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信息集锦

2019-12-18

大众考古 2019年6期
关键词:玉器考古文物

书讯

《考古寻踪—穿越人类历史之旅》

【德】赫尔曼·帕辛格 著,宋宝泉 译

上海三联书店,2019 年6 月

本书概括了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猿人几百万年的生理进化和物质文化的漫长发展,经过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畜牧和定居生活,以及青铜器和铁器时代在冶炼加工金属的基础上逐渐出现劳动分工和贫富分化,产生社会阶层,出现文明古国,一直描述到包括二战在内的近现代历史。作者恰到好处地抓住了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人类社会的演变发展进程,同时突出了考古学在研究各历史时期的卓越贡献。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

【美】塞维斯 著 ,龚辛等 译,陈淳 审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年5 月

本书确立了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四阶段的社会进化模式,讨论了国家和早期文明起源的一般性轨迹和社会复杂化的动因。首先对文明和国家的概念进行了科学定义,回顾了各种文明起源的理论;然后对平等社会向等级社会过渡以及权力的制度化进行探讨,并对酋邦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陈述;接下来介绍了五个现代国家形成的民族志案例和六个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案例,最后是对各种理论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和小结。

《蒙古与外贝加尔地区的石板墓文化》

【俄罗斯】策比克塔洛夫 著,孙危 译

商务印书馆,2019 年4 月

本书详细而全面介绍了流行于中央亚细亚及其邻近地区的石板墓文化的特点,认为该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13 至公元前6 世纪。作者认为青铜时代与早期铁器时代之交的中央亚细亚地区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发展态势,当时这里的各种民族文化传统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互动,这些民族文化传统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即中央亚细亚地区的土著文化传统,还有来自西方的萨彦岭—阿尔泰文化传统和来自东方的东亚文化传统。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

彭林 著

商务印书馆,2019 年3 月

本书内容涉及古代农业、天文、音乐、纺织、器物、营造、医疗等诸多领域,力图将专业精深的考古和文物研究成果以晓畅的语言和清晰的结构传递给学生与大众读者,将具体的文物遗产与悠久宏大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更加直观、鲜活的文明古国形象。

《良渚王国》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

文物出版社,2019 年1 月

本书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介绍良渚古城的考古成果。良渚古城核心区包括莫角山宫殿区、城墙、外郭,以及祭坛墓地、外围郊区和外围水利系统,占地面积100 平方公里。本书同时简要介绍了良渚文明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良渚王城的兴起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文明探源·插图本:洪荒岁月》

丁季华等 编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 年1 月

本书探讨了中国文明起源的历史与逻辑,从时间绵延与空间伸展两个方向,介绍了中国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的文化生成机制及其原始状态。介绍了人从何而来、人形成的历史逻辑是怎样的、人创造文化的原始动力是什么、这些问题又是怎样反映在原始传说中的等问题。

穷物理

古埃及人爱西瓜

研究者对一座距今3500 年的埃及古墓中发现的一片叶子提取DNA,并与西瓜的6 个亲缘物种进行比较—这些亲缘物种大多是白色果肉,而且很苦。数据表明,今天在苏丹生长的一种白色甜瓜是西瓜最近的野生近亲。这片叶子的某些基因—尤其是那些使西瓜果肉变红变甜的基因—更像今天的西瓜,表明这种水果早在3500 年前就已经被古埃及人驯化了,而且相当美味。(科学网)

中世纪英国农民饮食习惯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对英格兰地区的一处中世纪村庄遗址中陶瓷碎片里的残留物和动物骨骼进行分析,确定了中世纪农民的日常饮食习惯和对动物的管理方法。研究团队利用有机残留分析技术从该遗址中一个农民使用的烹饪锅的残留物中提取了食物残渣。分析结果显示,炖肉(牛肉和羊肉)、卷心菜、韭菜是中世纪农民的主要食物。同时,乳制品也是农民们常吃的食物,在他们饮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赵琪编译,中国社会科学网)

非洲古人更早穿越直布罗陀海峡

此前研究表明,非洲人的基因从8 世纪开始在阿拉伯人占领西班牙期间流向后者和葡萄牙地区。意大利费拉拉大学的Gloria Maria Gonzalez Fortes 教授和团队分析了在伊比利亚半岛发现的17 名古代人类遗骸的DNA,年代测定表明他们生活在4500 年—3000 年前。该团队将这些人的线粒体DNA 同来自南非的考古样本进行了比对,西班牙样本中出现了更多的非洲基因标记,这同考古记录相符。考古记录显示出北非人和居住在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人所做的工具和陶瓷装饰上的相似性。(宗华,《中国科学报》 2019 年1 月25 日)

知文明

早期中国玉礼器创作的思维模式

目前出土的早期中国玉器约有四类是采用象形和转喻的思维模式创作的,分别是对权杖斧钺、王者羽冠、鸷鹰崇拜和图腾柱崇拜的象形与转喻。这些玉器以组合式玉器为多,结构复杂,纹饰华丽,工艺高超,集中反映了象形与转喻思维是早期中国玉礼器创作的重要法则。按照巫术和模仿的原始思维方式,这些玉器的制作应是先有相关的神灵崇拜实物或神物,再运用象形和转喻手法创作出装饰各种神灵形象的玉器,通过雕刻各种象形的神灵形象,就赋予和转喻了这些玉器通神的法力,从而增加了这些玉器作为法器的神圣性,也增加了这些玉器拥有者统治社会的合法性,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玉礼器。(王青,《中原文物》2019 年第3 期)

三峡地区的太阳崇拜文化

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城背溪文化出现中国最早的太阳神石刻、太阳祭祀神器等;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中国最早的太阳轮,同时该时期太阳纹符号大量装饰到实用器上。后来太阳崇拜逐渐嬗变为崇尚金乌、凤凰等的观念。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产生的太阳崇拜思想,史前时期已从该地区向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地广泛传播。(武仙竹、马江波,《四川文物》2019 年第2 期)

马镫的起源与传播

大多数学者认为双镫的发明不晚于公元4 世纪初,最先出现于现在中国东北的鲜卑部落居住地区,后来迅速传入高句丽、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和新罗以及日本。而马镫西传时间与过程仍然很不明确。西伯利亚发现的最早的铁马镫外形和花纹都明显地模仿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最早的木芯金属包皮马镫。可能铁马镫5 世纪后半叶至6 世纪中叶由阿史那氏突厥带到了南西伯利亚,迅速地传入邻接地区并开始被当地居民使用。 (玛丽娅,《文博》2019年第2 期)

读天下

2018 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揭晓

5 月31 日,由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人文考古书店协办的2018 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终评会在北京召开。专家终评评委会经过综合评议和投票推荐,从入围终评的49 种图书中评选出2018 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10 种、优秀图书11 种。2018 年是我国文化遗产图书出版的又一丰收年,本次活动共有560 种图书参评,创下历史新高。经过初评和终评,评委们好中选好、优中选优推出的十佳图书和优秀图书,在保持了高度的学术性、原创性的同时,在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和印制质量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准。图书涉及领域宽广,在考古学、文物工作、文物研究、出土文献、普及读物等领域均有好书上榜。

十佳图书

优秀图书

猜你喜欢

玉器考古文物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三星堆考古解谜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考古”测一测
西汉玉器的鉴定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