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血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性分析及对凝血因子的影响研究*

2019-12-18霍彩虹李彩梅席真艳

陕西医学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血型控制措施

霍彩虹,李彩梅,席真艳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输血科(榆林 719000)

随着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输血在临床救治贫血患者的医疗手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危重病患者而言,及时进行输血是挽回患者生命必要的措施[1]。临床上对血液的需求愈来愈大,但同时输血的安全性问题也逐渐凸显,如血液中成分复杂个体性明显、输血不当引起不良反应等问题的存在增加了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引发医疗纠纷[2]。因此,采取必要的输血质量控制措施对于降低输血安全事故、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尤为重要。本院研究观察了输血方面的质量控制措施,取得了不错的临床实践结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进行输血7230例中100例存在不同问题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7~53岁,平均年龄(38.55±4.45岁);有过输血历史的18例,妊娠史的10例。观察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26~55岁,平均年龄(38.84±5.48岁);有过输血历史的16例,妊娠史的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所有研究对象均了解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疾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研究中途退出的患者。

2 研究方法

2.1 对照组:为常规输血,不采取输血质量控制措施。观察组实施输血质量控制措施,两组患者输血检验方法一致,均参照MGT 系统提供的方法,均使用同一公司提供的反应卡和抗筛普细胞进行配血检验,严格执行《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定[3]。

2.2 观察组: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具体如下:

2.2.1 做好准备工作:安全合理的输血方法对减少护患纠纷起到很重要的预防作用,输血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各种各样,比如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的存在会增加输血安全性风险,因此要做好血液标本的检测筛选工作。要选择免疫力好的献血者,保证血源的安全性,严格血液检验项目,按照采血的规范要求和相关标准筛选献血者,进行有效的责任划分以降低输血引起的医疗事故纠纷。对于筛查出可输可不输的患者应拒绝输血,以降低部分疾病的传染风险、感染现象和不良反应[4]。同时输血过程中要对输血包装袋进行温热以免输入患者体内导致患者体温降低。

2.2.2 要加强血液标本的检验:采集和运输血液要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标准和要求。由专门的采血者进行血液采集,采集前要认真核对输血申请单上相关信息,同时与患者核对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输血申请单资料要尽可能完善真实反映患者本阶段身体免疫情况,配血试验血标本采集时间应控制在3d以内。采集好血液标本后应及时做好标签标示避免产生差错,核对准确后再入库操作[5]。血液标本储藏要选择适宜的温度,由专人定时做好冰箱温度记录,同时加强消毒,以免细菌污染,保障输血的安全性。

2.2.3 做好血型鉴定质量控制措施:ABO 血型和Rh血型是两种常规血型检测方法[6]。首先由专人采取正反定型方法准确鉴定 ABO 血型,并相互验证,当出现正反定型不符、血浆蛋白质异常或其他因素导致的不符时应全部重新试验。血型检验所选用的标准血清来源要确定有标准的生产批号、生产时间和生产厂家。同时要注意血清和血球的比例,对于患有特殊疾病的患者在血型鉴定时尽可能的处理部分细胞。其次,要鉴定患者的Rh血型,Rh阴性患者易出现新生儿溶血病、溶血性输血反应等疾病,若患者此前有过输血史或者妊娠史则产生抗Rh抗体的概率就越高[7]。应严格按照说明书对Rh血型进行常规检查和定型操作。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安全性(交叉配血、写错血型、输血前后消毒、采错血)、输血不良反应(血液污染、溶血反应、严重过敏、急性肺损伤)发生率和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的指标差异。

结 果

1 两组患者输血安全性的比较 观察组发生交叉配血、写错血型、输血前后消毒以及采错血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发生血液污染、溶血反应、严重过敏和急性肺损伤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因子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输血前2h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术后2h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显著长于观察组(P<0.05),但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观察组(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输血安全性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例(%)]

表3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因子指标比较

讨 论

输血对于临床治疗及急救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输血过程中涉及环节多涉及面广,因此输血的安全性和质量问题令人堪忧,临床上应多关注以避免输血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医疗纠纷事件发生[8]。临床实践中输血质量控制不好、管理混乱等因素均会影响输血的安全性,输血检验不合格易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危及患者的生命[9]。因此要规范血液标本采集、血型鉴定、严格检验质量、进行合理有效的交叉配血、控制血液储存温度等措施对于保障输血的安全合理正确性尤为重要[10-11]。对于临床医护人员来说除了应不断学习掌握丰富的血清学知识不断实践操作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外还要有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工作态度认真,责任心强,能随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这也是保证输血安全性的重要因素[12]。

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在输血过程中采取质量控制措施后出现1例交叉配血,3例写错血型,1例采错血,观察组发生交叉配血、写错血型、输血前后消毒以及采错血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输血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可有效提高输血安全性[13]。同时观察组出现5例严重过敏,显著低于对照组出现8例血液污染、6例溶血反应、15例严重过敏,6例急性肺损伤(P<0.05),说明采取有效的输血质量控制措施和输血安全手段能减少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提高输血患者输血质量[14]。同时,对照组术后2h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显著长于观察组(P<0.05),但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表明输血质量控制措施及输血安全手段可有效改善输血患者血流动力学。分析原因:给患者输血的血液多是库存血液,这些血液在储存过程中凝血因子的数量会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因此在输血后2h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显著长于输血前,且对照组高于观察组,而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输血前,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另外,患者失血过多造成大量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也丢失因此影响了患者的凝血功能水平,造成患者的凝血功能水平降低[15]。此外,有研究指出凝血因子是一种酶[16],而酶通常需要适宜的温度才能进行反应,输血时不仅会稀释患者的血液同时输注的血液温度较低会使患者的体温降低进而引发凝血障碍,形成血小板血栓和凝块。因此输血会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在输血过程中也要及时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测,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血,避免引发凝血障碍,提高临床输血的疗效[17]。

综上所述,输血过程中采取质量控制措施能够减少输血不良事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临床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凝血障碍的发生。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血型控制措施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给排水工程招投标阶段中的造价控制措施
建筑安装工程预结算造价控制措施
大型公司财务预算与控制措施探讨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你是Rh(一)血型的准妈妈吗
浅析土建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凝血因子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中检测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