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浸媒体”时代如何用VR全景“玩转新闻”
——以央视新闻客户端《VR频道》为例

2019-12-19文/张

传媒 2019年13期
关键词:全景昆曲频道

文/张 岚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媒体报道不再受传统纸媒报道形式的限制,展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2018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媒体首次在“两会”报道中运用了“全景+新闻”的报道形式,为广大网友献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今年,央视新闻客户端的《VR频道》正式上线,这一频道的开通使广大网友有机会以全景视角置身时政新闻的发生现场,真实地感受热点新闻,体验全新改版的时政要闻。VR全景新闻为其受众打开了一扇新闻的任意门,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体验一键穿越新闻的事件现场。虽然目前VR全景新闻还面临着受众少、硬件普及率低、成本高等问题,但央视新闻客户端对于全景新闻的这一大胆尝试无疑为国内媒体提供了全新的新闻报道视角。

假“转场”,真变革

由“听闻”到亲历,全方位展现新闻现场。如今,新闻的被动接收者逐渐变为新闻的主动亲历者。2019年,央视新闻客户端的《VR频道》在年初正式上线,以VR的全新播报形式聚集央视新闻VR精华报道。在VR视角下,广大受众不仅能跨越港珠澳大桥,还能跟随空军部队感受“神兵天降”,或让自己“置身叙利亚战地”,近距离目睹被IS炸毁的千年神庙的残迹。通过VR技术,媒体还可以对视频新闻以及民俗、自然等内容进行拓展报道。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央视网对新技术的使用成为本次会场报道的一大亮点,VR全景新闻技术贯穿了央视网今年两会报道的全程。报道集VR视频、Vlog、VR图集和手绘图解等多种展现形式于一体,让广大受众沉浸式地体验了一把两会,并站在全景角度感受到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与变化。在全国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时,央视新闻客户端《VR频道》当即推出了VR Vlog形式的《一分钟速览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现场》,通过快慢相间的移动延时和创意转场等后期特效,打破了长期以来传统的两会采访视角,更加直观地呈现出记者排队入场、发布会忙碌场景、发言人集体亮相等一系列精彩画面。这条多场景切换的VR视频,在后期制作中被配上了现场同期声以及轻快的音乐,并辅以记者编辑的精彩文字内容,形成了一条别具一格的两会新闻VR Vlog播报,让网友们拿上手机就能快速地获取到发布会现场的“干货”。

与此同时,《VR频道》还推出了《全景沉浸看报告》,这也是央视网首次在主题和主线的报道中运用上了VR技术。该报道聚焦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主要议题,并对报告中的重点数据进行了提炼解读。全篇报道以VR实景视频为基础,又在真实的画面场景中糅合了三维动画,并辅以李克强总理同期声,对政府工作报告做出了具象生动的可视化展现。此次报道中一共使用了21个全景的VR视频,分别涵盖到经济建设、就业保障、生态文明、民生、建设投资、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话题,运用先进的“光流缝合”报道技术,画面缝合精准度达到像素级,基本做到了无缝衔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数据则被做成了动画的形式,与全景VR画面相融合,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大大丰富了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实现由“听闻”新闻到“现场”亲历的转化。

由传承到创新,沉浸式体验艺术美感。《VR频道》上线之时,央视同步推出了VR纪录片《昆曲涅》,这是世界首部以非遗昆曲为主题的VR纪录片。昆曲这个被称为“百戏之祖”的古老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距今已600余年。当昆曲的“一唱三叹”遇上“新潮带感”的VR技术,昆曲以一种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手段,被赋予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昆曲诞生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一带,享有“活着的园林”的美誉,以带有江南地域独特性格特征的曲艺文化,凭借其婉转轻柔、精致典雅和清丽悠远等特点,成为当时的东方歌剧,享誉海内外的昆曲资深传承人张军,在纪录片中与昆曲展开了一场穿越古今的对话,让受众可以透过手中的VR眼镜等设备,“亲临”江南的水榭楼台。首部非遗纪录片根据昆曲经典作品《牡丹亭》中的选段《江儿水》改编演绎而来,现代昆曲艺术的传承人在继承了昆曲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身段优美等艺术表现力的基础上,还将书法艺术的流畅奔放、园林建造的自然典雅和美术设计的视觉创新等众多艺术领域的精华,融入传统昆曲艺术之中,使昆曲得以博采众家之长,受众既可以通过央视新闻客户端《VR频道》在手机上直接观看《昆曲涅》中的VR场景,还可以将手机插入VR的眼镜盒中享受全景观赏式体验,了解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知识,让昆曲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崭新的艺术魅力。

还“本真”,无“中介”

360度无死角“自主代入”。从目前来看,央视新闻客户端《VR频道》的开通,在新闻传播的实践中具有可观的优势。一方面,它能够站在受众的角度来进行新闻传播,给予新闻接收者不一样的感官体验,还原新闻本真,以一种沉浸式的故事讲授方式,把信息新闻以最直观最立体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新闻在传播方式上更加新鲜化和真实化;另一方面,VR也赋予受众主动权,让受众可以实现360度无死角“自主代入”,自由选择想要观赏的角度代入任何情景中去,亲身去感知新闻报道,打破阅读上的障碍,进一步满足其对于新闻探索的需求。例如,《VR频道》开播以来,以《VR全景!总书记向全国人民拜年的草厂胡同》以及《VR全景!欢迎仪式上的“检阅台视角”》等为主题的时政类新闻报道,通过对VR技术的运用,帮助传统新闻打破了其在传播距离和空间上受到的限制,带给受众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立体化感受与体验,连贯地置身于现场新闻画面中。通过开展沉浸式传播,把人作为信息传播的中心,以建立在第一人称基础上的报道形式,使受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被赋予了极大的自主性与想象空间,实现人性与个性的交融,并在客观基础上进行了主观创作。央视新闻客户端《VR频道》让传统新闻拥有了更为有趣的“沉浸式”虚拟互动服务,通过全景新闻,对新闻现场直接“复现”,新闻媒体作为新闻生产的第一“把关人”角色也进一步被削弱,让受众对内容的自主选择权加强,对事件信息的感官体验更加丰富,可挖掘的解读空间也更为多元化。

批量化生产“指日可待”。综合来说,VR新闻在市场需求、受众基础方面以及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如今,时下的新闻媒体之间相互重复转载的情况日趋严重,央视新闻客户端的《VR频道》运用全景直播的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为受众提供出更多更详细的内容,亲历新闻的每一分钟都会让观众发现更多细节,让VR为新闻媒体行业带来了突破同质化的契机。

央视新闻客户端在VR新闻选题上的范围正在不断拓展,无论是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类突发事件报道,还是体育赛事、娱乐事件等项目的报道,或者家长里短的民事新闻报道,相较于传统新闻播报方式,其能够使受众更加直观地投入事件发生前后的场景之中,第一时间置身新闻现场,在直播盛况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调动受众的参与度,让受众更深入体会报道中的细枝末节,直观地感知新闻发生的具体过程。VR技术与现实新闻报道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前沿的跨界融合模式,VR新闻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采编流程。例如,在新闻VR频道模块的构建中,对于车祸现场等突发事件,记者只需在赶到事发现场后的1分钟时间内,即刻打开VR摄影机进行VR新闻照片的拍摄,之后再通过自有的VR后台进行新闻现场VR图片或视频的上传。从拍摄到新闻发布完成,在最短时差内进行快捷操作,完成为受众瞬时还原新闻现场等“批量化生产”手续,真正做到了对事件的及时报道和“无缝对接”。

结语

总的来说,“全景+新闻”的报道形式打破了时空局限,让新闻事件现场变得触手可及。VR全景新闻与图片、视频、文字的结合,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新闻报道的“观望者”转变为新闻事件现场的“目击者”。这样的内容体验是新闻“体验升级”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对新闻受众来说,新闻也不再是单纯的过目浏览。全景新闻是中国新闻媒体对全新新闻生产方式使用和创新的一次成功尝试,未来两年将成为VR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VR全景新闻的快速增长期也将会很快到来。传统媒体不妨尝试搭上VR技术的潮流,在这风口到来之前提早做出布局,尝鲜全新技术,更好地布局融合,紧跟时代步伐,对报道进行转型升级,与全行业共同创建一个VR技术与媒体融合发展的科技新时代。

猜你喜欢

全景昆曲频道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定制化全景声耳机系统 JVC EXOFIELD XP-EXT1正在热销中
戴上耳机,享受全景声 JVC EXOFIELD XP-EXT1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全景敞视主义与侦探小说中的“看”
寒假快乐频道
全景搜索
频道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