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
2019-12-18谭晓玲
谭晓玲
(重庆市万州区清泉小学,重庆 万州 404100)
一、激活学生思维的内涵
要想实现小学生思维的有效激活,教师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其具体内涵,这样才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具体来说,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细化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激活思维的创造力。在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下,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倡导学生可以通过全方面的教学来实现创造力的有效培养与提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既要关注学生集中思维方式的形成,又要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既要观众学生形象思维方式的养成,又要通过扩展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二是,激活思维的想象能力。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除了创造能力之外,想象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拓展训练、听说读写训练等来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可以有效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从而切实感受到文学文本中同样蕴含着文学魅力、思维魅力。
二、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统领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实现观念的构建
与初高中阶段的学习不同,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高段的语文教学其主要目的还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实现好词、好句、好文章的积累,懂得如何利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等。而这些都离不开学生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促使学生从思维的角度来统领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提前帮助学生构建出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二)有利于实现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
语文学习作为“母语教学”,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言表达、甚至是人际交往能力。而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则可以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如何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将文本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实现学生思维的激发
小学高段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就是认为文本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大,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而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有效激活与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讲解文本时有意识地将文本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文本也是由作者通过生活观察而创作出来了,引导学生懂得除了语言表达之外,同样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以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教材中《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将文本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向学生询问一下“有谁去过圆明园遗址吗?”,让学生表达一下自己看到遗址之后的感受,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实现发散思维、活跃思维的培养。
(二)将文本与情境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学生思维的激发
由于文学文本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起来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未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长久下去便会打消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别提激发学生的思维了。因此,为了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对于一些可以利用情境教学进行讲解的文本内容,教师便可以通过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将文本内容“演”出来,这样既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实现学生思维的有效激发。
以小学六年级人教版教材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为例,由于故事发生的背景是西方社会,有些学生势必无法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因此,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软件在教室中投影雪花纷飞的场景,营造出寒冷的氛围,还可通过凄苦的音乐烘托小女孩儿内心的心情,由此引导学生对小女孩划火柴的场景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虽然意识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由于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成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教学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激活学生思维的内涵与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性。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探究出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文本与实际生活经验的结合,巧妙利用情境虚拟方法,不断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在掌握了课文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思维的有效激活,切实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