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疗性沟通对慢性病患儿家长不良情绪和应对能力的影响

2019-12-19梁观妹肖晓玲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慢性病量表实验组

张 倩,梁观妹,肖晓玲

(吴川市人民医院,广东 吴川 524500)

据相关资料报道[1],我国儿童的慢性病患病率逐年上升,预测至2020年我国人口达到14亿时,儿童慢性病的患病率将达到29.4‰,总人数将达到1 110万人。儿童常见的慢性病有哮喘、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白血病、地中海贫血、糖尿病等疾患。这些儿童慢性病带来的不仅仅是慢性病持续治疗造成的家庭经济负担,还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造成严重影响。慢性病患儿住院治疗后,其家长往往对疾病疗效的不确定性产生危机感,甚至整个家庭陷入混乱状态,严重影响家长对疾病的应对能力。我科自2018年1月起,尝试将治疗性沟通的宣教模式应用于慢性病患儿家长中,探寻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此来优化慢性病患儿家长的心境,提高应对能力,从而改善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沟通效果较好,现将经验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纳入标准(1)患儿确诊为慢性病,并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 10版(ICD-10)[2]的诊断标准;(2)家长与患儿共同生活;(3)知情理解者;(4)每个患儿选取父亲或母亲其中一位作为调查对象。排除标准:(1)患儿病情不稳定者;(2)不愿意参加本研究者。

1.1.2 一般资料 报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8年1月1日—2019年4月30日期间入院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儿家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6~57岁,平均(39.37±2.28)岁;其中男38例,女4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5例,高中及以上45例;职业:职工20例,干部16例,农民40例,其他4例;患儿病种:哮喘20例,肾病综合征14例,恶性肿瘤14例,慢性肾炎13例,糖尿病12例,地中海贫血7例。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1日—2018年8月31日期间入院的慢性病患儿家长40人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9月1日—2019年4月30日期间入院的慢性病患儿家长40人设为实验组,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心境状态、应对能力以及患儿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两组患儿家长的基本情况比较(±s)

表1 干预前两组患儿家长的基本情况比较(±s)

组别例数性别(例)男年龄(岁)心境状态(分)应对能力(分)女文化程度(例)初中及以下实验组对照组P值4 0 4 0-1 8 2 0 2 2 2 0 1 7 1 8高中及以上2 3 2 2>0.0 5 3 9.1 8±2.1 2 3 9.7 0±2.6 3>0.0 5>0.0 5 6 2.2 8±3.7 4 6 1.5 0±4.4 6 0.3 3 9 2 4.4 3±4.9 7 2 4.8 3±4.4 1 0.6 0 7

1.2 沟通模式

1.2.1 对照组 患儿在入院和住院期间给予一般性沟通,进行健康宣教、疏导患者不良情绪、解答疑虑等,出院后给予常规随访,即1周后门诊复诊1次、责任护士电话随访2次,随访内容包括了解患儿的疾病康复、睡眠饮食、运动锻炼以及用药情况,并给予指导。

1.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儿的病情并结合心境量表和心理一致感量表的测评结果,制订认知指导、心理干预、提高应对、获取支持、缓解压力五大沟通主题,对患儿家长实施为期1个月的治疗性沟通干预,以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具体如下:(1)设定沟通的形式和频次。治疗性沟通包括关系性沟通、评估性沟通、治疗性沟通和评价性沟通4个环节,前3个环节在患儿住院期间实施,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模式,频次6~8次,时长40~60 min/次,评价性沟通通过出院随访的形式,采用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各实施一次,30 min/次,观察期为1个月。(2)入院时双方建立良好关系。患儿入院时进行第1次沟通,是以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关系为目的,又称为关系性沟通,是以后护患双方合作的基础。护士在沟通前除了充分了解患儿的病情和一般资料外,还要向家长做简单的自我介绍以及介绍主管医师、医院环境、住院注意事项等,将治疗性沟通的内容和目的详细说明,以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3)评估家长的心理和相关能力。在患儿入院第2天进行第2次沟通,沟通内容主要是通过心境量表和心理一致感量表对家长进行测评,了解家长对患儿疾病的认知以及家长的内心感受、心理压力、应对状况等,此环节称为评估性沟通。根据患儿的病情以及家长个性特点、文化程度等,结合量表的测评结果,制订下一个沟通环节的主题和内容。(4)实施治疗性沟通。在患儿入院第3天起进行第3~8次沟通,沟通频次和时长根据患儿及家长的个体情况和沟通效果来调节,此环节是治疗性沟通的关键,具体如下。①认知指导:首先,给予患儿家长医疗信息支持,使家长对慢性病有正确的认知,告知此病可防可治,让其对疾病康复充满信心;其次,耐心讲解,使家长认识到合理的膳食、适当的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适当的药物治疗可延缓和阻止疾病的进展,甚至可使之逆转消退,减少家长的疑虑;再次,帮助家长理性看待慢性病所致的儿童发育缓慢、外形肥胖、性格内向或暴躁、躯体功能障碍等负面影响,指导家长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最后,向家长讲解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影响自身和小孩的身心健康,慢性病需要进行长期的自我管理。②心理干预:首先,给予家长心理支持,消除焦虑、抑郁、悲观、无助等不良情绪,缓解其心理压力;其次,指导家长进行情绪管理,回忆有趣的家庭聚会,想想孩子可爱的一面,保持身心舒适;最后,指导家长采取情感表达、音乐疗法、心怀希望、直面现实等方法减少困扰。③获取支持:首先,指导家长加强人际互动,加入病友群,相互鼓励;其次,向家长讲解社会支持对患儿治病的重要性,提高社会支持的利用意识,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保证医疗保险制度惠及每一名患儿;最后,呼吁政府、社会、媒体关注这些患病儿童,改善他们的医疗和生活条件。④提高应对:首先,加强知识宣教,告知家长这些病有较高的治愈率,引导其正确对待以提高应对;其次,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帮助患儿家长领悟社会的支持,减轻精神和经济负担;最后,指导家长适当调整生活期望,重新给孩子角色定位,接受现实。⑤缓解压力:首先,帮助协调患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争取亲友的经济和情感支持,同舟共济,分担困难;其次,从多途径进行宣教,如播放录像、图片等,帮助家长减压;再次,采取案例分析、经验介绍等方法帮助家长获得应对疾病的经验;最后,协助家长办理医疗保险手续,落实国家的民生医疗政策。(5)评价沟通效果。通过出院随访的形式实施评价性沟通,采用心境量表和心理一致感量表进行心境及应对能力测评,反馈干预效果。

1.3 效果评价

1.3.1 心境状态评价 采用简式简明心境量表(POMS-SF)[3]分别对两组患儿家长评价心境状态。该量表来源于McNair所编写的POMS,包括紧张—焦虑(TA)、愤怒—敌意(AH)、疲乏—迟钝(F1)、精力—活力(VA)、迷惑—混乱(CB)及抑郁—沮丧(DD)6个维度。每个维度分5种不同情感状态程度,依程度从低到高计分:一点没有为0分,略有一点为1分,中等为2分,明显为3分,非常明显为4分。每一份量表的最高得分分别为24、28、20、24、20、20 分,最低得分均为 0 分,分值越低,表示心境状态越好。

1.3.2 应对能力评价 采用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4]对两组患儿家长的应对能力进行测定。该量表是由Antonovsky于1987年开发,用于测量应对能力的一个工具。量表有13个项目,分3个维度,每个维度由4~5个项目组成。项目得分为1~7个等级,评分标准为1~7分。总分为各项目粗分相加,得分范围13~91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应对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双侧检验水准设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家长心境状态对比

实验组患儿家长的6个维度得分及心境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说明实验组患儿家长的心境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2 干预后两组患儿家长心境状态比较(±s,分)

表2 干预后两组患儿家长心境状态比较(±s,分)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例数4 0 4 0 t P心境总分4 5.1 5±4.6 4 5 9.1 3±4.9 8 1 3.3 9 9 0.0 0 0紧张—焦虑9.2 3±2.0 3 1 2.8 3±1.8 8 6.9 7 5 0.0 0 0愤怒—敌意9.1 5±1.8 1 1 1.1 0±1.9 8 4.7 9 6 0.0 0 0疲乏—迟钝7.6 0±1.9 3 9.6 0±2.0 6 5.5 3 1 0.0 0 0精力—活力7.5 5±1.8 3 9.0 3±1.3 7 3.7 9 2 0.0 0 1迷惑—混乱5.9 5±2.0 6 8.5 0±1.7 1 5.7 5 9 0.0 0 0抑郁—沮丧5.6 8±2.0 4 8.0 8±1.1 6 6.9 9 6 0.0 0 2

2.2 两组患儿家长应对能力对比

实验组患儿家长的3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说明实验组患儿家长的应对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3 干预后两组患儿家长应对能力比较(±s,分)

表3 干预后两组患儿家长应对能力比较(±s,分)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例数4 0 4 0 t P可理解性1 3.8 5±2.6 5 8.2 5±1.6 6 1 1.6 6 4 0.0 0 0易控制性1 4.0 0±2.6 7 7.9 8±1.2 7 1 3.6 2 7 0.0 0 0有意义性1 4.5 3±2.5 2 9.4 0±2.1 6 1 0.0 1 7 0.0 0 0 S O C总分4 2.3 8±2.5 5 2 5.6 3±2.7 3 2 7.0 6 5 0.0 0 0

3 讨论

(1)治疗性沟通可改善慢性病患儿家长的心境状态,促进其心理适应。《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的数据表明,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其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5%,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儿童医院床位短缺、儿科医师缺乏,已无法满足慢性病儿童医疗服务的发展需求。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尤其是慢性病患儿急性发作期住进医院后,家长十分担心,大部分家长对儿童慢性病及其治疗措施的相关知识了解和认识十分缺乏,不能有效进行疾病自我管理,孩子患了目前治疗尚困难、容易复发的慢性病,家长十分担心疾病对孩子的伤害。本实验在干预前使用了简式简明心境问卷(POMS-SF)对两组家长进行心境状态的调查,在“担心疾病致孩子畸形”“担心孩子疼痛不能承受”“担心孩子救治不当出意外”“常因担心孩子会长期失眠”“预感孩子会有不幸事情发生”等选项中,多数选择了“非常明显”,说明家长对疾病疗效的不确定性和疾病潜在的危险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治疗性沟通指医护人员以针对性的沟通为治疗手段,选择时机,有目的、有原则、分层次地与患者进行访谈沟通,以解决患者现存的健康相关问题。本课题首先通过关系性沟通与患儿家长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关系,再通过评估性沟通评估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定治疗性沟通的话题,然后制订针对性的措施,如认知指导、心理干预、获取支持、提高应对、缓解压力等,解决家长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后通过评价性沟通来评价效果。这样做,首先建立了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护患关系,再从多途径进行宣教,提供信息支持,提高认知,有计划、有意识地纠正家长的非理性认识,促进心理适应。如表2所示,实验组患儿家长心境状态6个维度得分及心境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性沟通可有效提高慢性病患儿家长的应对能力,促进其积极面对。慢性病患儿大多需要长期服药,急性发作期需住院治疗,这对于一个正值生长发育的儿童,会产生莫名的恐惧,有的患儿正在上学,因病需休假或中断学业,也令家长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加上治疗导致患儿身体不适、相貌改变、经济拮据,严重影响患儿家长的处事能力,打乱常规的生活秩序,表现为应对能力低下。本实验在干预前使用了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对两组患儿家长进行应对能力测定,在“我觉得一切都很好,也不会发生什么事”“我心平气和,可以安静坐着”“我对未来感到有希望”“我容易入睡而且睡得很好”“我会陪伴孩子一起渡过难关”等选项中,多数选择了“没有或很少时间有”,说明家长对疾病的应对能力较差。本课题根据患儿家长的心理一致感水平,判断其应对能力,结合患儿的病情以及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心境水平等个体因素,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性沟通干预措施。通过切题性会谈,鼓励家长积极面对现状,领悟社会支持,使家长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强调家长在患儿疾病治疗康复中的作用,鼓励家长参与治疗,使家长觉得自己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缓解沮丧和消沉情绪,心理一致感得到提高。如表3所示,实验组患儿家长应对能力中的可理解性、易控制性、有意义性3个维度得分和SOC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

综上所述,治疗性沟通可有效改善慢性病患儿家长的心境,提高其应对能力,是一种较为科学和实用的心理干预方法。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护士应积极与患儿家长进行治疗性沟通,消除其不良情绪,提高其应对能力,以促进患病儿童的康复。

猜你喜欢

慢性病量表实验组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BiPAP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