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垃圾文明是进步的文明

2019-12-19王溱专栏作家

商周刊 2019年17期
关键词:后院垃圾袋垃圾桶

王溱 专栏作家

18年前我去加拿大,一天看朋友正忙着打扫卫生便顺手帮忙。我把隔天喝过的啤酒瓶、饮料罐和纸杯统统扔到一个垃圾袋里,然后丢进了后院的垃圾桶。去后院时我看见树下散落着一些树枝,也顺手捡起丢进了垃圾桶。

朋友楼上楼下忙完后问我垃圾放哪去了?我说丢垃圾桶里了。全都丢垃圾桶里了?我说是。心里还觉得亲戚的问话挺有意思:垃圾不丢桶里放哪?

不行,要分类。朋友一边说,一边去后院。我觉得纳闷便也跟了过去。到了后院朋友戴上手套,把垃圾桶放倒,然后把里面的垃圾一点点捡出来,玻璃瓶子放到一起,废纸品放到一起,树枝单独放到一起,还找了根绳子捆好。最后又找了几个袋子分别把那些垃圾装好。

为什么要这样呢?当地政府要求垃圾分类,如果没分好,环卫工人拒收不说,政府还要罚款。这么严格?是的,不能马虎,否则吃了罚单还要影响信誉,干什么事都会有麻烦。

后来我又被一个老乡约去,帮他处理大件“垃圾”。原来他更换了一套沙发,以前的那套本来想卖掉,但因为本身就是从别人手里讨来的,用到现在已经“惨不忍睹”了,无人再有兴趣,只能丢掉。开始我还是不明白,就问让环卫工人拉走不就完了吗?他说不行,垃圾车不负责拉这样的大件垃圾,只能自己想办法处理。要么花钱请人拉走,要么自己送到指定的垃圾处理场。朋友当然想省钱,于是让我帮忙。

回国后,我把这两件事讲给别人听,大家不约而同地说,真是小题大做,垃圾有什么可分类的?

近些年我国的许多城市也开始垃圾分类了,政府无偿提供颜色不同的垃圾袋,放置不同的垃圾桶,还做了大量的宣传,但真正按照要求做的却微乎其微。绿色的垃圾袋也好,灰色的垃圾袋也罢,想装什么就装什么,有什么就装什么,分类形同虚设。

7月1日,据说是史上最严厉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开启了生活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按照要求,可回收垃圾、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要严格分类,如果个人拒不执行,或拒不改正,不排除开具罚单。个人可被处罚50元至最高200元的罚款,单位可被处以5万元至最高50万元的罚款。按照部署,继上海之后,全国另外45座城市也将跟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垃圾“革命”的号角终于吹响了!

实行生活垃圾全程管理,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乎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推进垃圾分类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可回收物,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它还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力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垃圾是城市的一大“灾害”“梗阻”,早在几十年前,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垃圾分类,我们国家起步比较晚。上世纪90年代初,有关部门出台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但由于各种原因,分类工作推进十分缓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法律体系不健全,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许多居民、单位明知道有垃圾分类这一说,但拒不认账,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这次上海垃圾分类在立法方面填补了空白,无疑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事实上,我国很多城市已深陷“垃圾围城”困局,从源头减量入手,实施垃圾分类回收已是不得不为、刻不容缓。据统计,1979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量是2500多万吨,而2016年达到了2亿吨,人均500多斤。

垃圾分类虽是好事,但关系千家万户,甚至涉及每一个人。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突然间发生改变,有的人适应,有的人并不适应。但走向现代文明必须有个过程,且不会那么顺畅。国外有的发达国家为此已经磨合了半个世纪,足见垃圾分类是多么的任重道远。但无论怎样,文明进步是全人类的追求,永恒的追求。

猜你喜欢

后院垃圾袋垃圾桶
垃圾袋里有证据
会飞的垃圾袋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前院”与“后院”
后院建个过山车
极简垃圾桶
如何优雅地捡宠物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