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犹太城》艺术超越生命的精神世界

2019-12-17杨华

艺术评鉴 2019年21期
关键词:歌舞肢体话剧

杨华

摘要:无论是西方传统的戏剧定义,还是东方以歌舞演故事的戏剧定义,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出了戏剧总体上是一种叙述故事的艺术。话剧艺术的魅力就是演员在舞台上面对面的把舞台生活用艺术形式展现给观众。生活中如果缺少了艺术,那么会显得枯燥乏味失去意义。

关键词:戏剧   歌舞   艺术   肢体   话剧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162-02

艺术在生活中给人以精神力量的存在,舞台艺术和故事情节是对社会生活人生经历的艺术再现,用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诠释人生的写照,引起共鸣让观众身临其境。话剧艺术的魅力就是演员在舞台上面对面的把舞台生活用艺术形式展现给观众。“戏剧是理智和情感统一的艺术。戏剧艺术之所以感人,不但在其形式上具有不同于文学的,能直接诉诸人们感性直观的特点,而且更在于其内容是高度的理解和情感的结合。”[1]

《犹太城》是以色列剧作家约书亚·索博尔创作的一部舞台剧。1941年左右,欧洲大批犹太人惨遭屠杀的年代,维尔纳犹太城里,死亡威胁迫在眉睫,道德困境比比皆是,为了生存与尊严而挣扎的犹太城居民们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剧团。《犹太城》虽然是一部外国作品,但即使放在中国的舞台上,仍能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中国人对那段历史并不陌生,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历了太多磨难,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对中国百姓的烧杀抢夺生灵涂炭,中国人民不会忘记那段黑暗的历史。《犹太城》给我们的启示纵使在潦倒困顿面临绝境之时,人类对于艺术的追求与崇尚仍牢牢渗透血液骨髓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正是艺术的魅力得以使这些难民暂时维持生命。

《犹太城》的背景历史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军队将大批犹太人强行限制在立陶宛和波兰的一些指定隔离区内生活,这些犹太人聚居区被称为“犹太城”又称“隔都”。基特尔是管理这里的德国军官,他残忍冷酷,但同时他也是一个艺术爱好者。一次,他抓住了一名正在偷食物的犹太歌星哈亚,被她的歌声所打动。于是,基特尔命令此區的犹太警察总长金斯组织了一个剧团,进行艺术创作表演来满足自己。金斯为了能使更多犹太人摆脱被屠杀的命运而积极筹备组建剧团。但好景不长,德军在前线战败,上级命令屠杀所有犹太人。犹太城里的人们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是,只要活着就要追求他们向往的生活,并没有消沉和放弃,在犹太城里过着似乎远离战争的“平静”生活。设想如果没有战争的发生,基特尔德国军官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或艺术爱好者,这也揭示了这个人物的双面性,在艺术的境界里他是一个正常的人,在法西斯的战争中又变成杀人的机器。

一、战乱时代艺术依然是人们的精神支柱

幸存的难民从下水道里鱼贯而出,经历了恐惧和绝望,总算暂时保住性命活了下来,这是他们的希望。在这些难民里有很多艺术家、提琴手、风琴手,木偶剧表演家和高贵优雅的舞蹈演员,他们被迫在结束制衣厂劳作后的空余时间里排练创作剧目,艺术创作可以暂时延长他们的生命,他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多活一天都是值得的。活着,才是最重要的。“生,如何高贵”。是这部话剧作品宣传时所使用的主题。历史是由胜利者的浓墨挥就,人性却由幸存者血泪传承,两者合起构筑成人类文明发展史。德国哲学家尼采关于悲剧和艺术的认识——既然人向往永恒的生命却终究没难逃一死,那么在这样注定悲剧性的一生当中,究竟什么才是支撑人活下去的信念?是象征着狂醉与自由的酒神精神,即在看透人生的悲剧性本质后依然勇敢地面对人生,而这种勇敢正是来源于艺术的力量。艺术超脱了自身的苦难和生死,而后获得一种巨大的解脱与快乐,这就是《犹太城》的人们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精神支撑活下去的原因。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我们对未来无法预知,对生命无法预知。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的命运是不同的,但不管是贫富贵贱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会有离开的那一天,所以生命是宝贵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能轻易的放弃生命,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谁又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呢?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还要有精神上的愉悦和寄托,而艺术恰恰可以满足这一点。

一位当年在犹太城的幸存者讲诉自己的经历,在犹太城里,白天经历了辛勤劳动之后,晚上会换上自己最体面的衣服走进剧院,与朋友们见面聚会,享受艺术和演出,这让他们感到自己仍然像是一个“人”。这是一群处于极端困境中的人,他们时刻面临着死亡,无法做身体上的抗争,他们却没有放弃精神上的抗争。用艺术创作和表演来进行抗争和反抗。“我的生命一无所有,唯有盼望和祈祷。”这是剧中的一句歌词。《犹太城》虽然是一部外国戏,但它的主题却是全世界共通的话题——战争与和平。

二、对《犹太城》观后感受

这部话剧在定位上有些模糊,是话剧?音乐剧还是舞台剧?之前有说是话剧也有说是音乐剧,其实是话剧里面融入了歌舞元素,戏中戏。如果说是话剧,好像歌舞和肢体语言占了很大比重,但是说是音乐剧又有点勉强,因为里面歌舞场景的力度和强度又不够。《犹太城》剧中角色非常多,有孙强,冯宪珍,闫楠等经验丰富的中流砥柱演员撑场,也有安娜,艾米丽等外籍演员。在南京保利剧院巡演,并没有出现之前预想的火爆场景,演出开始时,一楼的观众席还空了很多位置,二楼也没有坐满。这倒是出乎我的意料,难道是广告宣传没有做到位?还是南京人对舞台剧不感兴趣? 因为南京大屠杀永远是南京人心中抹不去的伤疤。所以,《犹太城》选择来南京演出应该是具备观众基础的。随着演出的进行,中场休息过后很多观众提前离场,没有坚持看完,有部分观众评价整个剧情节奏有些拖沓、松散。加上中国人来演外国人从肢体形态上还是不够松弛和真实。显然《犹太城》有点水土不服。《犹太城》剧情让人不由联想到电影《钢琴家》和《辛德勒的名单》。因为里面所表现的场景和内容与电影里的情节有相似之处,难免在观众心里会拿来做比较。电影的镜头剪辑和特效可以有许多表现手法,舞台剧则是现场真人演绎,有观众对这部剧表达出自己看法,比如戏不够歌舞凑,群众演员整洁白净生龙活虎,哪像饥寒交迫的难民,其实还是说明了演员在外部形态和内心层面上没有更好的把那个时代所处的环境和状态表现出来,整部剧节奏松垮凌乱,我个人在观看时也有这个感觉,总是觉得演出的时间很长,如果大部分观众有这样的感觉说明在衔接和结构上还有待调整。对演员来说,出演一部有歌曲和肢体动作的话剧的确是个挑战。中国的话剧演员一向是在肢体语言上是短板,不太重视对形体的训练,这部剧中有大量的形体动作和舞台调度,有的演员在舞台上表现松散身体缺乏力度和能量。

三、艺术教育和熏陶对人的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这个封闭的封建帝国大门被打开了。西方文化以‘强势文化的锋芒向中国正处于衰微之中的‘弱势文化发起了挑战。中国文化只有在应战中求得生机,也就是说,除了在应战中开始自身的改革,别无他路。作为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戏剧,当然也就必须选择接受挑战,改革求变的道路。最先敏感到这一历史趋势的文化先驱者们起而为之呼吁。”[2]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用激情和睿智的笔触写道:“我们为什么去看戏?为什么如此喜欢戏剧?因为戏剧能给我们以强烈的感受,使我们那由于枯燥乏味的生活而凋零霉变的心灵为之神清气爽,因为戏剧能以无与伦比的大悲苦与大欢乐,使我们面前打开了一个焕然一新、无限美妙的欲望与生命的世界。人类的心灵有一个特点,当它得到对美好事物的甜美愉悦的感受,如果不同时与另一个心灵分享之,那它就仿佛在这些美好感受的重压下难以自恃。要不是在剧院里,怎么会有这样隆重而动人的分享呢?正是在剧院里,千百双眼睛都盯在同一个对象上,千百颗心都在为同一种情感而跳动,千百个胸膛都在为同一个狂喜而喘息,千百个我在无限高尚,和谐的意念之中汇成了一个共同的,巨大的我。”[1]

中国的话剧市场需要一个良性的环境,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话剧团缺乏活力和值得推敲的精品,大量的演员流失去拍影视剧。影视行业对话剧的冲击非常大。但是话剧不会消失更不会消亡,因为在舞台上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是它独有魅力。这种观演关系和观众的参与性是影视不能代替的。我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和热爱会更加强烈。但是艺术不仅仅是一个技能或者谋生的手段,最重要的是艺术可以缓解生活压力净化心灵,超越生命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戴平.戏剧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2]董建.戏剧与时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歌舞肢体话剧
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进藏西人眼中的藏族音乐与歌舞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世界各地的肢体语言
歌舞欢庆“三月三”
肢体语言
春蜂
看大唐歌舞
再见啦,秋天!
过去的理想
话剧《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