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望百里,瑞兽镇四方浙江安吉灵芝塔“五代独角陶脊兽”原型辨析
2019-12-18林成博
文 图/林成博
中国传统文化中,“瑞兽”占据着十分特殊的地位。百姓崇尚万物皆灵,各种传说故事里,会习惯性塑造各种各样被赋予神奇力量的瑞兽,如龙、凤、麒麟、饕餮等。在古建筑中我们能经常看到这些瑞兽的出现,如梁柱上的雕龙刻凤、屋檐上的脊兽以及门庭外的瑞兽石雕。瑞兽通常需要一个文化载体,而佛教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据宋代《嘉泰吴兴志》记载,浙江安吉县境内灵芝塔“为五代吴越国王钱氏所建”,并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和南宋景定元年(1260)经过两次大修,是浙江现存最早的古塔之一,其层脊上垒置的独角陶脊兽,正是瑞兽与佛教紧密关系的体现。
灵芝塔为八面十层叠涩檐仿楼阁式砖构实心塔,全塔通高22.46 米。独角陶脊兽一共4 个,形制相近,呈独角龙状,角端耸起,阔眉突眼,卷鼻裂牙,面划须纹,胎呈青灰。
獬豸
独角瑞兽中最出名的是獬豸,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獬豸形象出现在大约8000 年前的裴李岗文化。獬豸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动物,它的形象来自于羊,东汉以后发生变化,变成了牛身动物。《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对獬豸的解释为:“亦作“觟廌”“解廌”,《述异记》卷上:“獬豸者,一角羊也。性知人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清代陈元龙《格致镜原》中提到:“东北荒中有兽如羊,一角,毛青,四足,性忠直,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则咋不正,名曰獬豸,一名任法兽。故立狱皆东北,依所在也。”獬豸在古代所象征的是正义,是司法公正的化身,这也使得独角成为獬豸最重要的形体特征,以其角来明确指明是非善恶,独角也避免出现误指。
图①东汉铜獬豸
图②宋汝窑獬豸
图③明青釉獬豸
獬豸除了象征司法正义,还运用在古建筑中。土木结构是古代中国房屋的主要结构,屋顶覆有瓦片,因此屋脊前端的瓦片要承受整条屋脊瓦片向下的力,为了防止瓦片掉落,人们用瓦钉瓦帽将其固定,后来逐渐将瓦钉改为动物的形象,在实用之外增加一丝美感,其中重要的一员便是獬豸,如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瓦钉有10 种之多,骑凤仙人、鸱吻、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此外獬豸在古人眼中可辟邪,因此多以獬豸作为镇墓兽防邪魅的侵扰,保证死者死后无忧。
獬豸与佛教的关系古籍中几无记载,但是自古以来獬豸被认为是吉祥驱邪之兽,僧人也常常在寺庙中养羊,替代獬豸以保安康。就算到了今天,甘肃一带的百姓依旧有将獬豸形象刻在锁上以震慑鬼怪的风俗。獬豸同时也是身体安康的保护神,在青海西宁的民间习俗中,小孩子的身上要画一个獬豸图,实际就是一种护身符,希望孩子的身体安康。民间对獬豸的崇拜与佛教的崇拜较为近似,都是去邪魅,保安康。
天禄
天禄又名天鹿,《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弋地……有桃拔。”孟康注:“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宋书》卷二十九《符禄志下》云:“天鹿者,纯灵之兽也。五色光耀,洞明王者,道备则至。”沈括《梦溪笔谈》:“至和中,交趾献麟,如牛而大,通身皆大鳞,首有一角。考之记传,与麟不类,当时有谓之山犀者,然犀不言有鳞……今以予观之,殆天禄也。”从古籍的描述看,我们可以得出天禄的大致外貌—长有一角,体形巨大,长尾,通身有鳞,不同时期略有差异。
宗资墓天禄石刻
顺陵天禄石刻
就时间而言,天禄最早出现在汉代,而且多以石雕的形式出现,《后汉书·灵帝纪》:“复修玉堂殿,铸铜人四,黄钟四,及天禄、虾蟆。”今天南阳汉画馆内保存着中国最早的天禄石刻—东汉桓帝延熹年间(158—167 年)汝南太守宗资墓前神兽。武则天母亲的陵墓—顺陵,也保存着天禄石刻,只是这两处石刻外观上有比较大的差异,除此之外汉代有“天禄阁”,清代有“天禄琳琅”,只是二者的功能均为藏书档案。
有关天禄的含义也要从石刻说起,古人在陵墓前放置石刻主要是彰显身份地位,天禄象征吉祥和驱除邪佞,也可成为陵园主人升仙坐骑。但从现有资料来看,暂未发现将天禄用于建筑装饰的先例,且与佛教的关联也相对一般。
甪端
甪端作为中国传统瑞兽,知名度上并不能与獬豸、麒麟相比,不为人熟知。司马相如《上林赋》:“其兽则麒麟甪端”,郭璞注:“甪端似貊,角在鼻上,中作弓”;《宋书·符瑞志》云:“甪端,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达方外幽远之事”。甪端在古代是极为聪明的象征,能辨明君主圣明与昏庸。
甪端最早出现于汉代司马相如的作品中,但那时只是珍禽异兽的一种,并不是神兽,也不具备特殊的象征意义,无特殊神力。南北朝以后至宋代,甪端被赋予了多种神力,比如可日行一万八千里,能够通晓四夷的语言等,但名气上始终比不上獬豸、麒麟,《宋书》中也未对甪端的外貌特征进行描述。《元史·耶律楚材传》:“甲申,帝至东印度,驻铁门关。有一角兽,形如鹿而马尾,其色绿,作人言……对曰:此瑞兽也,其名角端,能言四方语,好生恶杀。此天降符,以告陛下……帝即日班师。”甪端独角的形象至元代方才第一次提及。
敦煌出土五代《地藏菩萨像》中的谛听形象
谛听
谛听又称“地听”“善听”,因头部长有独角,民间又称之为“独角兽”。传统谛听的形象为独角、虎头、龙身、麒麟足。栾保群所著《中国神怪大辞典》中对谛听的解释为“谛听,为地藏菩萨坐骑……此兽原始,佛经无载,虽然文字上最早仅见于明人小说《西游记》,但敦煌出土五代《地藏菩萨像》(现藏大英博物馆)……此兽应即谛听之前身”。这段对谛听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它与佛教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是地藏菩萨的坐骑。
有关谛听来历的传说,唐开元年间(713—741 年),古新罗王子金乔觉携一白犬来华,削发为僧,金乔觉同白犬一起修行长达75 年,金乔觉坐化后被人们认定为地藏菩萨之应化,与金乔觉共同修行的白犬也被尊为神犬。民间认为谛听有“九气”,即“灵气、财气、朝气、福气、骨气、运气、神气、力气、锐气”,象征吉祥、智勇与明辨是非。目前留世谛听仅存九华山化城寺,铸造时间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
九华山化城寺谛听
灵芝塔“五代独角陶脊兽”近似瑞兽分析
谛听传说诞生时间为唐代,最早有文字记载为明代,多与地藏菩萨一同出现,且存世的谛听文物仅一件。从侧面可以反映出谛听在古代社会中并没有獬豸、麒麟等流传广泛。因此无论从外在形象还是流传情况来看,灵芝塔陶脊兽并非是谛听。
关于安吉灵芝塔五代独角陶脊兽原型,文献上并未记载,但通过对各种独角瑞兽特性、特征的研究,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安吉灵芝塔“五代独角陶脊兽”的原型应为獬豸,无论是出现时间、流行时间、外貌特征还是与佛教、建筑的关系,獬豸都与“五代独角陶脊兽”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