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稻-油菜耕作制对土壤肥力质量长期演变的影响
2019-12-182潘博薛毅张亮张振华2
2潘 博薛 毅张 亮张振华2
(1.湖南农业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湖南 长沙 410128)
0 引 言
双季稻(Oryzasativa)和油菜(Brassicacampestris)轮作是南方水旱轮作制的主要形式之一。与传统的双季稻-休闲耕作制度相比,油菜季的引入不仅带来栽培方式、作物营养元素需求的差异,也引起了土壤的干湿交替循环,必然改变土壤养分的来源和平衡,进而影响着土壤肥力质量的演变方向,保障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已有关于稻-油轮作对土壤养分(特别是速效养分)含量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李辉等研究发现,长期稻-油轮作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1];但也有研究表明,稻-稻-油轮作有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2-3]。研究发现,稻-油轮作还能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4-5]。目前,稻-油轮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大多集中在大量元素,在中、微量元素方面仍有待深入探索。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丰缺强烈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董建江等[6]研究表明,与稻-闲轮作相比,稻-油轮作能够提高土壤有效态Cu及Zn含量。土壤肥力质量是土壤特性的综合反映,对土壤条件的动态变化反应敏感[7]。相关研究表明,长期双季稻-油菜轮作还能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质量等级,但是否具有普适性仍有待验证,而肥力质量的提升机理也值得深入研究[8-9]。
湖南省湘南地处中亚热带,水热资源丰富,一直是传统的水稻和油菜生产基地[2]。有研究表明,与传统的双季稻-冬闲模式相比,长期的双季稻-油菜种植制度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养分利用率,但其潜在的机理仍不清楚[9-10]。本研究选取湘南典型(稻-稻-油轮作)稻田为研究对象,并以毗邻的稻-稻-冬闲稻田作为对照,研究稻-稻-油轮作制下不同土层和根际/非根际土壤中大、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评价水稻土的肥力质量等级,为明确南方双季稻-油菜轮作制的增产、增效机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样地概况
研究样地位于湖南省湘南郴州市安仁县渡口乡松林村(26°79′N,113°19′E),属油菜传统产区;研究地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平原低岗地带,海拔75~100 m。该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7 ℃,降水量1 430 mm。据调查,自1985年(种植水稻),当地传统稻田耕作制度主要为稻-稻-油和稻-稻-闲,初始土壤性状良好,水稻开始轮作至2015年早稻季取样。成土母质为紫红色碎屑岩风化物,发育土种为紫泥田。水稻和油菜季施用的氮、磷、钾肥分别为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折合成纯N、P2O5和K2O分别约为180 kg·hm-2、90 kg·hm-2和90 kg·hm-2。其中,水稻季采取一次性施肥方式,油菜季氮肥(尿素)按照基肥∶苗肥∶薹肥=5∶3∶2的比例施用,磷肥(过磷酸钙)、钾肥(氯化钾)全部当作基肥施用。其他农艺管理措施(如作物栽培、病虫害及灌排水)均按当地习惯进行。试验所用的水稻品种为“中华11号”,油菜品种为“香优15号”,均为当地使用的常规品种。长期稻-稻-闲轮作水稻年均产量为14 346 kg·hm-2,长期稻-稻-油轮作水稻年均产量为15 254 kg·hm-2。
1.2 土壤样品采集和分析
2015年7月,在地势平坦的开阔地,选取长期(>30 a以上)稻-稻-油和稻-稻-闲耕作制度的毗邻稻田各5块,每块面积>2 000 m2,各田块两两相距<200 m。早稻黄熟期,在各田块内按“S型路线”随机挖掘土坑10~12个,在各土坑处分别采集0~5 cm、5~10 cm和10~20 cm土壤样品,同一田块10~12个土坑同一土层的样品混匀。在各土坑附近,随机选取健壮水稻植株3~5株,以植株为中心,挖掘20 cm×20 cm×20 cm土块,带回室内,用放大镜、镊子和软毛刷,仔细分离并收集根系5 mm范围内的根际土壤。
采用电位法(水∶土为2.5∶1)测定土壤pH;高温外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全氮(TN);酸溶-钼锑钪比色法测定土壤全磷(TP);氢氧化钠熔融法测定土壤全钾(TK);靛酚蓝比色法测定土壤碱解氮(AN);碳酸氢钠浸提-钼锑钪比色法测定土壤有效磷(AP);乙酸铵提取法测定速效钾(AK);中性乙酸铵交换-ICP法测定土壤有效态钙、镁(ACa、AMg);盐酸浸提-ICP法测定有效态铁、锰、铜、锌(AFe、AMn、ACu、AZn)[11]。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计算变量的均值及标准差;基于SPSS 19.0软件,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耕作制度下土层、根际和非根际变量的差异;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最短距离法),评价两种耕作制度的土壤肥力等级;统计显著性水平设为0.05。
2 结果分析
2.1 两种轮作制度下土壤pH和有机质的含量分析
长期稻-稻-油和稻-稻-闲耕作制度下,不同土层、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分别介于5.08~5.71和4.61~6.15,未观察到显著差异(图1)。但是,与稻-稻-闲相比,长期稻-稻-油轮作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了9%~11%,一定程度上与水稻(稻-稻-油)根际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下降有关(图1)。
注:不同小写字母代表处理间差异在0.05水平上显著。下同。 Note: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5 level.The same is as below.图1 稻-稻-油和稻-稻-闲不同土层、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Fig.1 Soil pH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among different soil layers,or in rhizosphere and bulk soils under rice-rice-rape and rice-rice-fallow rotation systems
2.2 两种轮作制度下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
较稻-稻-闲轮作,长期稻-稻-油轮作不仅大幅提高了土壤TP和AP含量(19%~56%和21%~35%),也明显提高了根际土壤TP和AP含量(14%和46%)(图2)。但是,长期稻-稻-油和稻-稻-闲耕作制度下,土壤TN、TK、AN和AK含量均未观察到显著差异(图2)。其中,长期稻-稻-油和稻-稻-闲轮作土壤TN、AN含量分别介于1.58~2.14 g·kg-1和105~175 mg·kg-1之间,TK和AK含量分别介于19.9~22.1 g·kg-1和42.0~76.4 mg·kg-1之间。
2.3 两种轮作制度下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与稻-稻-闲相比,长期稻-稻-油轮作也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效态Ca、Mg含量(10%~33%和14%~42%),同时还导致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效态Ca含量分别降低了19%和10%、有效态Mg含量分别降低了26%和14%;根际土壤有效态Fe含量显著降低了32%(图3)。
相反的是,与稻-稻-闲相比,长期稻-稻-油轮作大幅提高了土壤有效态Cu、Zn含量(20%~28%和8%~36%)及10~20 cm底土有效态Fe含量(47%),同时还导致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效态Zn含量分别升高了7%和22%,非根际土壤有效态Cu含量升高了36%;小幅提高了根际土壤有效态Mn含量(8%)(图3)。这可能与油菜根际酸化,还原土壤中的高价Mn有关。
2.4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主成分分析表明,稻-稻-油轮作下,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是61%、20%和12% ;稻-稻-闲轮作下,前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是76%、18%(表1)。长期稻-稻-油轮作下,主成分1携带变量:pH、土壤有机质、TN、AN、AK和有效态Zn;主成分2携带变量:AP、TK和有效态Fe、Mn、Cu;主成分3携带变量TP和有效态Ca、Mg。长期稻-稻-闲轮作下,主成分1携带变量:pH、土壤有机质、TN、AN、AP、AK以及有效态Ca、Mg、Fe、Cu、Zn;主成分2携带变量:TP、TK、有效态Mn(表2)。
当主成分个数达到2个时,累积贡献率>85%,故提取前2个主成分用作综合评价,较之长期稻-稻-闲,稻-稻-油轮作明显改善了非根际土壤的肥力质量(表3)。在此基础上的聚类分析表明,稻-稻-油和稻-稻-闲轮作制度下,土壤肥力质量由高到低可划分为6个等级:I-高(NR-Y、5-10F、R-F)>II-较高(0-5Y)>III-中等(R-Y)>IV-较低(5-10Y、NR-F、0-5F)>V-低(10-20Y)>VI-最低(10-20F)(图4)。
稻-稻-油土壤肥力质量均在I-III等级(除底土层),而稻-稻-闲各土层和非根际土壤肥力质量大多在III-VI等级。0~10 cm土壤肥力质量在I-IV等级,而10~20 cm土壤肥力质量在V、VI等级。稻-稻-油根际土壤肥力质量(III级)低于非根际土壤(I级),但稻-稻-闲根际土壤肥力质量(I级)高于非根际土壤(V级)。
图3 稻-稻-油和稻-稻-闲不同土层、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中、微量养分含量Fig.3 Middle and micro nutrients contents among different soil layers,or in rhizosphere and bulk soils under rice-rice-rape and rice-rice-fallow rotation systems
表1 特征值、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Table 1 Characteristic value,contribution rate,and 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
表2 各指标主成分的特征向量Table 2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vectors between all the indexes
表3主成分综合得分
Table3Compositescoresoftheprincipalcomponents
耕作制度Rotation system土壤来源Source of soil主成分1Component 1主成分2Component 2综合得分Composite score排序Order稻-稻-油Rice-rice-rape0~5 cm-0.2370.5950.35835~10 cm-0.122-0.154-0.276410~20 cm-1.217-1.064-2.2815根际1.564-0.7600.8052非根际0.0121.3831.3951稻-稻-闲Rice-rice-fallow0~5 cm0.335-1.352-1.01745~10 cm0.3131.1031.417210~ 20 cm-1.6630.313-1.3505根际1.0120.6211.6341非根际0.001-0.686-0.6843
注:NR、R、Y和F分别代表非根际、根际、稻-稻-油和稻-稻-闲。 Note:NR,R,Y,and F indicate non-rhizosphere,rhizosphere,rice-rice-rape,and rice-rice-fallow,respectively.图4 聚类树形图Fig.4 Arborescence of cluster analysis
3 讨 论
南方水田引入冬种油菜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会有升高、不变或降低的变化趋势。长达30 a的定位试验和2 a短期大田试验均发现,较稻-稻-闲轮作,稻-稻-油轮作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原因可能是冬种油菜(用作绿肥,地上部分保留),油菜植株全部翻压还田,为土壤带来更多的有机物输入[2,12]。有研究报道,与稻-闲轮作相比,稻-油轮作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不大,原因可能与样地的初始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关[5]。也有报道,稻-油轮作较之冬水田平作,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了23%[1]。本研究中,较稻-稻-闲轮作,长期稻-稻-油轮作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9%~11%,原因可能有3方在:一是稻-稻-油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更低(图1),土壤来源于根际的有机质投入可能更低;二是在长期稻-稻-油水旱轮作过程中,频繁的土壤干湿交替、油菜栽培和耕作加速土壤有机碳的矿化损失[13-14];而稻-稻-闲冬季保持休闲状态,几乎无人为干扰,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积累;三是油菜栽培中的施肥、慢生根瘤菌固氮为土壤带来额外的活性氮,激发土壤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和矿化[15-16]。本研究与高菊生等[2]在长期定位试验中将油菜翻压入田用作绿肥不同的是,油菜生产中收获地上部分(如秸秆、角果)并移出稻田,土壤有机质归还量相对减少。由于长期双季稻-油菜轮作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双季稻-油菜轮作生产中有必要适当补充土壤有机质投入(如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弥补土壤有机质损失,以维系稻-稻-油轮作的长期可持续生产。
相反的是,水田引入冬种油菜后,一般可以较大幅度提高土壤磷素含量,以有效磷含量提高更为明显。较稻-闲轮作,稻-油轮作土壤TP、AP含量分别提高了14%~40%和31%~106%;长达10 a的定位试验表明,较稻-闲,稻-油轮作土壤TP含量差异不大,但AP含量却高出一倍;单季稻改制稻-油土壤AP含量呈上升趋势[5,17-18]。本研究中,较稻-稻-闲,稻-稻-油轮作土壤TP、AP含量分别提高了14%~56%和21%~46%。油菜季施肥和秸秆还田显然增加了额外的土壤磷投入,同时稻-稻-油轮作土壤频繁干湿交替,促进了土壤矿物态-磷的溶解、活化和解析[19];此外,干湿交替引起土壤有机质加速矿化的“Birch效应”,可能增加了活性磷(例如MBP)含量,由此提升了土壤AP含量[20-22]。类似地,水田冬种油菜后,土壤TK和AK含量也小幅度提高了5%、6%[12]。土壤的中量元素是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本研究中,与稻-稻-闲相比,稻-稻-油轮作土壤的有效态Ca、Mg含量分别降低了10%~33%和14%~42%;原因可能有3方面:一是收获油菜带出Ca、Mg;二是油菜栽培、翻耕会加速表土盐基离子(如Ca、Mg)淋失[23];三是相比稻-稻-闲以还原性为主的土壤环境,而稻-稻-油轮作干湿交替更为频繁,土壤氧化与还原环境交替,土壤排水性能增强,土壤pH呈下降趋势(图1),可能引起土壤胶体Ca、Mg吸附能力下降[24-25]。
主成分-聚类分析是土壤肥力质量评价中的新兴手段。稻田土壤肥力的主要贡献因子一般与施肥、耕作制度和母质有关[26-28]。本研究中,稻-稻-油和稻-稻-闲轮作下土壤肥力的主成分(1、2)携带的变量不同,反映水田不同耕作制度下土壤肥力质量具有不同的主控因素。稻-稻-油轮作土壤肥力质量等级高于稻-稻-闲轮作,可能在于稻-稻-油轮作下,土壤磷素及微量元素(如Cu、Zn)的活性明显增强;此外,水稻和油菜2种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不同,减少单一水稻对土壤中同种元素的吸收,有利于土壤养分平衡、综合肥力质量提升[29]。稻-稻-油轮作根际土壤肥力质量等级高于非根际土壤,可能与稻-稻-油根际土壤有效态中、微量元素(Fe、Cu)低于非根际土壤有关,反映稻-稻-油轮作耕作制度下(与稻-稻-闲相比),水稻根系可能具有更强的中、微量养分吸收能力,这也可以部分解释双季稻-油菜耕作制度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30-31]。卢胜等[9]研究表明,较稻-稻-闲,长期稻-稻-油轮作水稻年均增产6.3%。
4 结 论
(1)湘南地区,较稻-稻-闲,长期稻-稻-油轮作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及中量元素Ca、Mg的有效性显著降低;因此,稻-稻-油轮作生产中,有必要适当增加土壤有机质(如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和石灰投入,缓解土壤有机质损失和Ca、Mg有效性下降,以维系稻-稻-油轮作的长期可持续生产。
(2)较稻-稻-闲,长期稻-稻-油轮作有助于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可明显增加土壤有效磷及有效态Cu、Zn的含量。
(3)与长期稻-稻-闲相比,长期稻-稻-油轮作较大幅度的提高了土壤肥力质量等级,改善了土壤肥力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