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州古城历史公共祭祀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19-12-18

中国名城 2019年12期
关键词:祠庙佛寺神庙

陆 琦 林 榕

潮州古城位于广东东部,城周三山顶立,一湖增色,一水环绕,自然条件优越。古城始创于汉代,唐宋年间逐渐成形,到明清时期发展成熟,功能趋于完善,除行政区及住宅区外,工商业的兴盛发展使城市职能多样明确。古城的公共祭祀空间与城市功能分区密切相连。时至今日,古城的祭祀活动仍活跃不下,历经数百年长盛不衰。与祭祀活动紧密相连的传统公共祭祀空间保存完善,日常香火不断。这些公共祭祀空间规模大小各异,装饰繁简多样,分布在城内各处,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传统公共祭祀空间作为城市公共活动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它在百姓日常生活中起到道德约束作用,内供的各类神明圣贤常作为一种榜样典范引导人们朝着正确的道德观念前行,其丰富的类型更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的综合体现。本文以唐代至今古城旧城墙范围内①的历史公共祭祀空间为研究对象,探索其看似混沌杂乱实质井然有序的背后分布逻辑。

目前对潮州古城传统公共祭祀空间的研究还存在分类还不够明确的问题,且主要集中在历史空间衍变及空间营造的分析上,对空间分布的总结较少、不全面。笔者遂对潮州古城传统公共祭祀空间的分类进行考究,并深入剖析其分布特征。

1 潮州古城历史公共祭祀空间分类

根据主导祭祀群体的不同,可将潮州古城传统公共祭祀空间分为三类:官方祠庙、佛寺道观及民间神庙。

1.1 官方祠庙

官方祠庙由政府主导,体现了古代的官文化,也即所谓的“雅文化”。具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国家统筹,从国库分配资金进行建设,祠庙等级高;另一种是由地方官员主导致祭的祠祀,以纪念对地方有过卓越贡献的先贤圣人[1]。

潮州古城的官方祠庙以政府建设为主,外观上有明显的标志性,存在感强,常附带有庭院、回廊、前广场等活动空间。每年由官府择吉日致祭,且有固定经费[2]。这类祠庙是宗族纽带同日常生活相交融的结果,是对先祖圣贤发自内心的尊敬体现,如供奉孔子的文庙、祀濂溪及张程朱子的元公祠等。但由于其具备深厚的官宦阶级底蕴而与寻常百姓较为疏远,日常不对公众开放。

1.2 佛寺道观

佛教道教属“制度性宗教”,有独立的神学观或宇宙观,有专门的神职人员组织祭祀典礼,有独立的仪式和信仰体系。城内的善男信女日常到佛寺道观奉祀,另每年于特定节日汇聚一堂,共同朝拜[3]。

中原文化的介入、海洋文化的包容及商业文化的传播让潮州古城成为多元文化的熔炉,随之而来的是佛教道教在城内的兴起。由于官方推崇佛教,加上道教崇尚“道法自然”,道观的选址多在环境幽静的城郊山林,古城内佛寺的数量要远高于道观。据《潮州市佛教志》载录,仅清代潮州城内的佛寺便高达38座,而道观从宋朝至清代数百年间只出现过11座,建于城内的仅两处[4]。

现存佛寺形制较为简单,除开元寺、叩齿古寺、宝寿庵等少数规模较大,有庭院廊道,由建筑群组成外,多数为两层楼的密闭建筑,外观现代化。据《潮州市佛教志》记载,古城佛寺多数为几百平方米,大的甚至几层上千平,如义安路府仓内的古大士庵占地1070m2,西平路道后巷叩齿庵则为1200m2,以便容纳多人同时朝拜及开展一些宗教活动。

1.3 民间神庙

民间多神祭祀独立性不明显,属于“弥漫性宗教”。此类祭祀没有统一的教义和组织系统,由民间文化衍生而来,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5]。与民间多神祭祀相关的各类民间神庙由百姓自发建设,作为日常朝拜的空间。

古城的民间神庙没有特定的建筑形式,但受空间性质影响规模大小区分明显。高等级一般是为纪念对地方作过贡献的先贤及官员,如天后宫,这些祭祀空间以形制复杂的建筑为主,装饰华丽。而以供奉自然神明或具有神话色彩的先祖为主的则多为位于街头的小庙,如五伯公妈庙、三山国王古庙,甚至出现诸如龙尾圣王庙此类形式简单,仅由顶棚、嵌墙牌位,香炉等组合而成神庙,不能以建筑形制概之。重要节日庆典,部分祭祀场所周边搭建戏台,活动庆祝场面粗豪开放。这些祭祀场所供奉的神像类型多样,是古城泛神论的外在表现,也是满足不同阶层百姓多重信仰的需要。

2 潮州古城传统公共祭祀空间分布成因

2.1 传统公共祭祀空间分布

2.1.1 官方祠庙建设分布

历史上出现过官方祠庙34座②,笔者于2019年2月对古城内的官方祠庙进行考察,仅存海阳县儒学宫一处,其余均毁坏。

官方祠庙史料最早可考为建于唐代位于县学仪门右侧的海阳县乡贤祠。宋之前官方祠庙几乎全位于城北行政中心(图1),到了宋代开始向城周扩展并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但随着王朝的消逝,官方祠庙的创建止于清代。这些祠庙几乎都靠近城市主街。

2.1.2 佛寺道观建设分布

(1)佛寺

潮州古城内共计出现过佛寺98座,其中有53座始建年代不详,34座信息较全,现存16座③。

唐初潮州城内已有佛寺存在,唐宋时期佛寺建造几乎全位于城北,到了元代开始向城周扩散,至明清时期遍布全城。民国年间新建佛寺较少,但兴起各种念佛会,如净宗念佛会、诚益友念佛会等,此类组织本文不记入佛寺统计范畴。

大型佛寺一般位于城市中部,小型的则位于城市较边缘地带。佛寺总体在古城内分布较为均匀(图2),没有明显集中倾向,且与官方祠庙相似,多靠近城市主街,交通发达。

(2)道观

历史上潮州古城内部仅出现过两座道观,分别是始建于宋代位于下东平街的玄妙观及创于明代位于金山山麓的三观堂,现都无存。其余均置于城郊。《海阳县志·卷十二·建置略四第十页》提及:“凡遇祈晴,官府于城隍庙设香案,请僧道各一班诵经,各官素服步行至庙礼拜。”逢重要节日,道士便同僧尼一起念经祈福。清末潮州城还尚存道士,直到民国全部告终。

2.1.3 民间神庙建设分布

史料记载的民间神庙共计89座,其中有26座分布概况及祀奉神像信息较全,33座仅知区位,另有土地庙30座已无从考究④。古城内的民间神庙分布较为均匀(图3),现存有17座⑤,含临时福德庙一处,总体保存情况良好。

2.2 传统公共祭祀空间分布成因

2.2.1 官方祠庙

(1)尊卑有序的礼制思想

潮州古城地处国家边缘地区,但亦受到传统礼制等级思想的熏陶,祭祀理念表现出契合尊卑有序,以“尊天敬祖,崇德尚贤”[6]为核心精神的奉祀氛围。这种等级祭祀理念除了表现在祭奉神像有主次之分外,也渗透到公共祭祀空间的选址上。官方祠庙在城内公共祭祀空间中处于统治地位,以其为中心的各种祭祀文化、祭祀制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佛寺和民间神庙。为了更好地对城内其他公共祭祀空间进行管辖,官方祠庙营建须位于古城中心位置。

(2)契合北贵的城市布局

为满足官宦阶级的祭祀需求及便于对官方祠庙进行管理,官方祠庙必然追随行政机构集中建设,仅少数分布于城内其他角落。中国传统的建城思想以北为尊,城北作为城市的行政区体现了北贵的布局思想,而置于城市主轴之上、统领全城的衙署,则是儒家倡导的“不正不威”“居中不偏”的体现。行政机构的集中分布使早期城内的官方祠庙几乎都集中在城北(图4)。到了宋代,城市街巷由坊里制转变成坊巷制,各区间的界限被打破。而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兴起使古城对外交流频繁,原有子城逐渐湮没,统治机构的影响力不再被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促使官方祠庙选址多元化,虽总体布局以行政机构为中心,但部分转而向城内其他角落发散。

(3)道路等级与地位匹配

官方祠庙多沿城市主街分布,这是其崇高地位的体现。作为官宦阶级的象征,官方祠庙与城内其他支巷的小型公共祭祀空间相比,位于主街更能彰显其独特性及重要性。另,由于官方祠庙辐射范围广,不限于城区。逢官府举行大型祭祀活动,不仅城内百姓会前往神庙参与,城外百姓也会进城共享盛典,足够的交通面积是祭祀活动举行的基础。

2.2.2 佛寺道观

城内道观由于史料记载稀少,其选址成因难以考察,本文暂不探讨。而佛寺数量密集,影响分布的因素多样。

(1)营建者间的阶级之差

佛教主张平等,但佛寺的营建却受建造者阶级高低的影响而体现出主次,因此出现形制大等级高的佛寺位于城市中心,而小型的佛寺则散布于城周的现象。古城内的佛寺当以皇家敕建的开元寺为尊,其从设立之初就一直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占地面积高达100亩(现存20.3亩),建筑群密集庞大,装饰华丽,庭院开敞空旷。而城内其他由政府拨款或由民间自发筹资营建的佛寺,面积多集中在500m2到1500m2间,造型简单,分布区位的中心化及规模大小区分不明显。

(2)信众群体的身份不限

佛教的信众来源多样,上至高官,下至布衣,都有佛教的虔诚信奉者,佛寺的分布受信众群体多样化需求的影响在城内分布较为均匀。早前佛寺与政府关系紧密,主要集中在城北行政机构周边及金山山麓,后由于城市主导力量发生变化,佛寺不再单一由政府管控。明清商业的发展使商贸经济在城中占有一定地位,不同阶层的兴起改变城市格局,促使佛寺不再简单地集中于一个片区,转而向城市四周扩散,渗透到城内的各个角落。

(3)日常朝拜的便捷需求

佛教普适性强,信众涵盖城内各个阶级,日常对外开放,人流密集,在选址上要求靠近主路,方便到达。笔者对现存16座佛寺周边的道路形式进行分析(图5),并结合清代古城神庙分布图可知大多数佛寺位于直线型大路偏中位置,如长寿庵、慈福庵等,只有极少数位于支巷内部或支巷交汇口,如古大士庵、来龙庵。这样布置既能使百姓祭祀通行方便又可满足疏散需求。此外,城内佛寺每年多次举办大型祭祀典礼,各方百姓汇聚一堂,靠近主街除了标志性明显外,必要时还能容纳更多信众,使活动顺利举行。

2.2.3 民间神庙

(1)协调多样的城市功能

潮州古城至明清时期功能已趋于完善,多样的城市功能除了使城市生活更加活跃多彩,还催生出不同类型的民间神庙,满足各行各业的百姓需求。成熟期古城的主要功能分布除了前文提到的城北政治主导外,还包括“城南豪宅紧凑、城东商业兴旺、城西作坊密集”。

南部街坊以大型宅院为主,多数为资产雄厚的农村地主及文人雅士在府城的家园,这可从城南十大巷(图6)现存的大型宅邸(图7-8)窥探当年的兴旺之景。相比其他地区密集的百姓住宅,南部的民间神庙与其周边的建筑数量契合,密度相对较低。城东是城市的经济中心,紧临韩江,水陆交通便利,商贾辐辏,呈现一派“店面高悬金字牌,绮罗锦绣艳衢街,恨郎腰肚带钱少,且买一双新样鞋”[7]的繁华景象。因此,供奉有妈祖此类保一方商业兴旺、航运顺风的守护神的神庙相互靠近,常见于城东。至于城西,原有的手工业及作坊扩大生产规模,成为城市的生产加工基地。渔沧庙、药王庙等与行业相关的神庙层出不穷。而以祭拜土地爷、花公花妈、太阳星君等以保地方繁荣、百姓平安为主的民间神庙,则分布均匀,不与城市功能挂钩(表1)。

(2)庄重严肃的氛围营造

从清代古城民间神庙分布图及现存17处神庙(图9)可了解到,民间神庙几乎全位于丁字形道路的交汇口,如老太夫人古庙、白沙庙,或位于丁字形、十字形道路的交接口附近,如五伯公妈庙,仁德古庙。一来易于到达,方便服务周边百姓。二来这些神庙作为街巷的视线焦点,片区的公共空间核心,更能突出其地位及重要性,烘托庄严肃穆的祭祀氛围。大型的民间神庙不仅是祭祀空间,还作为百姓日常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

表1 《海阳县志》记载及现存与行业相关的民间神庙

(3)游神节庆的神庙串联

笔者认为,民间神庙之所以常见于街头巷尾交汇口,还与古城的游神活动有关,既方便请神出庙又能通过规划游神路线将多个神庙串联。逢节日盛典,街道两边人群密集,节日庆祝场面隆重。然而由于史料对此类节庆记载匮乏,即便是早几年政府组织的游神活动⑥也因游神队伍庞大,选择大街作为主要游神路线,昔日同民间神庙密切相关的游神活动已难考察。

3 潮州古城历史公共祭祀空间分布特征

公共祭祀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从介入城市之初就随城市的发展而作出适当的回应和调整,它不仅是城市精神的寄托载体,更是作为百姓日常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潮州古城城市格局完善,功能齐全,城内的公共祭祀空间亦呈现出与城市功能协调、等级秩序分明、不同方位疏密有别、位于路中巷口的区位便捷以及同类质似相互靠近等特点。

3.1 体现城市的功能分区

官方祠庙是官宦阶级的象征,其集中的区位与北部行政中心重合。至于民间神庙,以保佑商业兴旺为主的多位于城东经济区,与手工业密切联系的则多见于城西作坊区。佛寺没有明显的受众群体倾向,不与城市功能挂钩。因此,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祠庙神庙进行区位分析,可从中窥探城市功能布局的规律。

3.2 主次分明的等级秩序

公共祭祀空间的分布和城市格局一样存在秩序分明、优先择位的等级关系,这同时体现在同类公共祭祀空间的分布及不同类公共祭祀空间的相互关系上。

官方祠庙中,一般祭祀的官员等级越高,越靠近城市中心位置。佛寺的等级则受建造者影响较深,古城以皇家敕建的开元寺为尊,面积最大,区位最佳。民间神庙的建造规模及选址多根据祭祀需求而定,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但是,由于城市自古以来由政治主导,因此,相比佛寺和民间神庙,由官宦阶级直接掌控的官方祠庙,在区位及规模上,占有绝对优势,几乎全占据城市核心区,位于城北。而佛寺和民间神庙,则多向城市边缘扩散,在区位上不占优势,等级秩序明显。

3.3 疏密不同的南北偏倚

不同方位公共祭祀空间密度不同,表现为城北高于城南,城东高于城西(图10)。官方祠庙紧随行政机构分布,使城北的数量明显高于城南。佛寺在城内分布较为均匀。民间神庙虽也均匀分布于城内,但受南北宅邸密度偏差及祭祀需求不同的影响,其数量城北稍高于城南,城东稍高于城西。这些不同类型公共祭祀空间在古城空间上进行叠加,强化不同方位密度偏倚的现象。

3.4 路中巷口的区位便捷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公共祭祀空间,都靠近城市街道,易于到达。建筑等级较高的官方祠庙、佛寺多置于主街中部,而民间神庙则是位于支巷的交汇口。这些都是表明先人在设置公共祭祀空间时优先考虑区位便捷,营造庄重严肃氛围的有力佐证。

3.5 同类质似的相互靠近

同类质似相互靠近主要体现在官方祠庙和民间神庙。早前的文庙学宫周边以各类奉祀理学名家、文学名家或道德典范的祠庙为主,如府学右侧祀理学诸先生14人的理学名宦祠、郡学右侧祀濂溪及张程朱子的元公祠、文庙棂星门外西侧忠义孝悌祠等。而道署、县治等行政机构周边则分布着大量以纪念对地方有重大贡献的文武官员祠庙,如道署后方祀巡道李煜的李公祠、位于城东府巷祀明知府黄日昌的黄公祠。佛寺无明显性质差异,民间神庙有少数与城市功能密切相关、性质相同的在区位选址上靠近,如天后宫、蓬莱景古庙此类祭祀妈祖的神庙均位于城东。

4 结语

公共祭祀空间在古城内的分布所呈现出来的自身性质与城市功能分区契合,以及深厚的阶级性、区位集中性、位于路中巷尾的交通便捷性以及同质相互吸引等特征,是自身建设与城市发展互动共生的结果。探析潮州古城内公共祭祀空间的分布特点,有助于了解当地百姓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为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兴旺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公共祭祀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节点,其分布与城市的结构密切相连,对古城公共祭祀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在其自身的保护、空间记忆的保留、遵循原有发展规律及古城空间结构完整性的延续上有重要意义。

图片来源:

1、3 改绘自《潮州古城信仰场所空间衍变研究》(陈怿生.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3)中《清代潮州城官方祠庙分布图》及《清代潮州城民间信仰场所分布图》。

图2 改绘自《潮州市佛教志》上册第41页中《潮州市(市区)佛教寺庵分布图》。

其余图片均为笔者自摄、自绘。

注释:

① 为撰写方便,以“古城”代称。

② 数据整理自《海阳县志》。

③④ 数据整理自陈怿生.潮州古城信仰场所空间衍变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3.

⑤ 位于城北方巾巷的福德庙为临时设置。

⑥ 笔者从当地居民了解到,2014年古城内还有游神活动,但近几年游神队伍已不入古城。

猜你喜欢

祠庙佛寺神庙
晋祠庙会引游人
神秘的神庙
从宗祠到祠庙剧场——闽东罗源县陈太尉宫的空间演变及其启示
书之帕特农神庙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灵石县马和村晋祠庙及其乐亭考
古交千佛寺戏曲碑刻浅论
意静不随流水转,心闲还笑白云飞——佛寺山水楹联
牛河梁神庙漫议
神圣的古埃及卡纳克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