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和谐教学的内容研究分析
2019-12-18周林芳
周林芳
(江西省万载县黄茅镇中心小学,江西 万载 336106)
和谐教学是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般来说,教师、学生、教材、方法四者相互配合,构成和谐的关系,才能优化教学品质,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和谐教学的具体内容
(一)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和谐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要因素,正是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学习构成了教学流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始终从人格平等的观念出发,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对待成长中的学生,尊重他们,关心他们,以自己的学识能力和人格魅力来激发他们对自己的信赖和爱戴。师生感情融洽了,师生关系才能和谐。
(二)注重教师与教材的和谐
这个过程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明确课程标准要求,坚持依标施教。第二步充分熟悉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唯有如此,教法设计、学法设计才有“靶子”,课堂的人文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才能得到有效承载。第三步,备课和“背课”。一个优秀的教师课前不仅要精心备课,还要把教案记熟。只有对文本、教案烂熟于心,讲课时才能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到观察学生和灵活应变上,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否则,课必然上得磕磕绊绊。
(三)注重教师与方法的和谐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法,并在课堂上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因文本设计教法时,要重点研究文本的特色,据此设计有个性的教学方案。如此设计,有效地简化了教学头绪,有力地牵引着学生进入文本的角角落落,迅速理清小说的结构思路,全面认识人物的出场方式,并深入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因学情而设计教法时,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还要善于预见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从而设法降低问题的坡度。
(四)注重学生与教材的和谐
这主要靠预习来实现。在预习、上课、复习三环节中,预习尤为重要,它不仅仅是在落实先学后教的理念,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何况通过预习也为后面的师生互动奠定了基础。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多种自读方法,并鼓励他们大胆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读书法,同时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大胆质疑。
(五)注重学生与方法的和谐
学法切合实际,才能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比如学习那些平实的课文,就得设想好学生不感兴趣或懈怠该怎么办。多预设几个不测,才能让学法设计精益求精。如《伶官传序》短小精悍,意旨鲜明,但头绪繁杂,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众多,教师不妨让学生根据课文和文下注释先编出庄宗年谱,再探究文本内容和主旨。这样抽丝剥茧地学,学生必定会兴趣盎然。
(六)注重教材与方法的和谐
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的特点、亮点、疑点等选择教法学法。教师可以抓住句中的“动人”一词设计学习流程——“动人”之处体现在演讲的哪些方面?“动人”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动人”的?文本的关键词成了教学支点,一下子撬动了整篇文本的深入解读。
二、和谐教学的一般模式
和谐教学的课堂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此阶段包括复习旧知和导入两步。尤其是导入新课,联系着已知和未知,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精心预设好此环节,会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二)导学阶段
此阶段含出示目标、自学质疑、互动探讨三个环节。前两个环节不必赘述,重点谈第三个环节中教师的精讲。精讲任务包括:点拨学生自学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点拨教材的重点、难点、亮点、疑点;精讲是启发,特别讲究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讲究板书纲要的信号化;精讲是引导,引导学生积极“动”起来,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真正落实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延伸阶段
导学结束后,还要强化课堂的延伸设计及训练。训练方式之一是“以读促读”,如补充阅读、比较阅读、多面阅读等,读得多了,积累厚了,自然会有所感悟,有所创新。训练方式之二是“以写促读”,可设计延伸训练。三个阶段的共同要求是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动”不是表面上的气氛热烈,花样繁多,而是看学生的眼睛有没有动(读)、嘴巴有没有动(说)、手有没有动(写)、思维有没有动(思考)、语言有没有动
(语言活动和语言积累)。动的核心是动脑——学会思考和动心——学会感悟。
三、和谐教学的重要策略
以文本解读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三者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这就是和谐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要善于预设并及时生成富有探究性的真正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思维的引擎,是引导的抓手。它有一定的覆盖面,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它有一定的方向性,往往是解读文本重难点的制高点;它有一定的趣味性,往往富有情趣,解决的过程可以给师生带来温情、带来欢乐。
结束语:
教师还要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抓住阅读文本、积累语言这些基本点,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下课堂有两种现象要特别关注: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接受多媒体的轮番轰炸,很难看到对文本的静静思考、对语言的默默涵泳;二是教师淡化引导,信马由缰,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却是放任自流。对此,教师要让教学回归语文本色,要让人文素养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谐统一,课堂教学一定要回归语言活动的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