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19-12-20刘罡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12期
关键词:监事会业务流程董事

刘罡

(武汉华新水泥技术管理有限公司,重庆 400000)

一、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选择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行之有效的内控控制,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提升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的内生需求

首先,内部控制能够促进企业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有利于识别、评估和处置合规风险,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框架内守法经营和合规管理。其次,内部控制能够促进企业维护资产安全,为资产安全提供扎实的制度保障,坚实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三,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益,在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提高管理绩效。最后,内部控制能够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将短期、长期利益相结合,在经营管理中努力选择出切合战略要求、有助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持续价值创造的策略。

(二)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满足企业利益相关方需要的外在要求

首先,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这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保护投资者利益。其次,内部控制能够促使企业管理者履行经济责任,在受托范围内进行企业经营和管理,维护所有者的利益。第三,内部控制能够促进企业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安全,增强其债务偿还能力,保障债权人权利。最后,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为政府部门制定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配置社会资源提供依据。

二、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环境薄弱

内部环境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内部控制终将流于形式、失去作用。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内部环境薄弱普遍集中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负责人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认为内部控制的业务流程关键控制活动的设置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增加了额外的运营成本,甚至是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或者是基于以上原因并未真正认识和接受内部控制,最终也只是应付式地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形式重于实质,工作仅停留在表面。

2、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许多公司虽然按《公司法》的要求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也制订了相关治理规则,但实际的监督作用却有限。如一些公司的监事会主席、监事,还在该公司兼任其他行政职务,“独立董事”在一些公司中被独立在外成了摆设,一些公司的董事长和董事均由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兼任。这样一来,内部控制的制衡原则无法发挥作用,权力不能受到有效的监督。

(二)控制活动缺失

一些企业在建立本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时,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要求进行“对标”,梳理现行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仅将配套指引中涵盖的业务领域纳入本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范围内,而不考虑配套指引中未涵盖的业务领域,从而违背了内部控制全面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内控控制应该是对企业全部业务领域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控制,不存在空白点和遗漏项。

(三)监督机制弱化

有的企业以为只要建立起了内部控制规范,所有业务流程都按设定运行,自然就可高枕无忧,一切尽在掌握,往往忽视了由于认识的局限或考虑不周等原因,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之初就已存在缺陷,或者由于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又或者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理解有偏差,从而导致内部控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如此,既没有常规、持续的日常监督,也没有不定期有针对性的专项监督,更无作为重要力量的外部监督,最终致使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积极举措

对于上述企业内部控制中常见的主要问题,近年来的学术研究 和管理实践也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值得业界参考和借鉴。

(一)持续增强并不断完善内部环境

只有解决好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内部环境薄弱的突出问题,使企业内部控制处于法治、健全、良好的内部环境之中,其积极、重要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1、增强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重视

首先,要引导和帮助企业管理层认识内部控制是属于企业风险管理的范畴,重视并积极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实质上是为企业管理层规避和降低受托履职风险,使管理层从内心接受和理解。然后,通过内部控制的有效推行和实施,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实现降本增效的真金白银,让管理层从行为上支持和推动。

2、优化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应当按照《公司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和权限,真正做到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的“三权分立”,形成科学合理的职责分工和有效的制衡机制。要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积极作用,使其能够真正对董事会、经理层进行监督。在监事会的人员构成上,除了回避经理层人员的兼职外,还应让更多的基层人员参与,以此增加监事会监督工作的客观公允性。还要发挥独立董事对企业大股东、经理人滥用权力的制约作用,就须从独立董事由原独立董事提名,逐步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人数的占比(至少超过50%),独立董事的职责和运作方式等方面突出并确保其真正的独立。

(二)建立涵盖所有业务、贯穿过程的全员控制活动规范

虽然我国现行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配套指引的应用指引有18项,与众多具体的企业业务领域相比较却是远远不够的,更不可能涵盖所有企业的所有业务领域。但这不影响,也不应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必须涵盖本企业所有业务领域的原则性要求。第一,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必须覆盖所有业务。任何企业要想建立、健全规范的内部控制规范,就必须全面认真的梳理自身全部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并将其纳入内部控制的范畴。将企业经营管理所涉及方方面面、边边角角的各项经济活动都无差别地实行管控,特别对一些貌似不重要的方面也不能忽视,抓“大”也不能放“小”,方能避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情形的出现。第二,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必须贯穿所有业务流程的全过程。在每个业务流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设置控制环节和措施,确保业务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第三,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应当涉及到全体员工。企业中的任何一名员工都承担着应有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其行为和活动最终形成或影响企业的业务,自然也应纳入内部控制范围之内。

(三)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和实施,离不开严格的监督机制。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情况的监督,是进行内部控制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督促问题整改的最重要保证。内控控制的作用能否得以有效发挥,完全取决于监督机制的保障。

首先,在严格实施内部监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外部监督作用。在企业实施的内部监督中,不仅包括侧重常规经营管理活动的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的日常监督,还包括在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发生较大调整和变化时对涉及内部控制某一或几方面及时进行的专项监督。而外部监督则是指充分借助和发挥税务、审计、纪检监察等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的职能和专业力量,从其他角度和视野进行广泛监督。

其次,优化和强化内部审计监督。企业应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合理设定内部审计机构,树立和维护其独立性,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在企业董事会下设定由独立董事任主席的审计委员会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和审计,并将结果直接报告给董事会。企业董事会应重视内部审计监督中的问题发现,采取相应措施和解决问题。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和提升审计人员的能力,使其能够从专业角度分析和评估内部控制。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我国企业也必将面对更加崭新和广阔的市场。重视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持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方能从容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猜你喜欢

监事会业务流程董事
面对冲突与碰撞,董秘该如何履职?
RPA机器人助业务流程智能化
论董事勤勉义务的判断与归责
STK业务流程优化的探究
企业财务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中整合ERP之探索
学会监事会召开2018年度监事会会议
基于财务业务流程再造的ERP信息系统构建探析
兼职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一视同仁吗?
浅谈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现状及改进措施
改革监事会工作体制 提高国企监督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