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正文见第45 页)
你对贫血知多少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
中小学生贫血原因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