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攻坚的困境及对策

2019-12-17张旭东

决策与信息 2019年12期
关键词:扶贫攻坚扶智扶贫

张旭东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解决贫困问题既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参与。唯品会在贵州省毕节市Z县开展的“非遗”公益扶贫项目,以民营企业为起点,通过建立“非遗”扶贫信息管理系统,搭建贫困户教育培训体系,建立扶贫协同拓展机制,打造扶贫特色小镇,形成多元化、立体化发展,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扶贫治理体系的构建。企业在挖掘市场需求,联动企业内外部资源,坚持企业优势、战略与扶贫属性相结合的基础上,促进Z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这其中仍普遍存在着政府管理与服务机制不完善,企业对扶贫攻坚工作的认识与管理能力不足,扶贫对象普遍自我脱贫内生动力薄弱等共性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扶贫大格局,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回流,增强扶贫攻坚治理能力,进一步激发帮扶对象内生动力,强加主体地位和脱贫致富意识,发挥民营企业在扶贫中的拉动作用,推动扶贫技术创新,为在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民营企业;扶贫攻坚;扶贫;扶智;非遗公益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12-0027-11

一、导语

贫困问题是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一大问题。在全面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民营企业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解决脱贫攻坚问题既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尤其民营企业的参与。作为脱贫攻坚中一支重要社会力量,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攻坚既是建成全面小康的要求,也是踐行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我国的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尚处在探索阶段,在扶贫工作开展中仍面临着诸多实际性问题。笔者以唯品会在贵州省毕节市Z县开展的“非遗”公益扶贫项目为例,在介绍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阐述民营企业在扶贫开发实践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对策,为更多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当前,我国已进入扶贫攻坚的决胜时期,打赢脱贫攻坚战除了需要政府在扶贫方面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投资外,更需要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因此鼓励企业参与扶贫攻坚不仅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更是发挥好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特别是社会治理的有益尝试。

扶贫攻坚作为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与扶贫攻坚相关的社会治理机制的研究更是备受青睐。笔者以民营企业唯品会“非遗”扶贫公益项目为例探讨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攻坚的实践探究,在理论意义上,一是丰富和发展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的理论;二是为扶贫攻坚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在实践意义上,一是为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增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二是有利于民营企业实现长久发展,提升其品牌影响力和丰富企业文化;三是通过扶贫攻坚参与乡村治理,有利于乡村社会问题的化解。

(二)理论基础

1. 政府、市场、志愿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并未得到很好的满足。一些政府部门在进行资源调配时常存在浪费和滥用资源的现象,这严重影响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率,从而使公共支出过度。同时,市场失灵理论还认为,资源应该让市场的优胜劣汰全程参与分配,政府不应该过度干涉。而志愿失灵是指由个人或者非营利组织进行志愿活动的筹划,但是在志愿活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使活动中断的现象[1]。本文所研究的对象贵州省Z县的非遗手工艺,正是因为借鉴政府、市场以及志愿失灵的教训,让传统的文化记忆更好地“活在”当下。以作为市场为主体的唯品会将政府的力量与自身的优势整合起来,通过非遗扶贫,促进乡村社会问题的解决,完善了乡村社会的治理。

2. 协同治理理论。协同本质上意味着统协不同社会方的资源优势并在一定基础上进行整合,实现彼此利益的最大化,达致共赢。协同治理理论主张,不同的社会主体在进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需保持持续有益的沟通,对矛盾点求同存异,以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解决问题,协同治理理论的重点是更加注重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合作。这样的理念基础使不同主体在解决公共事件难题时能够有较为相近的价值判断,从而使各方趋向意见相合[2]。对于“非遗”切入以及参与扶贫攻坚,社会各主体之间需要更加积极地促进彼此间的沟通,才能科学地持续地帮助到“非遗”传承人对“非遗”的传承和活化,从而带动整个乡村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乡村建设理论。本文所运用的乡村建设理论,主要是基于历史学的角度,并运用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分析我国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性质的内涵。当下,乡村建设理论已然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本文的研究是对“非遗”项目参与扶贫攻坚的研究,整个项目以文化与教育的形式参与乡村建设,通过非遗文化保护产生经济效益,带动和促进乡村社会问题的解决,以此来提高乡村社会治理的水平。

二、唯品会“非遗”公益项目在贵州的扶贫实践及成效

Z县作为贵州省毕节市下辖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一直以来以种植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并不发达,产业结构的失衡严重制约了Z县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唯品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结合企业自身互联网属性及优势,通过与当地政府及社会组织的共同协作,参与到Z县扶贫攻坚、社会治理中。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了“非遗”电商公益平台,探索出了“电商+非遗+扶贫”的非遗扶贫特色化新经济路子。

(一)以民营企业为起点,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扶贫治理体系构建

1. 建立“非遗”扶贫信息管理系统,搭建贫困户教育培训体系。在扶贫攻坚中,作为手工艺者的绣娘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既代表乡村贫困妇女,也代表着非遗传承实践者的角色。唯品会利用其互联网优势,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持,Z县政府则对“非遗”项目的绣娘进行统一的管理,为其统一建立电子化台账管理系统。整个项目形成了由主要部门负责,监督部门参与协调管理的发展模式。为了搭建绣娘帮扶体系,激发其内在的发展的驱动力,从而带动其脱贫,近年来唯品会联动Z县政府,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一是制定了《Z县脱贫攻坚“Z县绣娘”培训规划》,把促进Z县蜡染刺绣发展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二是在工作过程中着力培养知识型、艺术型、技能型“绣娘”骨干群体,加速培养了一批省级、市级、县级蜡染刺绣艺术人才,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的脱贫方式。三是注重培养对绣娘们的手工艺能力和创业能力,并通过各项资源的链接,使其能力有充分施展的平台和空间。

2. 建立扶贫协同拓展机制,扩大对外渠道。在唯品会的穿针引线下,Z县政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凝聚其他企业、公益组织、商会的力量,帮助非遗产品走出乡村带动销售。其中唯品会利用自身电商平台的优势,结合“非遗+时尚元素”,让非遗产品走进国际时装周,走向世界。Z县政府还依托非遗产品的优势,充分联动中国妇基会、新丝路公司、海内外贵州商会、广州市妇联、广州市花都区等资源,拓展市场空间、广开销路渠道。

3. 打造扶贫特色小镇,形成多元化、立体化发展。企业参与扶贫、乡村建设,是要点亮乡村的优势,让他们看到身边可以转化的资源和力量。企业切入后,政府是协调力量,企业与政府搭建平台,制定和夯实规则与政策,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乡村的治理,只有人才和资源的吸纳,才能形成乡村建设的优势。Z县以绣娘多、基础好的乡镇为点,通过招商引资,创新发展模式,建立协作机制,整合周边资源,凝聚专业人才,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小镇。打造特色小镇,也是对政府开展工作的挑战和要求,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3]。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主体自身优势

唯品会通过发挥电商平台优势联合社会各界资源,通过行业指导、非遗人才培养、手艺人帮扶、设计师重构和联合品牌重塑等举措,推动非遗现代生活化、时尚商品化和发展可持续化,促进非遗传承,并通过线上售卖的方式,改善非遗手工艺女性及其贫困家庭的生活质量,以此实现增加收入的目标。同时,通过“唤醒、激活、赋能、服务”四步曲,以“产、学、研、售、秀”全链条来实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助力乡村脱贫、乡村建设与治理。

1. 挖掘市场需求,联动企业内外部资源。唯品会邀请世界知名设计师对Z县的手工艺进行浸入式体验创作,重构传统美学,让非遗产品完美融入时尚魅力,走进人们的生活,设计后的产品再交由非遗手艺人制作。同时,邀请唯品会平台设计师在了解非遗制作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品牌的时尚视角,与非遗手艺人共同创作定制式非遗时尚产品,从多维度演绎匠心技艺与大众审美碰撞交融下的现代生活美学,为非遗产品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推动非遗产品市场化、时尚化和产业化新格局的形成。

2. 坚持企业优势、战略与扶贫属性相结合,促进可持续经济收益。随着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如何将新技术运用到扶贫、乡村建设和治理中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唯品会作为互联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注重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运用进来,提高乡村建设的科学性和高效率。在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的过程中,唯品会着力于推动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建设的过程中,也让乡村对新技术、新科技有深入的了解,反哺到乡村的建设中。

三、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攻坚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一)参与扶贫攻坚执行主体的介绍

改革开放四十多载,我国经济社会和治理模式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同时我国乡村建设与治理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如何整合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乡村建设,反哺社会治理,进而促进国家和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是多方主体共同面临的问题。

1. 行政执行主体——政府组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体制下,由于城市和农村的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两者发展悬殊,农村的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公共意识相对不强,这也导致农村内生力量薄弱,无法支撑乡村建设与治理。政府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具有强大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能力和优势,可以更好地协调好财力、物力、人力,因此,政府组织在扶贫攻坚中应居于主导地位,扮演开发扶贫政策、制度、法律、战略等制定者的角色,同时还应是救济保障服务的提供者、专项扶贫政策的推动者、多元扶贫力量的引导者。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政府主导式的扶贫攻坚行动是以国家意识形态为主体,主要利用政策的指引、规划先行和示范推动的形式促进全国乡村建设的发展。

2. 社会组织执行主体。社会属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扶贫攻坚属于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扶贫攻坚不能单纯地依靠政府,社会其他体系包括社会组织、社会精英群体,也都应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社会组织扮演着扶贫攻坚资源的参与者、贫困社群差异吸取的响应者、专业领域扶贫发展的创新者等角色。

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不仅能有效地参与扶贫攻坚等乡村建设与治理行动,而且能给乡村治理结构带来新的源动力。社会组织作为扶贫攻坚结构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不仅可以参与到乡村建设的政策制定、修改和评估环节,更多时候还可以直接参与承接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项目,直接为村民提供产品和服务。

3. 市场主体参与执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主体就作为扶贫开发执行主体中重要的一部分,不断受到国家的重视。市场主体作为扶贫模式创新的参与者、遵从市场规律的竞争者、经济产业培育的开发者,对扶贫开发起到的作用正在逐渐扩大。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往往是制约扶贫开发发展的主要因素。企业具有雄厚资金的优势,往往以外部经济投入为主,结合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参与乡村扶贫开发建设。市场主体参与扶贫攻坚工作主要集中于企业主导的乡村开发与产业的经营工作,通常以政企合作或企业以社会责任捐贈的形式参与到扶贫中,将企业资本与乡村扶贫资源结合,帮助乡村脱贫,但这种形式主要集中于乡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空间的建设。

(二)我国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背景及历程

1. 民营企业间接减贫功能发挥的阶段。1949-1977年,企业通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式间接发挥着减贫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国家经济百废待兴,为解决经济萧条和人民生活的难题,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生产,并规划城市和农村按两条不同的路径来发展。在农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城市,则大力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化的产业发展成为城市脱贫的主旋律[4]。

2. 民营企业参与“开发式扶贫”的探索阶段。1978-1993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始点及迅猛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家战略性地在农村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解放。在此背景下,大量的乡镇企业应运而生,成了解決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就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乡镇企业作为农村减贫的重要角色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企业参与扶贫工作的角色地位就有了明显的转变与提升。

3. 民营企业参与“开发式扶贫”的深入阶段。1994-2010年,国家出台了多个“扶贫攻坚的战略性规划”,正式将扶贫工作上升至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这一阶段,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成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东西部对口扶贫的战略由此提出。得益于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劳动力,东部地区获得了较中西部地区更快的发展。而企业,作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在东西部对口扶贫的浪潮中也不遗余力地承担了多项重要职责,在企业参与“开发式扶贫”的深入阶段,企业与国家扶贫政策的联系更加紧密,角色也日益重要[5]。

4. 民营企业参与的大规模精准扶贫的阶段。在基本解决了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后,巩固温饱成果和加快脱贫致富已成为新一轮扶贫工作的重点。2014年5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拉开了在全国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序幕。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民营企业积极投入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并与国家联动,合办多个公益捐赠项目、安排就业项目以及培训项目,在贫困地区开始探索“内生式”的扶贫方式,旨在调动农村本地的劳动力和资源来解决农村当地的贫困问题。

5. 民营企业结合各自优势参与到乡村内生性振兴的阶段。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坚持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另一方面,企业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也完成了内部的技术革新以及产业革新,这一阶段的扶贫工作,企业往往倾向于与企业本身的战略和发展目标相匹配的投资,在履行相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提升。

(三)我国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攻坚存在的问题

1. 从政府与政策层面上看,管理与服务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国家的脱贫攻坚实践尚处在政府倡导、企业探索的阶段,属于第三方力量的民营企业在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衔接、沟通与协调方面仍存在诸多盲点,加之信息平台建设的相对滞后、帮扶对象信息透明度不足,同时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大多为自发参与,投入大、推进难、效果差,使得民营企业在扶贫开发中缺乏创造性、可持续性与积极主动性。

2. 从企业层面上看,员工对扶贫攻坚工作的认识与管理能力存在较大不足。在有关唯品会的访谈中发现,对参与扶贫攻坚的问题上,部分员工甚至是高管对扶贫工作的初衷仍模糊不清,甚至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一些人甚至认为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效果微弱,致使制定的扶贫计划极少与自身发展规划相结合,造成扶贫工作与企业发展脱离、扶贫工作简单化、参与员工主动性差的现象。同时,结合民营企业与国家宏观经济近年来的发展趋向亦可展现出,相关人才的缺乏亦是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遭遇阻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唯品会扶贫团队亦存在扶贫任务重、人手缺少的难题。

3. 从帮扶对象层面上看,扶贫对象普遍自我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从相关数据与访谈的分析可知,虽然大部分贫困户在基本生活水平上,已逐渐脱离国家贫困线,但仍有不少贫困户存在着“等、靠、要”思想,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与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效,难以达成真正的“造血式扶贫”“持续性脱贫”。

(四)唯品会“非遗”公益扶贫攻坚项目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2020年脱贫攻坚战收官在即,我国的乡村建设与振兴将迎来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与此同时,我国扶贫攻坚以及乡村建设还将同样面临着新老问题的挑战。在唯品会参与扶贫攻坚项目运作中,就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 Z县扶贫攻坚资源供应不足,缺乏稳定、有效的多方参与机制。由于历史、地理、发展等原因, Z县乡村经济发展还是相对薄弱,主要问题集中于Z县乡村扶贫建设和治理的发展资源欠缺,集体经济发展尚不充分。这个共性问题也是源于我国大多的乡村扶贫攻坚建设和治理中都太过于依赖于政府的支持,以及在资金、资源、人才以及政策倾斜等方面的缺失。由于国家资源有限,如何突破单一的资源困境,寻求主动求变并链接和撬动社会支持,这是包括Z县在内的大部分贫困乡村都要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2. Z县部分干部扶贫工作思维滞后,帮扶地人才断层现象严重。目前全国有部分乡村建设者对脱贫攻坚、对社会治理的本质认知还不到位,要实现有效、科学、可持续的乡村建设与治理,就需要转变多元主体对社会治理的本质认知,从而实现多元参与,多元治理,多元共享。Z县部分的领导组织还存在着权威式领导,从社会力量参与的支持方面,并未很好的服务于扶贫企业,为企业参与扶贫搭建好通道、扮演好帮手的角色。从工作效率上,帮扶地的领导未能充分发挥好自身的职能,很多工作的推进仍需要企业逐层向上反馈,靠上面的行政力量来推动,“不作为”现象仍存在。人才方面,由于政府人力有限,优秀年轻人才更是缺失,当地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大多不愿意回到乡村,而村委会领导的年龄又相对偏大,无论从工作开展还是未来乡村可持续建设上,Z县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Z县扶贫对象利益诉求多样化,内生动力不强。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大众的需求层次都在不断地增加,面对大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乡村对应的政策和制度还未能充分匹配到位。当村民的合理诉求无法得到落实时,就难以促进脱贫攻坚的有效推进。Z县乡村主要的问题是脱贫和致富,思考如何让农民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来源路径的问题,其关键是如何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在贵州非遗公益扶贫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帮扶对象的诉求呈多样化,不仅是在收入方面,还有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诉求。尽管这些问题都应该得到解决,但也应该循序渐进。

4. Z县扶贫技术落户,缺乏可持续的扶贫发展规划。当前贵州Z县民族地区手工艺扶贫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处在探索初期。受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影响,目前发展不够规范,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在扶贫技术的使用上,没有充分利用好当下的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互联网设备配备不完善,导致信息闭塞的同时更无法很好地匹配市场所需要的产品,这主要源于当地生产者思想认识不到位,文化程度不高,致使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其次,当地的政府部门和村民对未来当地的发展缺乏充足的造血式的规划。最后在与当地的村民访谈中了解到,他们对自身未来也缺乏长远的、清晰的目标和规划,更多是在“等、靠、要”。

四、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攻坚的建议与对策

(一)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扶贫大格局

在贫困治理中,特别是在经济薄弱乡村的扶贫治理中,要重视共享发展理念的嵌入,发挥各个利益主体的力量,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扶贫的格局。对于政府而言,乡镇级的政府要加快实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不仅在乡村的建设、发展方面大力完善公共服务,在乡村治理上更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帮助乡村多争取政策以及资金的支持。当地政府无论是开展常规工作的支持,还是政策与资金等资源的支持都要确保尽量落实到位,要给企业参与乡村建设建立良好的通道。对于社会组织而言,也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将自身相关的优秀成果和经验运用到乡村的扶贫建设中,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将志愿服务和与政府沟通服务长期扎根于农村的建设中,增强农村建设的活力。

(二)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回流,增强扶贫攻坚治理能力

无论在任何领域,人才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对于乡村的扶贫治理,人才也是关键所在,无论对于企业帮扶工作人员还是当地的扶贫对象,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都至关重要。当前的乡村扶贫以及乡村振兴中,缺少人才以及对人才的可持续打造,是当前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多元各方主体参与乡村的治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只有把脱贫指挥棒交给当地的人才,才能从根本层次逐步解决乡村发展的问题。政府以及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都需要为农村建立吸引人才的机制和策略,让人才能留得住,愿意来,只有这样社会主体的能力才能提升,才能进一步巩固乡村振兴的成果。

(三)激发帮扶对象内生动力,强化主体地位和脱贫致富意识

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贫困对象是扶贫的主要参与方,作为帮扶对象的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要积极主动参与脱贫工作。村民知识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水平,专业培训的力量也决定着农村的建设和特色产业的发展与进步。脱贫攻坚、乡村建设和治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村民能全面而又自由地发展。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可以将其优势运用到乡村的教育和培训中,联合其他社会力量致力于提高乡村教育水平。只有不断地提高和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未来乡村才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四)发挥民营企业在扶贫中的拉动作用,推动扶贫技术创新

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天然拥有资金、技术、人力的优势,基于此,民营企业要学会为合作方搭建扶贫以及参与乡村治理的通道。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扶贫以及社会治理不仅需要及时革新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还需要运用新的治理技术。数据表明,在扶贫攻坚中,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采集、筛选、甄别、应用、共享等,民营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参与乡村扶贫脱贫工作,能精准地、科学地促进整体性扶贫、系统性扶贫和精准化扶贫。唯品会在贵州的“非遗”项目帮扶中,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管理,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乡村社会建设和治理的时间、资源以及人力资本[6]。

结语

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目标,扶贫的最终目的是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扶贫攻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需要集聚社会多元主体的力量才能构建起的具有发展潜力的社会扶贫治理格局。鉴于此,笔者以唯品会“非遗”项目为例,通过政府、志愿活动、市场失灵理论,结合协同治理理论、鄉村建设理论来梳理贵州Z县贫困地区存在的问题,探索和研究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攻坚的路径,以期为其他企业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将唯品会参与乡村扶贫治理的模式推介出来。期盼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到乡村扶贫治理乃至整个社会的治理中,以此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陵.不忘初心与中国反贫困斗争[N].中国青年报,2019-08-20.

[2]罗业富.让精准扶贫档案为脱贫攻坚助力[N].钦州日报,2019-08-20.

[3]史莉.精准扶贫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研究[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2017.

[4]马晓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及路径选择研究[D].银川:北方民族大学,2017.

[5]高鹏程.企业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的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6]Jude Okechukwu Chukwu.Estimating Inequality Semi-elasticity of Poverty Reduction in Nigeria[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7,(3).

[責任编辑:汪智力]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proposed the goal of ensuring to build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by 2020. Winning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is a major task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Solving the problem of poverty is not only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entire society, but also requires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of all social forces, especially the participa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ublic welfare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 launched by Vipshop in Z County, Bijie City, Guizhou Province starts from a private enterprise, establishe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overty allevi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for poor households and a collaborative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builds a characteristic poverty alleviation town, forms diversified and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versified poverty alleviation governance system of "government-enterprise-society". On the basis of tapping market demand, link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of the company, and adher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corporate advantages, strategies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attributes, the company promot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Z County's economy and achieves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common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ct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service mechanisms,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and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of the company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weak endogenous motiv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target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multi-subject coordina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attern by concentra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forces, strengthen the introduction and return of talents, strengthen the governance abilit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further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the targets, strengthen the dominant position and awareness of overcoming poverty and achieving prosperity,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poverty reduction,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a's comprehensiv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2020.

Keywords: Private Enterprises;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Education Suppor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ublic Welfare

猜你喜欢

扶贫攻坚扶智扶贫
扶贫·扶志·扶智
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扶贫攻坚视域下发展广西乡村旅游的新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浅淡如何发挥交通基础作用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证监会“扶贫”
管仲“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