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分析

2019-12-19周淑婷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19期
关键词:内审单位信息

周淑婷

(南昌市湾里区金融办,江西 南昌 330004)

信息社会的互联网科技发展快速,行政单位在办公方面使用信息化系统越来越常见。该背景下,有的事业单位加大力度建立信息系统,信息资源量不断增多。另外,各行各业采用大数据也十分频繁,现今,大数据被称作“未来的新石油”,不管是针对国家建设或者企业发展均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怎样充分体现大数据对时代发展的积极作用,成为大量专家学者努力探究的方向。大数据提供丰富数据资源,匹配更科学的信息处理科技,如此对各经济主体带来了机遇同样也带来了挑战。掌握机遇,应对挑战,是适应大数据社会最好的途径。

大数据的产生推动了内审的转型与升级,基于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管理明显提高了内审的信息分析水平,进而精确发现风险点。另外,大数据作用下的内审环境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要素,对内审活动正常进行有挑战。思考怎样加强大数据产生的正面效应而削弱其造成的不良效应,从而提升内审效果的问题,针对内审的长远发展十分重要。

一、大数据理论介绍

(一)大数据的含义

大数据是在技术领域的反复变革影响下迈向社会生活且逐步变成影响各个行业的热点词汇。经过归纳总结相关专家学者对大数据的探究结论,能够将大数据定义成:大数据并不只是在于信息体量的庞大与覆盖面较广,其是在持续进步的新科技支持下,经过对信息的收集、保存、分析之后不断提取信息深藏的优势,进而为处理新时期的新问题带来高效率的方法手段,以推动时代的迅速发展。

(二)特征

1、信息量大。大数据较大,表现为信息存储量大与信息增量大。信息从原本的TB级朝ZB以及PB级演变。

2、多样性。这主要表现为信息来源多和信息格式多。基于传统结构化信息,大数据加大了对非结构化信息的分析与使用。

3、高塑性。具体指大数据的处理十分迅速,针对时效性有很高要求。大数据处理系统和传统信息处理技术的不同是,大数据处理系统能在以s为单位的范围内提出分析结论,由此保证信息优势。而大数据的高效性同样为大数据的预计性带来了帮助。

4、价值性。主要指大数据价值密度小。而信息量表示信息噪音的增多,信息的价值密度很小。大数据经强度信息相关关系,对今后展开有价值的识别,为处理问题带来新思路。

二、大数据融入行政单位内审中遇到的困境

(一)大数据思维尚未形成,信息来源有限,信息质量较低

首先,有些审计者针对单位管理状况不清楚,针对具体业务信息不知道,在审计过程面临具体问题,不清楚从那些渠道来获得信息。其次,信息取得来源比较局限,审计信息平台表现出“块状化”,许多审计所需的信息均分散在每个业务环节,数据“孤岛”较为普遍,信息未成体系,信息集成度较低。再者,有些业务单位地位较低,对内审认识不到位,建立“信息不出系统”的要求,给审计等监管机关带来相关业务信息有顾虑,造成提供的信息不齐全,有的部门在信息平台升级和改版时直接应用新系统,未考量到新旧系统的衔接,信息格式不一致,信息字典没有存储。最后,审计者针对大数据尚处在概念熟悉过程,未形成以信息为中心,信息先行的观念与理念,对于大数据不知怎样将现有信息关联起来研究。

(二)内审制度体系不完善,内审质量管理风险很大

原本的内审信息平台审计标准不完全使用大数据内审的需求,中国内审协会在2014年颁发了第2203号《内审具体准则-信息平台审计》,确定了信息平台审计的常规原则、审计方案、信息科技风险评价、信息平台审计内容与方法等,但依旧无法符合大数据审计的需要[1]。国家方面的大数据内审法规体系缺乏,内审协会也未基于大数据审计建立相关准则,造成针对大数据审计的责任、权限、信息应用于信息证据等标准不清楚,无据可依。

(三)用来研究大数据的平台缺失,供应厂家“绑架”风险不断加大

从当前情况来说,行政事业机关对业务数字化高度关注,但针对监督体系的数字化建设缺乏关注,数字化人才储备匮乏,造成内审信息化太过依赖外界供应厂家,受行政事业机关的制度制约,选取数字化供应厂家通常均采用公开招标的途径。在挑选供应厂家时盲目追求低价得标,造成供应厂家选取不成熟,风险不断加大。

三、大数据视角下行政事业机关内审的策略

(一)促进内审转型,适应大数据审计环境

一方面,不断扩展内审的内容与范围,借助大数据系统建立云平台,将单位内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引入审计信息库,建立一个资源库,基于原本的财务审计,逐层进行经济效益内审、战略发展审查,依靠历史信息,挖掘信息规律,做好对今后发展方向的预计,为单位发展带来咨询服务[2]。另一方面,进一步摸索内审全覆盖的科学模式,基于对审计获得大数据的判断,加强对信息的研究力度,找出疑点,明确现场审计的核心,转变以往单调的审计形式,缩短现场审计周期与规模,提高审计效果。

(二)制定法规制度与规范体系,不断完善大数据审计

经过建立法规制度,为保证大数据审计的标准性、科学性带来制度保障,通过制定标准或准则,确定大数据审计中信息采集的范围、保存形式、保密要求与审计实施的标准性。首先,建立大数据采集、管理与应用层面的法规。针对信息的采集、保存整理,信息库的创建、信息的应用和监督制度从法规和制度方面进一步确定。其次,进一步确定大数据的保密需求,消除被审方的疑虑,约束内审者的行为。信息已变成单位的关键资源,内审部门在获得信息的基础上,具备保密义务,针对置于网络条件下的大数据怎样保障数据安全,除科技保障意外,还应当在制度方面确定对审计者的授权与对信息保密的职责。最后,逐步优化大数据视角下的内审质量管理和评估体系[3]。大数据的产生进一步扩展了审计领域和范围,原本的审计质量管理方法和质量评估体系应当与时俱进,针对大数据给审计造成的风险应进一步探究,大数据审计过程的证据获取和认定也应当进一步完善,针对审计者在审计阶段的自由裁量权应进一步优化。

(三)强化行业指导,建立大数据采集、存储与分析系统

单位要进一步强化信息平台间的相互联通,逐步创建单位内审信息中心,集中存储有关信息,扩展信息获取的来源途径,在获得单位数据的基础上,加强行业中有关指标内容的采集与整理,进一步补充优化行业中的财务信息、财务指标、控制目标、风险防控等数据,逐步建立并优化绩效评估信息库。

从基础查询研究、多维研究与深度 挖掘研究三个方面来逐步建立并游湖行业信息分析系统,经过分析历史信息,查找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更为重视依靠历史信息预计今后趋势,经过找到信息之间的规律,借助信息模型分析事情风险,将以往从凭借经验来定性识别转变成依靠信息来定量判定。

(四)加大对单位信息平台的整合力度,深度解决“信息孤岛”

对于单位信息平台表现出“块状化”,数据集成水平低的现象,通过设置数据门户,提升信息平台的集成水平,总体协同内审数据管理,进一步确定业务流程、信息流程与接口关系,实现信息的贡献、数据整合。

(五)注重大数据内审人才培育和引入

大数据内审针对审计者而言是一大挑战,要求升级知识结构。因为历史原因,当前的审计者大都是财务、管理和项目相关背景,信息系统与信息分析能力均无法满足审计需求。首先,加强对现有审计者大数据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审计者针对大数据的了解,在原本计算机审计的前提下,增加信息分析和信息库有关知识,依靠行业中审计系统与信息分析系统展开案例培训,用案示例。其次,加强信息人才的引入,逐步完善审计团队的结构[4]。引入专门的信息科技与信息分析人才,加强对审计基础内容的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最后,通过实战练兵,在工作中学习。加强行业中人才的沟通力度,用新带旧,在审计过程发现大数据内审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且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手段进行处理,在工作中提高大数据审计水平。

四、结束语

大数据视角下,行政单位内审工作遇到了新的发展契机,而且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对此,事业单位应当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编制完善的内审流程,研究内审新方法,整体提高内审者素养,促使行政单位内审业务充分起到“监督免役”的效果。

猜你喜欢

内审单位信息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填单位 要推敲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看错单位
协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