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及对策
2019-12-20张孙艳山海大学
文/张孙艳,山海大学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广泛应用,缓解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但同时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暴露增加。金融全球化加快了跨国金融交易的频率、延申了合作的深度,不同国家背景、监管力度等外在因素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操作难度。
国内外上演的重大风险事件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操作风险的重视,例如:1995年巴林银行,因交易员未经授权及隐匿的期权和期货交易引致其倒闭;国民西敏寺银行因计算机系统奔溃,导致400个支行和300个ATM被迫关闭;55000个德意志银行证券账户被透支,只因货币兑换过程中的疏忽;国内,中国建设银行长春分行铁路支行内外勾结,涉案存款高达3亿元;中国银行北京分行虚假按揭涉案金额更高达6.45亿元。这些案例无一不说明着,重视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已迫在眉睫。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曝光不仅不利于其良好的信誉和长远的发展,往往还意味着要面临监管机构的巨额罚款,有损公司的经济效益。上市的商业银行中若出现严重的操作风险时,投资者会以脚投票,伴随股价急剧下跌危害股东利益,例如2005年平安银行的前身深发展银行就曾在2005年4月公告其下属分行预计产生1.5亿元操作风险损失,此信息直接导致其股价由7.13元跌至6.05元,股价跌幅达百分之十五。
2 操作风险理论简述
2004年6月,巴塞尔协议的出现首次对操作风险给出明确定义:指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包括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等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巴塞尔协议将操作风险引起的损失主要分为: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实体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和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这七类。
从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分类来看,操作风险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具有内生性。大部分操作风险是由于系统、内部制度或者员工操作不当造成的,主要发生在商业银行的内部;二具有范围广特性。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实施过程中均可能产生操作风险,不论是简单的存取款业务还是复杂的信贷业务均容易造成操作损失,贯穿于银行业务的始末;三具有人为性。业务由人来做,不论是上至银行决策层还是下至银行柜面员工,都可能因为业务不专、谨慎程度不够等因素造成人为操作损失,引起操作风险的发生。
3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
3.1 主要集中于基层商业银行
我国所发生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监管薄弱、专业能力不足的基层商业银行中。根据迪博给出的数据,近几年来,不论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案件总数占比还是涉案金额占比,都主要集中在县级支行及营业网点(包括城区科技支行和营业网点)。三年来,基层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涉案数量占案件总数的84%,涉案金额占总金额的80.16%。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基层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足,相比城市网点更容易产生操作失误;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网点众多,对基层网点的监管无法及时覆盖,惩戒措施下沉受阻。
3.2 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
纵观我国近几年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例,不论是中国建设银行长春分行铁路支行内外勾结案,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国际业务部王兴泉非法挪用资金,还是中国银行北京分行虚假按揭案等,都不难发现我国的大多数操作风险主要是由内部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引起的。据迪博数据统计,柜面业务柜面涉案率达38%,营业网点负责人涉案率达25%,对公类客户经理涉案率达10%,会计主管涉案率达6%,这在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自律性不足,缺乏严格的职业道德意识。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职业道德培训路漫漫,需将遵纪守法、以客户为本的金融服务意识刻入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心底。
3.3 新兴业务快速发展
随着支付宝、京东金融等电子平台兴起,商业银行也在谋求电子银行、线上理财等新兴业务的发展。高效、便捷的掌上银行提供了高效率的服务方式,但也增加了商业银行客户信息泄露风险,加剧了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
大众理财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促进信贷业务成为我国主要业务类型之一。在此背景下,部分商业银行工作人员为了业绩达标,不惜在产生操作风险的边缘试探。
3.4 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漏洞
不论是基层操作风险案件频发还是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私,根本上都说明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存在漏洞。迪博数据显示,柜面服务操作风险涉案件高达70.6%,对公、对私营销服务涉案件分别占16.3%和7.8%,ATM、电子银行等自主服务渠道都占比近3.2%,并呈现上升趋势。各服务渠道的操作风险涉案率反映出并非是某一个单个部门监管制度不完善,而是整个商业银行的监管体制都有待提升。
4 有效规避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建议
4.1 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监管部门基于行业现状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制度,例如可以设立专门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外部评估机构。不定期对商业银行的城市网点、基层网点等进行检查,强制商业银行修正不合规业务体系,不断降低操作风险的发生。操作风险的外部评估机构与商业银行相互独立,可以避免出现相互勾结的不良现状。
对于商业银行内部,首先要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其次,商业银行对于行内工作人员建立有效的操作风险绩效考核机制,在个人综合绩效中增加操作风险的考核力度,并与个人的薪资待遇、评奖评优、岗位晋升等挂钩。
4.2 提高工作人员职业道德
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操作不当是引起操作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建立严格的工作人员准入机制,从源头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建立定期的考核制度,对在日常经营中存在操作风险行为的工作人员,轻则进行职业道德培训、扣除一部分奖金绩效等,情节严重者则实行退出机制。重视基层网点的教育培训和监管工作,规范基层网点中容易出现操作风险的工作内容。
工作人员本身要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培训,坚持开展合规业务,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意识,减少工作中产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
4.3 规范操作业务流程
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优化内部业务流程,减少繁杂的业务程序,定期举办各部门工作业务会议,整理归纳各部门工作过程中容易产生的操作风险并制定合理的操作手册。透明化处理业务流程,以便出现操作风险时实行责任具体化至某部门、某个人或某流程,有利于明确各部门于各工作人员的责任。最后,需要定期监测公司内部业务操作系统、信息管理等系统,规避系统漏洞引起的巨额操作风险损失。
另外,应根据宏观环境、行业背景等外部信息建立有效的突发业务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能保证商业银行仍能处于良好的运转当中。
5 结语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降低不仅需要商业银行内部的规范、工作人员的高素质的专业素养,还需要监管机构的外部隔离监督机制支撑。在商业银行竞争愈来愈烈的现在,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可规避操作风险的制度及业务流程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