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融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9-12-20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是能有力推动社会资源实现资金配置的金融中介。通过发现企业价值和有效的监管,银行的作用能得到最大化地实现,这需要银行选择有价值的项目、有前景的企业来发放贷款,并进行持续、全面的监督。银行在做信贷决策的时候,会对是否发放贷款、贷款的期限和结构、贷款的性质和金额、贷款的利率、还款的期限以及违约责任等方面进行具体考量。针对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和现实情况,银行信贷资本是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绝大多数的企业在筹集资本时,会首先想到银行借款这一筹资方式。因此,本文将在梳理银行信贷融资现状的基础之上,对信贷融资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银行信贷融资的现状
银行是专业、科学、高效的金融中介。第一,银行能把社会闲置资金有效地聚集起来,使资金的供给和运用更加充分。第二,银行在收集并处理融资企业的相关信息、对融资企业进行筛选以及事后有效监督等方面有规模优势,这会使收集、处理信息的成本降低,推动银行把资金提供给相对更有前景的行业、企业,进而使资金配置效率得到了提高。
在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发展进程中,金融中介以银行为主导,银行是我国资本配置的基础,我国的企业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随着金融体制一系列的改革,银行的商业化特征凸显,银行经营活动的自主性有所增强,银行信贷资金开始依据市场效率标准来发放,资金的配置效率得到了逐步提高。但我国的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信贷资金较为稀缺,信贷市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贷配给的现象依然广泛地存在,这对金融中介分配金融市场的资源、促进经济增长起着反向的作用。
具体地说,就是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在信贷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银行不能完全了解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等信息,因此,银行保持“理性人”的原则,基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考量,而对借款企业的资金需求进行限制或者限额配给,即便借款企业想要以比现行利率更高的利率借款,银行也不会同意,这导致借款企业只能得到部分贷款。甚至有时,银行宁愿以相对较低的利率给风险较小的借款企业提供贷款资金,以此来降低自身的信贷风险。
二、银行信贷融资的影响因素
从本文对银行信贷融资现状的描述中可以知道,银行想要自身资金安全,就必须得在对借款企业的禀赋特征进行审查、识别并度量信贷风险的基础之上,进行信贷决策,筛选合适的借款企业。
企业想要获得银行贷款,首先要向银行提出申请,详细陈述借款的原因、需要筹集的金额、用款的时间和计划以及还款的期限和计划。根据企业的借款申请,银行会对其信用等级、发展前景、财务状况以及企业所投资的项目的风险性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审查。银行审查通过之后,会与借款企业进行具体的协商,进一步明确借款的种类和用途、金额和期限、利率和利息,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等,同时以借款合同(包括基本条款、保证条款、违约条款和其他附属条款等)的形式将其法律化、规范化,最后企业才能顺利地取得贷款。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的过程。影响这个过程及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将从企业、银行和外部环境三个视角来深入分析银行信贷融资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视角
企业的信用等级在企业获得银行信贷融资的过程中至关重要。而企业的信用是由企业规模、盈利能力、发展前景、经营风险等禀赋特征决定的。具体而言,银行信贷融资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规模、财务状况(如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成长性和发展前景、抵押及担保物和风险水平、公司治理结构和代理问题、审计制度及特征等方面。
企业规模一方面是历史业绩的证明,另一方面又是未来竞争的根基。财务状况的背后是企业的资本增值能力,资产负债率、盈利状况、企业的现金流等信息都会影响银行对企业的评判,其中,企业的盈利状况及波动幅度是银行评判企业信贷风险的重要标准。当企业规模收缩、盈利水平下降、负债率上升时,企业贷款违约的可能性增大,银行信贷风险随之增加,信贷供给相应减少(白俊、连立帅,2012)。与此同时,抵押及担保物的价值也很关键,抵押物的价值高,对银行而言,则意味着信贷风险较小。公司的治理结构和代理问题也对银行评判企业有着重要影响,代理成本高的企业往往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比较大,因为企业代理成本高,则意味着经理人谋取私利的可能性较大,这会导致增加企业资金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进而使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性增加。银行为了保障自身的资金安全,对代理问题严重、公司治理不佳的借款企业往往没有好感。此外,企业的审计制度也会影响银行的评判,一般来说,通过审计的企业容易获得银行更多的贷款。
这些因素会作为某种信号向银行传递信息,通过影响银行信贷资金供给的资本成本、交易成本和信贷契约的执行成本等方面,进而影响银行的贷款意愿。在银行的信贷供给能力一定时,以上企业自身的特征因素在信贷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银行视角
银行对借款企业进行审查的标准,国际上通用的是“5C”原则,即道德品质(Character)、条款(Condition)、抵押物(Collateral)、资本实力(Capital)及还款能力(Capacity)5个原则。
道德品质就是说银行要看借款人的信誉如何,银行会通过查看借款人的信用记录,从借款人周边的人或事、当地的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渠道了解借款人的信誉情况。条款就是说银行会确认贷款的具体用途、贷款的时间、还款的期限以及违约的责任等,以此来确保自身的资金安全,此外,银行通常还会在借款合同中附加很多保护性条款,以免自身利益受损,但对企业来说,银行借款的限制条件较多,这些条款会限制企业对借入资本的灵活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再筹资能力,还会给企业带来研发机密泄露的风险。抵押物常以抵押车辆、房屋为主,但其实范围很广泛,也可以用船舶、航空器、货物、机器设备,以及享有的权利(如借款人拥有的支票、本票、汇票、债券、股票和存单,以及借款人所享有的专利权和著作权等)来做抵押,当然银行还会考虑贷款额和抵押物价值之间的比率。资本实力是说银行会考察企业的规模、成立年限、注册资本等方面。还款能力则是指银行会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拥有的固定资产等情况进行考量。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跟银行来往密切的企业往往比较容易获得更多的、更长期限的贷款,因为银行通常认为这些企业是他所了解并熟悉的,由这些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进而使这类企业的信用评级较高。
(三)外部环境视角
以往研究发现,行业因素会对银行信贷融资产生影响。当某一行业的某家企业被曝光出不良信息之后,会给这个行业整体“抹黑”,往往会导致银行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度降低,使这一行业的其他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受到诸多限制,银行信贷融资的难度大大增加。反之,则会给整个行业带来利好消息,行业内各企业获得银行信贷融资的难度减小。
另外,政企关系也是一个会影响银行信贷融资的因素。企业具有良好的政治关系,则更容易获得银行的贷款,并以更低的利率取得。银行体系总体向国有企业倾斜,使得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被融资渠道不畅、营运资金不足带来的问题困扰。这会导致民营经济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某些国企却资金闲置或浪费,使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