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原在肿瘤患者早期细菌血流感染诊断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2019-12-18李佩章庞乃奇张云李春蓉舒宏王英
李佩章,庞乃奇,张云,李春蓉,舒宏,王英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广西南宁 530021
恶性肿瘤患者由于手术、放疗、化疗等抗肿瘤治疗造成免疫力低下,易形成血流感染这一严重的并发症而增加治疗难度治疗费用和病死率[1]。 对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从而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血培养是诊断细菌血流感染的“金标准”,但具有阳性检出率受诸多因素影响、检测时间长等缺点。因此寻找快速而简便的实验室指标早期诊断血流感染非常必要。 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作为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血清标志物已应用于临床[2]。 该研究选取2017 年1 月—2018 年6 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153 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分析PCT、白细胞计数(WBC)和体温等指标,探讨这些指标对肿瘤患者细菌血流感染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早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53 例确诊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78 例,女75 例,年龄23~79 岁,平均(58±9.3)岁。 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观察组(细菌培养阳性者83 例)和对照组(细菌培养阴性者7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送检血培养当天同时抽取静脉血检测PCT、WBC, 同时记录患者体温。 血培养采用美国BD 公司的Phoenix-100 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培养分离和鉴定。 血培养检出细菌者纳入观察组(83 例),血培养未检出细菌者纳入对照组(70 例)。 而观察组根据抗菌治疗后送检血培养结果阴性者纳入有效组(75例),抗菌治疗后血培养阳性者纳入无效组(8 例),送检血培养同时送检PCT。 采用德国罗氏E601 电化学发光仪及配套试剂检测PCT,参考范围0.0~0.5 ng/mL。采用迈瑞BC6800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WBC。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
153 例血培养共检出病原菌83 株, 其中革兰氏阴性菌51 株, 占61.45%, 革兰氏阳性菌32 株,占38.55%。 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PCT、WBC、体温水平比较
观察组PCT 均值为(16.36±6.13)ng/mL,对照组PCT 均值为(0.41±0.25)ng/mL,两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WBC 值为(13.31±4.63)×109/L,对照组WBC 值为(12.89±4.55)×109/L,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体温为(38.37±0.66)℃,对照组体温为(38.12±0.53)℃,两组间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PCT、WBC、体温水平比较(±s)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PCT、WBC、体温水平比较(±s)
组别 PCT(ng/mL) WBC(x109/L) 体温(℃)观察组(n=83)对照组(n=70)t 值P 值16.36±6.130.41±0.2536.330.00013.31±4.6312.89±4.550.190.49838.37±0.6638.12±0.530.110.521
2.3 PCT 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以>0.5 ng/mL 作为阳性判断标准时,观察组降钙素原的阳性率为93.98%(78/83), 对照组的阳性率12.86%(9/70)。 PCT 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见表2。
表2 PCT 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2.4 有效组、无效组治疗前后PCT 水平比较
治疗有效组(75 例)PCT 治疗后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无效组(8 例)治疗前后PCT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有效组、无效组治疗前后PCT 水平比较[(±s),ng/mL]
表3 有效组、无效组治疗前后PCT 水平比较[(±s),ng/mL]
组别 治疗前PCT 治疗后PCT有效组(n=75)无效组(n=8)16.89±7.0117.21±7.361.82±0.6618.11±7.58 t 值 P 值28.911.320.0000.699
3 讨论
血流细菌感染是增加患者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及手术、放疗、化疗等各种抗肿瘤治疗措施的应用,加上侵入性操作如动静脉置管、尿管插管等,使得感染成为常见并发症之一[3],而血流细菌感染极易引起严重的败血症而导致病死率增高。因此早期敏感快速诊断血流细菌感染对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临床常用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体温等指标判断细菌感染,但这些指标不具有特异性;病原学的检查可以为细菌感染的诊断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但是病原菌的培养、鉴定需要较长的时间,结果相对滞后,不利于控制患者血流细菌感染抢得先机。
血清降钙素原(PCT)是一种没有激素活性的糖蛋白,是降钙素的前体,健康人血清降钙素原含量很低,在癌性发热、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自身免疫病、病毒感染、局部感染等情况下患者血中降钙素原不升高或升高不明显,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患者降钙素原水平显著升高,并且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4],尤其是细菌感染后可增高1000 倍,研究[5]显示降钙素原水平能够用于准确区分重症监护病房的细菌血流感染和非感染性炎症状态,当降钙素原水平低时可排除菌血症。恶性肿瘤本身即使在未发生感染时就可引起发热,因此,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说,区分肿瘤热和细菌感染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发热其后续治疗是截然不同的,非感染性发热可仅给予对症治疗,而感染性发热必需抗感染治疗。在未明确发热原因是就盲目采用抗菌药物治疗,不但增加医疗成本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还有可能会使化疗效果降低或药效延迟。有文献[6]报道,以降钙素原为导向的抗感染治疗,可以将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缩短50%左右。 该实验结果显示,细菌血流感染组肿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文献[7]报道结果相近。而两组患者在白细胞计数水平、体温变化之间的对比没有差异, 该实验结果还显示,降钙素原诊断细菌性血流感染的敏感度为93.98%,特异度为87.14%,阳性预测值为89.66%,阴性预测值为92.42%,这些数据表明降钙素原在区分恶性肿瘤发热患者是否存在细菌血流感染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而其他的实验室指标,例如白细胞计数,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说,放疗、化疗会导致白细胞计数的降低,无法从白细胞计数结果来判断是否细菌血流感染。 因此,降钙素原可以作为反映恶性肿瘤发热患者细菌血流感染的一个有效的指标[8]。此外,降钙素原的检测结果回报时间约2 h, 明显短于细菌培养加鉴定的约48~72 h,可以更早的指导临床早期应用抗菌药物。 该文资料还显示,在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时, 血清降钙素原浓度会出现明显升高[(16.36±6.13)ng/mLvs (0.41±0.25)ng/mL,(P<0.05)],当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后,降钙素原的水平则逐渐下降至接近正常水平[(前16.89±7.01)ng/mLvs 后(1.82±0.66)ng/mL,(P<0.05)],而抗菌治疗无效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21±7.36)ng/mLvs(18.11±7.58)ng/mL(P>0.05)],与张忠伟[9]等报道的细菌感染治疗无反应组PCT 水平显著高于治疗有效组[(17.89ng/mLvs2.08ng/mL(P<0.05)]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动态监测降钙素原水平能有效判断感染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降钙素原是一个具有较高灵敏度和较高特异度的早期诊断及鉴别恶性肿瘤患者细菌血流感染的指标,可为临床医生抗菌药物治疗及疗效评估提供很好的参考。 从而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