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眼膏在血液透析钝针穿刺去痂中的应用
2019-12-19陆凤清
张 静, 陆凤清,边 丽,林 萍,靳 淇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肾病内科,长春 130033;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外科,长春 130033;3.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放疗科,长春 130041;4.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肾病内科,长春 130061)
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衰竭时重要的方法之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选择中,动静脉内瘘是普遍的选择[1-2]。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是血液透析患者安全、长期治疗的血管通路[3]。目前,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有区域法、绳梯法和扣眼法[4]。美国肾病基金会血管径路临床指南明确推荐扣眼穿刺法,并认为是目前防止内瘘血管瘤形成的最有效方法[5]。扣眼穿刺法最早是由 Twardowski 等在 1979年提出,与其他穿刺法相比,可减少穿刺点渗血,延长内瘘使用寿命[6]。而血痂是扣眼穿刺点的标志,湿润血痂易于去除。因此,去痂非常关键,如果去痂不完全或将碎片带入隧道和血管,将增加感染的机会[7]。Galante等[8]研究在患者透析当日离家前用杏仁油滴在扣眼点上,穿刺前15 min用2 cm×2 cm 的无菌等渗盐水纱布盖在血痂上,使血痂能够轻易被去除。现将在我院长期透析使用钝针穿刺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研究,使用红霉素眼膏应用在扣眼穿刺结痂处进行去痂,收到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9月-2017年12月在吉大三院门诊和住院的长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并已使用钝针穿刺6个月以上31例,不限性别,年龄26~68岁,平均(46.06±11.32)岁。保证每周3次规律血液透析,将其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其中,干预组15例,对照组16例。病例选择标准在18岁以上,除外精神异常、意识障碍、失明耳聋者,患者均为自愿参加本研究,能够掌握并遵守红霉素眼膏在钝针穿刺中的使用方法。对2组进行效果评价,观察2组对疼痛程度、皮肤瘙痒、穿刺点渗血的效果和内瘘口感染机率的情况。
1.2 方法
1.2.1 干预组 首先由固定穿刺护士确定动静脉内瘘钝针瘘道已经形成,内瘘震颤音正常,内瘘处无红、肿等情况,然后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红霉素眼膏进行干预。使用方法为:透析前6~10 h患者将内瘘侧手臂用温水清洗干净,可使用肥皂洗去皮肤油脂及灰尘,注意力度勿过大,待干后挤出米粒大小的红霉素眼膏涂于扣眼穿刺的结痂上,然后用创口贴外贴固定,内瘘穿刺前由护士取下,首先使用无菌纱布进行擦拭,将残留的红霉素眼膏清除干净,然后使用无菌碘伏棉球进行内瘘穿刺口消毒,面积10 cm×10 cm,消毒3次,待干后用无菌镊子将血痂去除,再次进行消毒后护士方可进行穿刺操作。操作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1.2.2 对照组 首先由固定穿刺护士确定动静脉内瘘钝针瘘道已经形成,内瘘震颤音正常,内瘘处无红、肿等情况,患者以常规扣眼穿刺方法护理,即穿刺前洗净内瘘侧手臂,消毒后使用碘伏棉球湿敷30 min后,用镊子将隧道穿刺点的标志即血痂去除,正确消毒后再进行穿刺。
1.2.3 穿刺要点 针头斜面朝上对准穿刺点慢慢捻转进针,顺着皮下隧道送入血管。
1.3 效果评价 将其2组去痂方法对患者的疼痛程度、透析时及透析间期的瘙痒程度、透析过程中穿刺点皮肤的渗血情况、内瘘感染机率进行评价。
1.3.1 疼痛程度测定 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FPS-R)。该方法1990年开始用于临床评估,是用6种面部表情从微笑、悲伤至痛苦得哭泣的图画来表达疼痛程度的,是在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7个面部表情)基础上修订来的。
1.3.2 瘙痒程度 对瘙痒的程度进行描述和分级评估。0~5级线性评分[6]。
1.3.3 穿刺点皮肤渗血 每次穿刺前观察渗血情况,发现渗血,立即予以棉球压迫,如棉球被部分或全部浸湿,即评估为穿刺点渗血。
1.3.4 内瘘感染机率 内瘘感染可能出现在穿刺部位出现渗血,造成穿刺部位污染。患者皮肤出现瘙痒、干燥等,如果抓挠皮肤,也会出现感染。根据应用红霉素眼膏观察是否减少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7. 0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疼痛、瘙痒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疼痛、瘙痒情况比较() 分
表1 2组疼痛、瘙痒情况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组 别 例数 疼痛比较 瘙痒比较4周 8周 12周 4周 8周 12周干预组 15 4.67±0.82# 3.73±0.88# 2.47±0.83# 3.13±0.64# 2.60±0.51# 1.60±0.51#对照组 16 5.75±0.86 5.94±0.93 5.69±0.79 4.38±0.62 3.94±0.77 3.75±0.77
2.2 2组护理前后穿刺点皮肤渗血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护理前后穿刺点皮肤渗血比较( )
表2 2组护理前后穿刺点皮肤渗血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组 别 例数 0周 12周干预组 15 2.13±1.85 0.73±1.03#对照组 16 4.19±2.95 3.69±3.05
2.3 2组护理前后内瘘感染发生机率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护理前后内瘘感染机率比较( )
表3 2组护理前后内瘘感染机率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组 别 例数 0周 12周干预组 15 0.73±1.03 0.13±0.35#对照组 16 0.81±1.11 0.75±1.00
3 讨论
红霉素眼膏涂于扣眼穿刺处,对穿刺点周围皮肤表面细菌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并减轻炎症状态,使患者的瘙痒症状得到减轻,预防了内瘘的感染;红霉素眼膏的辅料含有液体石蜡和凡士林,涂抹后可以使创口长时间保持湿润,减少痂皮的产生[9-12]。同时使已结痂的组织得到软化,痂与皮肤容易分离,去痂时用16号钢针轻柔地将结痂边缘挑起,就能容易地将结痂剔除,减轻患者的疼痛,同时减少对穿刺点周围皮肤的损伤,减少穿刺点渗血现象[13]。本研究数据显示,使用红霉素眼膏应用于扣眼穿刺去痂中,与常规护理相比较,干预组的疼痛、瘙痒症状较常规护理组减轻,而且皮肤渗血机率及内瘘发生感染机率均小于常规护理组(P<0.05)。表明在扣眼穿刺去痂过程中,应用红霉素眼膏,将其涂于穿刺处,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瘙痒症状,降低患者的内瘘感染及渗血机率。能够确保护理安全,提高人性化护理,且操作简单易行,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