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生健康素养研究综述
2019-12-19曾锐
曾 锐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78)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素养,是提高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1]。如何提高学生健康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健康素养的研究已逐步开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系统梳理国内学生健康素养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借鉴,同时为我们理解健康生活素养的内涵提供帮助。
1 健康素养研究的起源及发展
1.1 健康素养历史渊源
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HL)概念第一次出现在1974年,Simonds在“健康教育与社会政策”会议发言中指出:现代社会个体必须具备适应复杂医疗服务要求的能力。1990年第一篇科学文献出版,2004年发布了第一篇研究报告,2005年第六届世界健康促进大会第一次把提高人们健康素养作为健康促进重要行动和目标之一。
我国健康素养一词第一次以官方形式出现于2005年。2008年1月,卫生部以政府文件形式界定了公民健康素养,这在全世界尚属首次,随后还出台一系列健康促进相关政策和行动方案。自此之后,国内健康素养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目前健康素养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
1.2 健康素养概念
健康素养从“素养”一词延伸而来,借以表述为特指在医疗环境下的文字和数字处理能力。20世纪90年代后,健康素养研究逐步增加,其概念及内涵不断拓展,出现了多种不同定义。较常见的一种是美国医学图书馆提出“个体获取、处理、理解基本健康信息与服务并做出合理决策的一种能力”[2];另一种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素养是人的认知和社会技能,个体拥有这些技能才能更好地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进而用来实现自身健康的促进和维护”[3]。健康素养2005年第一次引入国内时采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定义,其后在卫生部发布的《健康66条》中对其进行了界定,个体有能力获得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及服务,能够应用并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来维持及促进自身健康[4]。
1.3 学生健康素养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第一次提出了学生健康素质提高的战略目标。《纲要》强调学校一切工作要从学生健康成长出发,明确了健康促进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教育部在2008年、2017年发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健康教育的具体要求。《指导纲要》指出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高校为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这也成为众多学生健康素养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参考。
国内尚未见到学生健康素养概念方面研究,大多数学生健康素养实证研究主要参考公民健康素养定义和相关国家文件政策依据进行。林崇德等指出成年人健康素养与学生(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有所差异,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健康素养的概念内涵要充分考虑其综合性、层次性、互动性、终身性、目的性等特点[5]。
2 国内学生健康素养研究的现状
2.1 文献研究
我国健康素养研究发展迅速,研究者众多,文献数量上对成年人的研究远多于对学生的研究。为研究国内学生健康素养的现状,在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以“健康素养”和“学生”为主题词进行搜索,截至2019年5月总共459篇文章,文献数量逐年上升(见图1)。2010后发文数量波动明显,这一变化出现在卫健委、教育部等部门健康教育相关政策连续出台之后,体现国家对学生健康素质状况持续关注。从基金发文数量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基金排在前列。可以预测,学生健康素养研究逐渐成为研究者持续关注的领域。
在CNKI硕博数据库,文献中以主题词“健康素养”进行搜索,总共390篇(见图2),从2007年1篇到2017年87篇,说明健康素养研究蓬勃发展,科研力量不断增强。分析文献发现与学校学生健康素养主题相关的文献122篇,占比约31.3%。
我们在122篇硕博论文文献中筛选了30篇作为国内学生健康素养研究的对象,时间跨度从2007年至2017年,其中中小学10篇,大学生20篇;博士1篇,硕士29篇。
图1 学生健康素养文献统计
图2 健康素养硕博论文数量统计
2.2 方法分析
文献分析发现,国内学生健康素养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除一篇文献[6]使用澳大利亚健康素养问卷(Health Literacy Questionnaire,HLQ)外,其他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为主要问卷,或以此为基础自编问卷,并配合其他形式,如个人访谈、心理量表等进行研究,这也符合前面提到学生健康素养的内涵定义来源。《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居民健康素养66条》,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国内人群的调查问卷。健康素养从知识、行为、技能角度分基本知识和理念、生活方式与行为、技能3个方面。问卷主要涉及科学健康观、安全与急救、健康信息素养、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基本医疗6个方面问题,以正确回答80%的项目作为判定是否具有健康素养标准。
2.3 结果分析
(1)对中小学生的研究发现,学生健康素养整体水平较低,基本知识和理念方面相对其他两个方面较高,行为和技能方面的水平较低。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与学生自身因素如性别、年级和生源地、学习成绩,外部因素如学校类型、教学质量、学校环境、父母情况都存在一定关系。范正[7]以山东省全日制中小学学生作为调查对象(28 726名),对学生健康素养有影响的因素包括性别、居住地、年级、是否独生子、自评学习成绩、父母文化程度及职业等,干预重点是男学生、农村学生、低年级、成绩较差学生等。任大扬[8]抽取上海市430名五年级小学生调查发现,影响健康素养的因素包括性别、民族、自评健康状况、父母情况、家庭收入以及学校所在地等方面,得分较高的为女学生、汉族、自评健康状况好、父母文化程度高且无不良习惯、收入高及在市区学校就读等。张乃兴[9]抽取深圳中小学生调查发现,影响中小学学生健康素养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学质量和环境卫生,特别是环境卫生对健康素养的影响,而家庭因素对学生健康素养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
(2)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其同样存在健康素养整体水平较低、知识和理念方面水平相对较高、行为和技能方面水平相对低的情况,影响因素主要为学生性别、年级、学习专业、来源地等。秦天燕[10]以兰州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1 705名学生中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总体健康素养水平偏低。比较而言,低年级、男学生、非医学专业、来自农村的学生健康素养水平较低。不同健康问题表现也不同,其中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和基本医疗水平最低。姚一[11]主要以医学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5 357名医学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医学生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较高,受到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因素影响。唐庆蓉[12]以上海市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1 275名学生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和心理等多方面。
3 学生健康素养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研究展望
3.1 学生健康素养研究的现实意义
3.1.1 学生健康素养研究是加强学校健康教育认识的前提 学生健康素养研究在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成长不仅有赖于外部政策制度制定和学校内外环境建设,更有赖于其所接受的学校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高质量的健康教育离不开健康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健康教育生态建设核心要素之一是建设高质量健康教育课程[13]。以学生健康素养研究为基础,以提高健康生活素养为支撑是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前提。
3.1.2 学生健康素养研究是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随着社会发展,学生健康问题得到社会各方关注。健康素养研究有助于了解学生健康真实状况,识别学生健康问题所在,让教育工作者、管理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思考并决策,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问题。学生健康素养研究有助于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青少年全面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健康素质,学生健康素养研究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健康素质,帮助其应对挑战与挫折,发挥自身潜能。
3.1.3 学生健康素养研究是在学校教育领域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保障 人民健康水平的高低是健康中国战略能否实现的重要标志。2017年发布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的结果为14.18%,已连续多年呈现上升态势,但离2020年20%、2030年30%战略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落实目标需要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各级各类学校以学生健康素养研究为起点,制订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方案,提升学生健康素质,成为健康中国战略在学校教育领域落实的重要保障。
3.2 学生健康素养研究展望
一是在健康素养理论探索上发力。目前大中小学生健康素养整体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因此要加强理论探索。加强学生健康素养概念、理论体系、各结构细分领域如电子健康素养、心理健康素养、传染病健康素养等方面的研究,形成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
二是在健康素养测评工具上着手。在基于提升健康素养以实现全面健康的大政策背景下,需要加强对学生健康素养测评工具的研究。构建学生健康素养模型,建立合适的测量工具[14],努力开发适合我国学校教育领域内简单、有效和可行的测评工具及体系。
三是在行为干预策略上下功夫。大多数研究主要侧重于水平调查,缺乏纵向研究和横向比较,少量文献健康行为干预实验设计简单且缺乏说服力。因此,应加强对青少年健康行为干预策略的研究,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结合,探索合适策略,为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提供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