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决定理论视域下高校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主动性探究

2019-12-17金冬梅张富芹曹梦瑛温志毅

决策与信息 2019年12期
关键词:归属感主动性创新创业教育

金冬梅 张富芹 曹梦瑛 温志毅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当中,高校成为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重要阵地。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被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当中,但由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直是以政府主导、高校施教的形式存在,导致大学生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接受教育的位置,这造成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在需要不足。根据自我决定理论,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坚持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指导学生将创新创业学习与其内在需求联系起来,通过设置难度适宜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采用先分解再综合的教育训练方法,以及在校内创设倡导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通过认同创新创业来满足其对同伴或所在群体的归属需求,进而促使他们产生更多创新创业学习的内在动机,以增强其对创新创业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 自我决定理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主动性;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12-0089-07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当中,高校作为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重要阵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推动国家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政府、高校和社会重点关注的话题。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被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当中,它以高校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以未来能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进行创新,为他人和社会带来新的机遇为教育目标[1]。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操层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一直是政府主导、高校施教、大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形式,极易造成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的主动性的忽视,由此带来创新创业教育成效降低的后果。重视和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的主动性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自我决定理论是1985年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提出的学习动机理论。该理论解释了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内在动机和学习主动性之间的关系。笔者试图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探讨我国高校如何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主动性的问题。

一、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概述

(一)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概况

1919年,美国青年商业社孕育了创业教育。1947年,哈佛大学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标志着创业教育的正式形成,随后世界各发达国家高校相继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相较于创业教育的实施,创业教育的概念界定则相对较晚。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创业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广义层面上,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个体的教育活动。狭义层面上,创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内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教育活动[2]。

一直以来,欧美高校创业教育侧重培养大学生创办创新型和机会型企业的能力,如Brown(2000)、Rideout(2013)总结高校创业教育是在大学背景下教授创业管理、战略、创新和机会开发的大学课程和额外的课程实践[3][4]。同时,Hejazinia(2015)指出欧美高校创业教育也兼顾培养所有学生的开创品质、态度和技能[5]。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概况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浪潮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迈入政府引导下的探索阶段。2010年,进入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进阶段。2015年,正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当中。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广泛实施和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年的深化改革,2017年政府提出要建立健全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回顾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具有鲜明的政府主导特征,即由政府推动高校进行创业教育。同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自主创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变的过程。自主创业教育着重教导学生如何自主创办企业。而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所有大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开创精神和开创能力。创新创业并不仅限于创办企业[6],只要突破了以往的工作、开辟了新的领域都属于创新创业,比如开拓新事业,形成新产业,开发新项目、新产品,开辟新市场,构思新设想、新方案等[7]。

二、忽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的主动性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潜在问题

(一)大學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被动地位易使其学习主动性不强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国家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贯彻与执行,是自上而下的。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处于引领、创设、组织和管理的地位,而大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如果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学习中一直充当被教育的、被管理的角色,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最后学习效果不容乐观[8]。

(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动机不足导致其学习主动性不足

高校目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增强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期望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不断创新、有所突破和超越。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初始愿望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具有强烈的就业意愿,愿意通过努力达到现实工作所需的素质要求,但是有一部分大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并没有开拓和创新意识,这部分学生是缺乏创新创业学习的内在动机的,这必然会影响他们在创新创业学习上的积极主动性,最终影响到创新创业学习的效果。

三、高校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主动性的措施探究

自我决定理论将自我决定定义为个体在充分认识自身需求与所处环境的基础上对行为做出的自由选择,并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动机缺失[9]。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状态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基本心理需求——自主需求、能力需求和归属需求的满足状况[10]。当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其内在动机会被激发,外在动机也会被内化。当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内在动机时,其学习行为便是自我决定的,是积极主动的。

自我决定理论给予的启示是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想将大学生培养成积极主动的创新创业学习者,需要尽量为大学生创设能满足他们的基本心理需求——自主需求、能力需求与归属需求的教育与学习环境,促使他们产生更多内在的学习动机或将更多的外在动机内化。具体措施如下:

(一)自主需求方面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学生具有体验自己的行为是基于自我选择的而不是来自外部压力的需求。只有当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才会积极主动。自主需求的实现是自我决定的必要前提。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增进大学生自主需求的满足,进而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1. 坚持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模式。高校是国家“双创”战略的落实者,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者,在担负责任与使命之下,有采用灌输等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倾向。大学生正处于自主需求非常旺盛的时期,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由于没有满足大学生的自主需求,教学效果堪忧。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重视大学生自主需求的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会随之增强,外在动机会更多地内化,进而增加学习投入,带来学习效果的提升。

2. 指导学生将创新创业学习与其内在需求联系起来。首先,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自主需求,他们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如果大学生不清楚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其学习与生活的意义,将其视为负担,那么在其创新创业学习过程中外在动机和动机缺失就会占上风,导致其精力和热情投入不足,学习效果不理想。

其次,大学生面临的现实压力是就业和升学,他们会认为创新创业学习对就业和升学的意义和价值不大。但实际上创新创业能力已日渐成为求职和升学中不可或缺的素质要求,也是决定其未来职业发展空间的核心要素。如果大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在自己学业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增强能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更多的决定权时,他们就会产生更多的创新创业学习的内在动机。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将大学生的自主需求与创新创业学习联系起来。例如,可以为他们分析未来职业对人们在创新创业能力上的要求越来越高。还可以通过各种事例向他们说明创新创业能力的增强更有利于人们自主需求的满足。例举的人物应更多的是普通人,而非社会知名人士,这样大学生才会将事例中的人物与自己联系起来,并视为自己效仿的榜样。

另外,很多学生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未来有创办企业愿望的学生的,因而在创新创业学习中因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愿望而显得很被动。面对这种情况,高校要向大学生耐心地解释目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的,教育的目标并不局限在未来能创办企业,而是让所有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具有创新创业意识。通过细致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拓展和提升,是让大学生在对专业胜任的基础上获得开创精神和能力,使大学生在未来所从事的事业中更有成就。

(二)能力需求方面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学生具有相信自己具备挑战更高、更难的学习目标的能力需求。能力需求的满足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复杂、艰巨的学习任务的前提,这一需求的满足能让学生体验到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实现感。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满足学生的能力需求以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1. 设置难度适宜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只有相信自己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能力需求得到满足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任务。创新创业学习事实上对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大学生需要在创新创业学习中提升机会发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等能力[11],并将这些能力综合起来加以应用。由于创新创业学习难度较大,大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困难、怀疑自己的能力、能力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退缩、放弃等情绪。鉴于此,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要重视大学生能力需求的满足,在制定教育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确定适宜的难度。

2. 对创新创业能力采用先分解再综合的训练方法。对于创新创业这种综合能力的训练,为降低难度,可采用先分解、再综合的训练方式,也就是先分别针对机会发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战略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以及挫折承受能力等基础能力进行专项训练,然后再综合起来加以训练。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课内学习,很多偏重社会和实践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如很多学生在组织管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发展不够充分,这势必影响到创新创业学习的效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对于基础能力薄弱的大学生,要针对薄弱项进行专项训练,以使学生树立可以提升的信心,并切实取得提升的效果,避免在进行创新创业综合能力训练时,因基础能力薄弱产生无助感、能力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放弃学习。

3. 多采用大学生参与和卷入的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在设计创新创业教学方法时,应多采用大学生参与和卷入较多的方法。由于创新创业能力是高级能力,这种能力往往极具个性特色。比如创新创业能力同样强的两个学生,一个以机会发掘能力见长,另一个以挫折承受能力见长,他们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肯定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要尽量给予学生参与和卷入的机会,让学生有发挥自己能力长项的空间,对自己的能力持有足够的信心。能力需求得以滿足,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创业学习的内在动机,从而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4. 給予及时准确的创新创业学习结果的反馈。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准确地给予大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让他们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对学习有控制感。在学生取得一些进步时,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以满足学生的能力需求,尽力地保护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三)归属需求方面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学生具有希望得到同伴或团队的理解和认同的需求。大学生普遍渴望来自同伴或所在群体的接纳和认可,具有强烈的归属需求。如果同伴或所在群体对创新创业学习非常重视、投入很多,大学生为了获得归属感,也会对创新创业学习抱持积极的态度。归属需求的满足是学生投入学习的重要原因。如果同伴或所在群体对创新创业学习的态度消极,原本对创新创业学习有热情的学生也会因为需要同伴或所在群体的认可和接纳而减褪热情,或者最初对创新创业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因为有同伴和所在群体的支持,而从消极转变为积极。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倡导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促使大学生通过认同创新创业来满足其对同伴或所在群体的归属需求。例如,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受所在班级和宿舍的影响较大,高校可以在班风建设和宿舍文化建设中注入创新创业元素,让创新创业学习表现突出的学生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可以让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完成创新创业的一些作业或任务。另外,高校还可以鼓励大学生创办和参加创新创业社团,并给予经费和师资方面的支持。大学生通过组织和参加创新创业社团活动,可以与其他大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彼此相互影响、促进。学校还可以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团队,公开招募和选拔团队成员,去参加国家、地区等举办的各种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对招募、选拔团队成员过程以及对参赛情况的报道和宣传,增强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的校园影响力,使他们成为大学生效仿的榜样。还可以邀请已经步入职场,并且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校友回到母校,与在校大学生分享学习和工作的经历,让学生感受创新创业学习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健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8,(21).

[2]孔凡柱,赵莉.失败恐惧、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与行为的调节效应研究[J].软科学,2017,(11).

[3]Galloway L, Brown W.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 university: a driver in the creation of high growth firms?[J].Education + Training,2002,(44).

[4]Rideout E C, Gray D O.Doe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ally Work? A Review and Methodolog-ical Critique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the Effects of University‐Base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3,(3).

[5]Hejazinia R.The Impact of IT-base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J].Accounting & Economics,2015,(3).

[6]丁伟.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7]谢秀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审视——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19,(5).

[8]何海宴.创业型经济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基于江苏省苏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9]Deci E L,Ryan R M.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New York, Springer US,1985.

[10]罗小娟.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卓越教师投入性学习能力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7,(24).

[11]杨道建,赵喜仓,陈文娟,朱永跃.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0).

[责任编辑:汪智力]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is in a situation of slowing economic growth and increasing pressure on social employment, and colleges have become important positions in implementing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t present,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s colleges has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plan; however, sinc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s colleges has always been l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implemented by colleges,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a relatively passive position to receive education. As a result,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insufficient inherent needs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elf-determination, colleges should adhere to the learning-centered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model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uide students to conne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earning with their inherent needs, set the teaching goal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 appropriate difficulty, adop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ethods of decomposing first and then integrating, and create a campus culture that advocat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o that college students can meet the needs to belong to their peers or their groups by identify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hich promotes them to have more intrinsic motivation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earning, and enhances their initiative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earning.

Keywords: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and En-

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itiative; Sense of Belonging

猜你喜欢

归属感主动性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