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操作层面的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探索
——以桂林为例

2019-12-18

中国名城 2019年12期
关键词:桂林色彩色谱

袁 磊

1 引言

早在1800年,城市色彩已成为欧洲城市规划内容的一部分,通过色彩研究和规划,制定符合城市气质的城市色彩实施计划,以城市色彩表述城市精神[1]。纵观世界许多特色鲜明的城市,可发现它们在城市色彩上均有造诣,如都灵、巴黎、伦敦、京都等。回顾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城市色彩的价值一直是被低估的,专项的研究和实践是滞后的,导致色彩环境的“乱”,这是我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弊端。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有“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相关内容,内容指出,“保护历史文化风貌……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环境中被感知的可视色彩的总和[2],可见,城市色彩是城市风貌和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珍贵财富。

桂林,作为世界级旅游城市,其山水风光举世闻名。从城市定位来看,桂林理应在城市风貌的规划与营造上严加管控,然而,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延续千年的古城风貌正受到巨大冲击,传统建筑色彩和人文背景下的色彩倾向被忽视。2016年规划管理部门意识到城区色彩失序的严重性,编制了桂林市城市色彩规划项目。本文以此项目为例,阐述“城市色彩研究—运用—管理”的全流程、全方位技术方法,探索一条可用于行政管理、可操作的城市色彩管理路径。

2 国内外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研究

从全球来看,欧洲与日本在城市色彩领域的研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欧洲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更偏向于“感性”,管理实施者凭借较好的本土文化认同度和审美价值观使得城市历史色彩得以延续。而日本则更偏向于“理性”,通过定界、定量、定法等方式让城市色彩受控,该管理模式为亚洲其他城市的色彩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借鉴意义。

2.1 城市色彩规划的可视化指引及边界化管控

日本熊本市在1998年编写了《熊本色彩指南——景观色彩指导手册》,对特定的景观塑造地区、大型建筑物、重点地区(熊本城、水前寺·江津湖周边、历史街区)、公共设施等制定了标准的色彩指引。该《手册》划定了明确的城市色彩指引边界,并通过清晰的指引条款和可视化的图示语言,直观地阐述了空间边界中的建筑色彩搭配方案,有效地保护和延续了熊本地域景观特色,并塑造了和谐有序的城市风景(图1)。[3]

天津,在中心城区色彩规划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管控成效,总体上采取分区规划管理的措施,分为历史风貌区和一般区。历史风貌区是历史建筑风格特色集中的片区,新建、改建及扩建项目的建筑色彩控制力度高,必须与片区内特定的代表性建筑(群)的色调风格相协调,材质选择要充分尊重所在历史区片区的建筑风格(图2)。一般区则通过负面清单及正面案例的形式予以指导。

2.2 城市色彩管理的健全制度与机制

日本,以国家法律为中心,提出与城市色彩相关的地方性法规,通过编制色彩导则的方式,使城市色彩在原则性和操作性上找到抓手,矫正了二战后快速发展期的色彩失序态势。日本关于城市色彩的课题探究在1870年代展开,各城市或地区制定了一系列色彩管控法规,1970-1972年,以东京为试点探索性地编制了《东京城市色彩规划》,10年后日本建设部公布《城市空间色彩规划》法案,首次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城市色彩提出法定要求,同时制定《城市设计导则》来进一步指导城市及建筑的建设。直至2004年,日本正式通过《景观法》,使城市的建筑及环境色彩的定位得以明确,为城市色彩提供了法律依据,并明确落实了管控方法、审批程序、执行机构、惩处条款等,将城市色彩这一专项规划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全国各地开始形成制定城市色彩、景观环境规划及导则的热潮。此外,日本城市色彩管理的组织框架是从中央到地方垂直构建的,再由地方政府横向展开工作,允许多方合作,并在各层级设有对应的执行机构以确保各项制度的有效传导与落实。在色彩管理和监督方面,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是落实专业色彩研究团队编制的色彩规划,提出拟建设对象所在色彩管控分区的体量、高度、取色范围、用色位置等要求,对符合规划条件的建设对象执行“申报制度”和“事前协议制度”(图3)。[6]

表1 国内外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特点(作者自制)

近年来,国内对城市色彩的规划与管理重视程度也逐年提高,天津①、武汉②、长沙③等城市出台了《建筑色彩管理办法/技术导则》,管理成果包括建筑色彩控制管理图则、建筑控制细则、建筑色彩选用色卡、建筑色彩选用搭配色谱、建筑色彩设计引导等,对建筑本身的墙体、门窗、入口、屋顶,以及附属建筑构件等进行色彩管理。以建筑色彩管控为开端,通过建筑色彩管理过程中的反馈优化,逐步推广至分区或重要节点,形成全面的色彩管控制度与机制,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城市色彩规划和管理进程。[6]

3 桂林城市色彩的现状特点与关键问题

桂林历史悠久,城区建设时间跨度较大,整体色彩呈现由古城区向新区逐渐失序的态势。 因此,摸查桂林市区的色彩现状是本次规划的研究基础。调研范围涵盖桂林市所辖的6区1县,总面积为866.36平方公里。调研以《中国建筑色卡》为色彩记录标准,通过拍照、取样、色卡比对等方式进行现状色彩搜集,拍摄上万张照片,共取样566种现状色彩,建立了桂林市城市色彩现状原始色谱库。除现场踏勘外,还针对市民、政府部门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从各个视角了解城市色彩现状(图4)。

3.1 桂林城市色彩的特点

(1)城区与景区风貌差距大,景区主要以自然风景和文物古迹景点为主,自然与人工环境比例和谐,建筑体量轻巧灵活,整体色彩以植被的暗绿色系为主,古建筑的灰褐色系为辅,符合桂林城市气质。但城区整体色彩印象模糊,出现新旧混杂、参差不齐的现象,城市新区对地产开发商的色彩限制和引导少,部分“暴力色彩”破坏了原有城市色彩的和谐(图5)。

(2)对于城市色彩的关注度低,通过访谈发现,规划管理部门对建设项目主要进行整体风貌和规范符合性审查,但对于城市色彩这一新专项并未有针对性指导意见,项目的色彩效果取决于开发商及设计师的审美素养。

(3)公众的色彩认同度低,经公众问卷调研,60%群众对桂林建筑色彩感到不满意,普遍认为色彩杂乱无法体现旅游城市特征,52%群众认为桂林城市色彩应素雅,一半以上群众认为灰绿色、米黄色最能代表桂林,普遍认为两江四湖景区最能代表桂林特色(图6)。

(4)城市色彩管理尚无抓手,2008年相关部门与各领域专家编制了《桂林市城市风貌设计导则》《桂林城市特色风貌引导与实践》等文件,对桂林城市形态、建筑、园林、设施、色彩等方面提出基本原则和控制要求,为项目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但在城市色彩方面,《导则》仅对城市色彩提出了背景色基调,对城市分区色彩、专项色彩等提出了概念性的控制意向,并未量化落实到具体色彩,在行政管理方面缺少实施路径。

3.2 桂林城市色彩规划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考虑到老区、新区、景区的城市风貌不协调、差异大、色彩品味不一的现状,规划亟需建立城市色彩的管控分区,明确管控力度,保障区域的风貌与色彩底线,同时预留色彩自我优化的弹性。

(2)针对桂林色彩名片缺失,作为世界级旅游城市但缺少城市代表色的问题,规划亟需建立符合本土特色与气质的主题色,如巴黎的蓝与黄、罗马的橙黄色、芝加哥的沉稳高雅灰、杭州的水墨淡彩,提升城市形象的可认知度。

(3)针对城市山水公共界面色彩失序,山边、水边等自然边界的城市色彩未得到重视,建筑与自然背景环境争奇夺艳的问题,规划亟须控制城市重要公共界面的色彩秩序,加强色彩与山水环境背景的关系研究。

(4)鉴于规划监管部门在城市色彩管理方面无规可循,难以对具体建设项目提出指导意见的问题,规划亟须形成刚弹结合、可管好用易懂的色彩管理文件。

4 桂林城市色彩规划的技术要点

解决桂林市城市色彩的现状问题,可借鉴日本城市色彩管理的先进经验,尝试从管理使用者的角度编制规划,将偏学术的城市色彩研究转化输出为可操作的城市色彩管理文件,加强规划的实施引导。本次规划的技术要点表现在6个方面:

4.1 采用研究向管理传导的全流程技术路线

本规划采用“基础研究→色谱分析→色彩规划→色彩管理”的技术路线,从宏观到微观、从研究要运用,全面地对城市色彩进行把控。首先立足于桂林山环水绕、城融于景的自然环境特点,吸纳传统地域文化特色,提炼桂林的城市原始色;通过色彩学分析,对原始色进行筛选、整合、演变延伸等技术处理,得到与城市气质相吻合的城市推荐色谱;将推荐色谱通过分区管控的途径落实到城市空间上,引导色彩序列的发展;最后,精炼规划控制的相关原则,整理空间色谱数据,以“条例+图则”的形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管理手册(图7)。

4.2 筛选色谱:制定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推荐色谱

截至2014年,我国已进行色彩规划的城市已超过100个,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国内山水城市的背景色谱主要以绿和青为主色调,城市主色谱强调与自然结合,通过清新淡雅的浅色调,烘托山水主体(图8)。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城内形成山、水、城互为依托的格局。因此,城市推荐色谱的选取应更关注山水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气候的属性特征,重点研究色彩与气候、自然、历史的关系。规划结合色彩学搭配理论,总体上以“水墨丹青,清秀亮丽”作为桂林山水城市的色彩定位,选定与山水环境协调度较高、符合历史质感的浅黄、复合灰、暖棕色作为城市的主导概念色系(图9)。进一步对一级色谱的色相、明度、彩度进行筛选、整合、延伸,推导出适用于桂林的建筑墙体、屋顶、点缀二级色谱(该色谱可直接用于管理,作为设计条件下发给建筑的具体设计方),其中主墙色谱为刚性控制指标,辅墙、屋顶色谱为指引性指标,点缀色谱为参考性指标(图10)。

4.3 划定边界:建立“四区”色彩管控策略分区,凸显地区风貌特征

结合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山、水、城骨架本底,重视并建立色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有序控制山边、水边、路边等色彩序列,划定古城历史特色保护区、两江四湖景区、山体观景区、区域性道路沿线地区四个色彩控制区。

4.3.1 历史特色保护区

选取国家级、市级、区级文保单位、优秀历史建筑及历史街区作为色彩保护对象,对建筑本体、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进行色彩控制。该控制区重点营造整体历史氛围,以保护、延续、烘托历史传统色彩为主旨,提取文保单位、优秀历史建筑色彩作为地区主导色彩的重要参照。文保单位或历史建筑本体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应严格尊重本体色彩,保持原有的外观形象、材质;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内建筑、构筑物等应与文物色彩协调,色彩跨度控制在“弱对比”范围内④;建设控制地带应做好色彩烘托过渡,主色调鼓励采用无彩色系或素雅淡彩色系,慎用高彩度高明度色彩(图11)。

4.3.2 两江四湖景区

两江四湖是指由漓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和木龙湖所构成的桂林环城水系,是桂林城市中心最优美的环城风景带,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规划划定漓江两侧150米、桃花江两侧100米范围内的第一层街区、四湖周边150米范围内的第一层街区作为色彩控制范围(图12)。

两江(漓江、桃花江)贯穿城市南北,串联新旧城区,沿线主要以城市人工环境景观为主,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界面。通过现场踏勘发现,滨水观景点主要位于桥头和江对岸,由于老城区核心区的控高在24米以下,在滨水区大多数能看到山体背景,因此滨水界面色彩控制需从所在大环境背景进行考虑,分三种场景情况分析。

(1)情况一,当观景视域范围内自然山水环境占比小于70%,需重点考虑城市建筑与自然景观协调与融合,建筑色彩鼓励采用与自然背景色相、明度、彩度相近的绿色系、黛青色系、褐色系(图13)。

(2)情况二,当观景视域范围内自然山水环境占比大于70%,建筑将作为场景中的点缀,建筑色彩可适当活跃(图14)。

情况三,当观景视域范围内以人工环境为主时,应注重不同区段间的界面色彩协调与搭配,建筑色相相近的街区更容易创造一致性的色彩美感(图15)。

四湖(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精髓所在,两岸植被与园林景观丰富。因此,该区域建筑及构筑物应严格控制体量,遵循“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疏不宜密”的原则,色彩应注重与景观园林的协调,重点选取与石材、木材等自然要素相近的色彩,回归自然,彩度过高的“噪色”不应大面积使用(图16)。

4.3.3 山体观景区

桂林城区中山体众多,包括虞山、叠彩山、伏波山、独秀峰、象山等。经调研踏勘,其中9座山可攀登观景,并且是重要的登山观景旅游景点,因此,山体周边的建筑第五立面(屋顶)的造型和色彩应加以控制。规划结合山顶眺望的可视范围,划定山体周边1公里范围作为整体控制区;山体周边200米范围内作为山体协调区,重点控制屋顶色彩序列,统筹建筑墙体的整体色彩。山边的整体色彩控制原则应符合圈层结构,以山体为中心,色彩的变化跨度逐渐向外增加,坡屋面色彩应以灰色调为主,平屋面应设计丰富的屋顶绿化,以烘托桂林“城景交融”的山水城市特点(图17)。

4.3.4 区域性道路沿线地区

规划选取中山路、解放路、环城路、翠竹-鲁山-机场路、七星店路5条道路进行沿路界面色彩控制,重点控制沿路建筑屋顶、墙面、裙楼的色彩序列,塑造亮丽明快的迎宾大道形象。整体界面的色彩基调以中高明度、低彩度的浅色系为主,玻璃幕墙宜选用低彩度的通透玻璃。

道路界面的建筑立面包括裙房和塔楼两种。塔楼与高层建筑是人们感知道路两侧形态序列与整体色彩的要素,尤其应注重整体色彩的和谐度,相邻建筑色彩跨度不应过大(地标建筑可结合周边环境具体分析);建筑裙房是人们近距离感知的部分,裙房高度与树木高度相近,树木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因此裙楼界面可营造较为活跃的街道氛围,但相邻界面色彩跨度不应过高,控制在“中对比”范围内⑤。道路沿线广告招牌在色彩上要与周围建筑色彩相协调,体量必须做到“宜小不宜大”,不应遮挡建筑主体结构,避免大面积使用高纯度、高彩度的色彩(图18)。

4.4 刚弹结合:坚守色彩底线,预留建筑设计创作空间,保证城市色彩风貌活力

根据地区管控的重要程度,划分严格控制区、重点控制区和引导发展区(图19)。严格控制区包括历史特色保护区、两江四湖景区、山体观景区,区内建筑必须与色彩规划原则及推荐色谱相符;重点控制区主要为区域性道路沿线地区,沿线整体色彩效果须符合主色彩基调,局部建筑色彩可在整体原则下适当优化调整;引导发展区主要为严格控制区和重点控制区以外的区域,该区域的建筑色彩需符合制定的建筑色彩导则,具体选色可参照建筑色彩导则适当优化。若建筑位于三区重叠区,则遵循“历史特色保护区>两江四湖区>山体观景区”的原则。

引导发展区主要对区内的各类建筑色彩进行通则式指引,采用“底线管控”的思路,指导建筑色彩的发展方向。根据居住、商业、办公、文化等各类建筑功能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指引,重点引导屋顶、墙面、点缀构件等的配色(图20)。具体建筑设计时,可用色彩不限于给定的推荐色谱,建筑师可结合色彩导控的精神进行创作提升,增加城区色彩的多样性。

4.5 对接管理:编制管理手册,纳入规划管理部门审批流程

重视技术向管理转化,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色彩管理手册,实现可管、可用。通过“条例+图则+一张图”的形式,直观反映出各控制区、界面、建筑的色彩控制原则,提供具体推荐色谱、推荐搭配示意模型和示例照片,提高管理的便捷性(图21)。建议将项目所在地的主导色系及色谱控制要求纳入总体规划设计,作为下一步详细设计的依据。若因项目特殊原因需对严格控制区和重点控制区的色谱进行调整,须经色彩专家会审议及市规委会决议,报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批。若具体项目色彩与引导发展区的推荐色谱偏离较大,须经色彩专家会审议,结合审议结果一同提交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批(图22)。

4.6 公众参与,群策群力,加强桂林色彩的认同感

搭建开放型的城市色彩公众参与平台,邀请美术专家/教授、学生、色彩艺术家、设计师、市民等参与其中。一方面,由专家/教授、艺术家等组成桂林城市色

彩协会,对具体建设项目提供咨询、审查服务。另一方面,定期开展与桂林主题色彩相关的艺术创作工作坊,邀请国内外美术学者、设计师、兴趣爱好者等组成色彩设计联盟,推广“大师做小事,小事大家做”的模式,对城市交通设施、街道家具、公共艺术、标识系统等要素进行色彩搭配创作,在旅游旺季结合景点公共空间、展馆等举办策展,向世界推广桂林主题色。

表2 桂林城市色彩管理一览表(作者自绘)

5 结语

从国际上看,城市色彩是一门较为成熟且经过实践、反馈、优化的专项规划。目前,国内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还在探索阶段,在理论、技术方法、应用等各方面都仍需逐步探索,将色彩学理论不断向城市规划专业转化,进一步制定具有本土特色的色彩管理导则和机制。本文以桂林的实际项目为例,作为抛砖引玉,探索性地研究操作层面的城市色彩规划与管理,由传统的“色彩定性指引”向 “色彩定量、定界管控”转变,将色彩落实到城市空间中。

本次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该规划在行政管理部门仅作为一个专项进行独立审查,并未很好地纳入桂林市的规划平台管理系统。如果本次规划所划定的色彩管控边界及具体色谱能嵌入控规这一法定规划平台,则能更大程度明确城市色彩规划的地位,及实现真正的城市“一张图”管理。

展望城市色彩未来的发展,建议进一步加强城市色彩规划与城市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及建筑设计的衔接,将色彩研究传导到设计层面,借鉴日本40余年的城市色彩管理经验,逐步完善色彩管控制度与机制,待条件成熟时,可形成必要的法规。

注释:

①2011年10月,天津市使用《天津市规划设计导则》加强城市建筑风格的规划管理,其中包含建筑色彩控制导则。

②2003年12月11日,武汉市执行《武汉城市建筑色彩技术导则》。

③2009年3月23日,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建筑色彩管理规定》。

④桂林城市色谱控制说明:弱对比是指颜色之间互相搭配,形成不易识别的变化关系。颜色之间在色调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色相的变化在色相环50度范围以内,形成色相上的弱对比关系;颜色之间在色相和彩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明度的变化在2.0以内,形成明度上的弱对比关系;颜色之间在色相和明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彩度的变化在2.0以内(颜色的彩度越低,颜色的变化越明显,反之亦反),形成彩度上的弱对比关系。

⑤桂林城市色谱控制说明:中对比是指颜色之间互相搭配,形成较易识别的适度的变化关系。颜色之间在色调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色相的变化在色相环50度至100度范围以内,形成色相上的中对比关系;颜色之间在色相和彩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明度的变化在2.0至4.0以内,形成明度上的中对比关系;颜色之间在色相和明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彩度的变化在2.0至4.0以内(颜色的彩度越低,颜色的变化越明显,反之亦反),形成彩度上的中对比关系。

猜你喜欢

桂林色彩色谱
桂林,美
《色谱》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缩略词
《色谱》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缩略词
《色谱》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缩略词
《色谱》论文中可直接使用的缩略词
桂林行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