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与诊改策略
2019-12-19李晓红黄淑芳
李晓红 黄淑芳
【摘 要】本文通过职业能力测评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现状,从课程教学、课程反馈、课程诊断三个教学质量生成的阶段出发,分别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专业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管理机制创新、教学目标与过程监控、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系统的教学质量诊改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 影响因素 诊改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C-0153-02
当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诊改工作全面铺开,教学质量作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实施质量保证的核心。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的诊改尚在摸索之中,需要针对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对教学质量进行诊改研究。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现状
(一)从职业能力测评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为了解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现状,2016年至2018年,我们连续三年对毕业班学生做了职业能力测评。测评能力包含:基础能力,即功能性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过程性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即在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分析能力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只有具备以上能力,学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从评定情况来看,参评学生开展岗位工作的基础能力即功能性能力为一般,过程性能力较差,设计能力最差。测评结果说明,学生只能从事单一性、重复性的工作,还无法适应职业岗位千变万化的工作需要,还要从综合性能力训练着手去提升岗位能力。
(二)从学生的视角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为确保调查的针对性、有效性,共设计两套问卷:教学质量调查问卷(大三学生用)、网络调查问卷(毕业多年的学生用)。
教学质量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是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课程学习的满足度、对本专业了解和喜爱程度、对专业及学校的总评价等。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普遍不高,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与自身期待不符,普遍认为所学课程收效甚微,对自己帮助不大,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他将选读别的专业。
网络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是:学校教育对你的工作是否有帮助、在工作中最有用的通识知识、最有用的专业基础知识、最有用的专业知识、最有用的专业拓展知识、最重要的专业基本能力、最重要的专业核心能力、最重要的基本素质等。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还是有利的,部分毕业生认为专业学习对自己的帮助不大,学校学习的知识在企业用不上,对就业没有帮助,知识、能力和素质与企业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三)从企业的视角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向学生就业较多的企业负责人推送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否能够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刚毕业的学生最缺乏什么、企业最看重哪方面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认为毕业生的能力较弱,掌握的知识(技能)特别是实践操作技能欠缺,常规性的工具、设备操作不规范、不熟悉,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有效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无法紧跟生产一线技术的发展,也就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结合现有状态分析,挖掘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实现精准诊改的关键,是保障教学质量和诊改成效的前提。教学质量通过课程教学、课程反馈、课程诊断三个阶段生成,每个阶段都有其影响因素,具体如下。
(一)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应届高考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第二類是各个中职、技校、职高的学生,即对口学生;第三类是单招的学生,也就是由高职院校自主命题、自主考试、自主评卷、自主录取的学生,事实上单招考试入学要比高考容易很多,导致部分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单招顺利进入高职院校。这三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存在很大差别,基础参差不齐,总的来说综合素质都比较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欠佳,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三类学生混合编班一起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存在较多问题,比如课堂纪律性较差,甚至由于学生的基础相差较大使教学内容的深度偏低,无法正常地开展教学。尽管高职院校推行项目化、模块化、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改革,不再是填鸭式教学,但仍然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往往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下降。
(二)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很多高职院校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做老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自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不透,造成教学内容无法联系实际,只能枯燥无味地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更为艰难。有部分教师虽然过去在企业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这类教师往往教学思路不清晰。还有一部分教师是从企业聘请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他们只能用业余时间上课,教学时间常常无法保证,他们在学校也很难产生归属感和成就感,故而工作的责任心不足,学校开展教学管理也不便,加上兼职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专业教学方法训练,也会出现无法将自身的知识很好表达和传递给学生的情况。因此,在教师欠缺、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升和改善。
(三)课程教学资源不完善。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有近千个,大多数学校按照“主动适应、服务发展”的原则设置专业,但是也有不少的学校在自身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盲目增设一些新潮或者紧缺的专业,导致存在教学资源不完善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专业设置和开设课程没有完整配套,有些课程只能以很久之前就设置好的课程来代替,无法满足新技术的需求。甚至有的教师队伍中都还没有对应专业毕业的老师,原有的老师只能仓促上阵,导致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实训设施也无法满足需求,教学经费相对投入不足,设备陈旧简陋、台套数不足,学生的实训环节得不到保障,通常实训效果较差。一些高职院校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无暇顾及也无力顾及教学质量,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策略
(一)专业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明确自身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聚焦专业设置条件和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广泛调研,形成人才培养质量调研报告,制定岗位职业标准、课程标准、专业建设标准,结合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确定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素质要求的要点,构成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要求);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标准、学生职业发展标准及教学质量、学生发展诊改工作方案等,建立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诊改制度。
专业标准要清晰地描述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与行业标准对接,有科学的考核方法;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要支撑专业目标,课程标准要准确描述教学目标,使课程教学目标指向明确,并与职业标准对接,让任课教师明确“为什么教”,学生清楚“为什么学”;课程内容要紧跟行业企业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断地调整课程内容和技能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以模块划分,对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学手段与方法有详细而准确的建议,针对性强;对人才培养质量有量化和規范的考核方法和指标。
(二)管理机制创新和全员参与。教学质量控制首先要自我把脉,合理设置诊断体系、选取控制要点,依据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各专业、各门课程、教师个人、学生个人自主诊断指标体系。明确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制定人才质量标准,界定每个级别岗位工作概要、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基本要求、专业要求等,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加大实训设备投入,确保职业基本技能训练设备符合生均要求,先进设备与使用班级配套。
(三)教学目标与过程监控并进。在课程标准中要依据课程目标明确给出学生在每个知识点(技能点)的能力达成度,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习通等教学管理软件,课前教师设计教学模块、教学任务、学习热点等,通过网络向学生推送任务和学习资源,课中通过签到功能、抢答功能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满足学生课堂上喜欢使用手机的心理,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效的互动交流做到人人关注,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课后通过互动交流模块布置作业、提交作业、批改作业、开展辅导答疑和课堂测验等,解决学生课外学习的困难。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关注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过程和课程结束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学生能力达成度和学生参与度测评,并形成数据分析报表,为教学质量诊断和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此外,通过学院教学诊改工作信息化平台,实现诊改任务的及时发送、处理和实时监督,加强过程控制和指导,并将教学质量评价、改进和考核常态化。
(四)师资队伍建设常抓不懈。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学质量诊断要和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引导教师、培养教师、引进教师,尽快实现“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教教材转向导生学、研究教法转向研究学法”的转变,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改革着手,促使教师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积极开展网络教学、线下练习、工厂实训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使课程教学效果发生质的飞跃。
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状况还可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例如针对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培养欠缺的现状,基于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着手,开设精益生产实训、专业基本能力训练等课程,开发贴近生产实际的精益生产实训指导教程,有效地增强基础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丁才成,陈炳和.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7(8)
[2]武美云.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16(33)
[3]姜源,张蕊.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现状及成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18)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教学诊断与改进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为例” (GXGZJG2017A054)
【作者简介】李晓红(1968— ),女,湖南新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制图与施工。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