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率先进入信息社会发展中级阶段
2019-12-19
在深圳,你可以不用去医院排队,在手机上就能完成挂号预约、结果查看、建档全流程服务。子女入学申请,你可以在网上填报,免去了本来要跑一个星期去开的证明。办理港澳通行证签证、车辆违章处理、身份证换证,可以在多功能警务服务终端像银行插卡取款一样,自助完成。登陆政务服务网,人才引进和落户、高龄老人津贴申请、网约车许可申办、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注销药品经营许可证等40余个事项可以在线“同标准审核、无差别秒批”,以往需要数日甚至数月的堵点、痛点问题系统自动审批、无人干预、审批结果主动及时送达,群众办事“零跑腿、零排队、不见面、全自动”。至于便捷的手机支付,已经像空气一样融入日常生活。
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背后看不见的还有公共安全、规划设计、建筑设备管理与节能、通信网络、社区治理、城市应急、交通旅游、环境治理、经济运行分析等智慧服务,政府依靠大数据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做到了“自然人从生到死,法人从注册到注销,楼宇从规划、建设到拆除”的一条龙智能化便捷服务。
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精细精准的城市治理、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和自主可控的安全体系使得智慧城市在深圳并不是一个空中楼阁般的概念。从数字城市到智能城市,再到如今的智慧城市以及新型智慧城市,深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2010年,深圳提出建设“智慧城市”。2011年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智慧深圳规划纲要(2011-2020年)》。2015年,深圳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国家新型智慧城市的新标杆,制定了《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方案(2016-2020年)》,开展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工作。2018年7月发布的《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2020年实现“六个一”发展目标,即“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重点推进“高速宽带网络工程、全面感知体系工程、城市大数据工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工程、智慧公共服务提升工程、智慧公共安全体系工程、智慧城市治理优化工程、智慧产业发展工程、网络安全保障工程、标准规范保障工程”十大工程建设,以实现将深圳打造成基础设施全国领先、民生服务体验优质、城市环境生态宜居、社会治理持续优化和数字经济全球领先的智慧城市总体目标。
现今深圳在互联网普及、数字经济等领域确立了领先优势。深圳一直承接多项国家信息化试点工作,很多试点属于首批、首个或者是唯一的示范基地。在2018年12月发布的《第八届(2018)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中,深圳以76.3的全国最高分拿下2018中国智慧城市领先奖。在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17全球、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中,深圳市信息社会指数(ISI)达到0.8809,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连续4年位居第一,被认为是国内率先进入信息社会发展中级阶段的城市。
因此,深圳有勇气、有能力提出,在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中发挥“全国示范”的价值,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城市治理创新进程中担当“为全球实验”的使命。深圳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有哪些思考与实践探索,可以为其他城市提供“示范”?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高裕跃从六个方面分享了相关经验和体会。
立足产业,提升城市发展新动能
一是持续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基地。深圳在基站、交换机、路由器、手机等重点产品产量及通信产业设备研发能力及市场占有率位居世界前列,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约占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七分之一。
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走向国际基础设施市场。深圳企业为全球145个国家提供工程服务,与智慧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通讯工程占比超95%。
成功培育一批智慧城市龙头企业。其中,华为、中兴、腾讯、海能达等公司在国内外成功实施了一批智慧城市合作项目,涵盖信息基础设施、交通、应急、政务、平安城市、医疗等许多智慧城市领域。
依靠企业,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深圳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而在顶层设计、规范标准、统筹协调等方面,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数据开放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各企业优势资源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例如,在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建设方面,加强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合作,提高城市管理治理水平;在政务云方面,加强与华为、浪潮等企业合作,推动集约化建设;在移动互联网服务方面,加强与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支持各部门运用微信、APP等移动互联网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主动式、全程全时、均等便捷的城市公共服务;加强与通信运营商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人口流量分析等大数据领域合作,提高政府基于大数据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整合资源,构建一体化的基础设施
一是建设多层次、立体化、高带宽、全覆盖的宽带基础网络,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家庭宽带普及率、光纤入户率、重要公益性公共场所免费WLAN覆盖率。
二是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搭建包括网络平台、电子政务云平台、共享平台和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全市统一信息化支撑体系;统筹推进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各类企业利用公共云计算服务资源开展相关业务;推进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据集成,建成全市综合管网信息库和统一管线信息平台,为市政工程审批、地下管线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服务。
服务民生,不断提升智慧城市的公众体验
一是大力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综合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加快整合民生领域服务内容,实现全程、全时、全方位服务,提升公众幸福感;在医疗、教育、社保、民政、交管、出入境等领域,运用移动互联网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主动、均等、便捷的城市公共信息服务。
二是构建全市统一的电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覆盖、全流程办理的审批服务网上办事大厅,以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流程再造为手段,推进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创新管理模式,促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挖掘数据,互联共享,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建设覆盖全市的政务信息资源库和共享平台;挖掘城市各类感知数据,构建“全景态势一张图”,提升城市运行监控预警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跨领域协同能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信息体系,建设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体系;构建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和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扩展信用信息共享交换范围,打造社会诚信体系服务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二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向企业开放数据,鼓励企业基于开放数据为市民提供增值服务,促进治理多元化,形成社会共治的治理新模式;借助大数据实现政府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透明化管理,促进政府简政放权、依法行政,推动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转向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政府与公众互动交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服务全局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
突出安全可控,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一是健全网络安全管理机制。统筹信息系统安全的规划、建设、运营,建立等级保护安全测评、风险评估、考核制度,加强网络空间战略预警和积极防御建设,深化网络安全应急管理。
二是加强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加强政务、金融、市政、交通、卫生、文化、教育等重点领域的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提升基础网络的安全监管和保障,搭建覆盖全市范围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预警监测平台。
社会组织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同样发挥了“共建共享”的重要作用。2013年3月成立的深圳市智慧城市研究会是专注于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产业创新发展的平台。聚集了600多家智慧城市各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包括境内外上市公司70多家、6家世界500强企业和16家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云计算等行业协会。拥有200多位智慧城市各行业专家,其中16位院士(30多位合作院士)、30多位国家级专家。拥有新型智慧城市“一中心、三平台、四体系”总体信息技术平台和各行业应用板块的多项核心应用技术。拥有全国首部已经发布的团体标准《智慧城市系列标准》和《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导则》,201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城市和项目先行先试。现在正结合项目和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多个智慧产业项目和银行投融资企业联合建立中国智慧城市科技产业基金。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紧张、城市安全等“大城市病”问题突出,大城市需要更加先进的科学方法如ICT(互联网信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等来进行管理,智慧城市毫无疑问是必经之路。但智慧城市是一个过程,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要遵从其发展建设的基本规律,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往前走。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难题一是信息孤岛,二是重复建设甚至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要重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统筹协调问题。第一是标准规范,需要在工程技术过程中逐步形成,通过时间来逐步建设和完善。第二是数据共享和网络安全问题,缺少法律支撑。数据的使用权、所有权的权属不清楚,需要法律来界定。网络隐私安全问题需要法律保驾护航。
因此,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首要原则即是“集约建设,共建共享”,实施机制里也一再强调避免单独建设、重复建设,避免造成浪费。一是印发相关办法和文件,确立了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全市政务信息共享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统一党政机关网络、党政机关IDC机房与灾备中心、政务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实现统一监控管理、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二是建成全市统一的公共信息资源库,数据总量达到153亿条;三是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接入61个市级单位和全市十个区的资源目录共5200多类,每天数据交换量超过2000万条,峰值数据交换量近8000万条,为“互联网+政务服务”等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通过集约化建设,每年可节约财政资金2亿元。
智慧城市不仅是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进阶的城市运行新形态,同时也是技术与人文、管理与资源、时间与空间的构建与配置艺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国家治理与公共服务理念也发生升维转变。以深圳“秒批”为例,智慧城市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规范性、合法性;有利于提升城市效率,降低办事成本;有利于城市的诚信建设。而三者结合内在结果就是促进城市进步,城市效率提升,最终带来城市营商环境的竞争力提升。
智慧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也不仅是办事柜台的线上化,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有情怀、有温度地服务社会。智慧城市意味着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精细精准的城市治理,必须要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尚进表示,“如果不能站在老百姓的需求角度看待科技的发展,看待城市的进步,那这种进步就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留在城市。”如今, 在深圳你可以“用更少的时间来等待、用更多的时间来生活”,智慧城市建设,使深圳真正变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