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小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9-12-18邓慕华
邓慕华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教研室,河北 保定 074200)
当前,随着地区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计划生育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选择趋于城市化,这就给很多普通的中学造成了很多小班。因此,对小班化教学的研究有其现实意义。如何适时转变,采取针对性强而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小班的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1.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小班化教学是我们新课程改革之下的一项新的探索,对教师来说意味着教学方式的转变,角色的转变,对学生评价的转变;对学生来说,小班化给他们带来了更多展示自我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甚至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如何利用小班化的优势,让教师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更多,笔者通过自身实践总结经验如下。
一、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小组合作学习?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老师教不会学生的时候,让他们讨论一下,他们就会了?为什么老师讲后有的同学仍然不会做,而通过与同学的讨论能帮他们理清思路?为什么老师讲课时有的同学听得不够认真,而同学的讲解,他听得特别专注?为什么有时候老师讲的效果没有同学讲的效果好?这说明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有它特殊的效果,能弥补老师教学的不足。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是需要合作讨论和合作讲解的,比如在老师提出某些思考的问题后他们需要合作讨论;在练习时他们需要通过合作讨论和讲解来巩固所学知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前期准备——教学分层
分层教学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就是因材施教。如何确定学生是哪一层次的材呢?我觉得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差异性分开几个层次,并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练习。我的做法是分为三层:
A层:数学基础较好或一般,但思维能力较好
B层:数学基础一般或较差,思维能力一般
C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较差,学习习惯较差
接下来就是分层备课,主要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探究内容,提不同的问题,安排不同的练习,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小组合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台讲解和展示,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等,力求更好的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各类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挑战性、成就感和乐趣。
在练习时,在同一张幻灯片上展示由简到难三种层次的题,分别指定三个层次的学生做,指定同一层次的前后两人可以互相讨论。做完后,我检查A层同学的作业,A层同学检查B层同学的作业,B层同学检查C层同学的作业,要求他们一边检查一边讲解,并教会不会做的同学。最后再针对性的各层抽一个同学上台讲解他们各自的题,也就是一开始不会做,而被别人教会的同学,教师再加以指导。通过这一“练习—讲解—展示”的过程,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学习的效率也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三、小组合作的步骤
(一)首先要进行分组。
A、B、C每层各一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坐成一排,各小组中前后两人处于同一层次,这样既方便小组间进行讨论,也方便小组内进行讲解。平时也尽量培养A层和B层同学能教会讲的能力,否则课堂上就不能实现“练习—讲解—展示”的全过程,也不会达到小组合作的理想效果。
(二)然后观察各组动态。
接下来教师在小组之间来回地走动、观察、倾听,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小组的动态和表现,及时给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学生上台展示时,不论讲得好与不好,一定要加以鼓励和表扬。因为有可能我们所认为的不好,正对其他学生的“口味”。
通过这些方式的运用,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起来了,在合作学习的环节中能更加主动积极的探究自己的问题,作业也能够基本做好自己层次范围内的内容,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笔者深刻的体会到,在分层教学和合作学习这两种方式的运用下,小班教学的效果比传统教学的效果明显好得多。
四、小组合作运用的误区
教学方式是多样的,但不论哪一种教学方式都是不能单独使用的,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学习效果,就只有将分层教学的思想融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虽好,也不能乱用、滥用。因为并不是每个问题都值得合作讨论,并不是每节课都要用到合作讨论的方式。那么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用在什么时候才最恰当呢?我认为: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时,运用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时,组织小组讨论,有助于确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当遇到问题有多种结论时,组织小组争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