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伏尔加船夫曲》的对称美与均衡演唱

2019-12-17邹松志

艺术评鉴 2019年21期

邹松志

摘要:本文对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进行音乐分析,发现这首作品具有对称美,并且在演唱这首作品的时候需要注意均衡演唱,从而为这首作品的演唱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伏尔加船夫曲》   对称美   均衡演唱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054-02

“哎!哟!嗬!哎!哟!嗬!齐心合力把纤拉!哎!哟!嗬!哎!哟!嗬!拉完一把又一把……”[1]《伏尔加船夫曲》本来是俄罗斯伏尔加河畔流传数百年的纤夫劳动号子,表现了沙皇统治时期俄罗斯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19世纪末俄罗斯著名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将这首劳动号子记录下来并由歌唱家夏里亚宾演唱。歌曲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其蕴含的斗争精神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

在研究和演唱《伏尔加船夫曲》的过程中发现这首作品具有比较典型的对称美,在演唱时也需注重各方面的均衡性才能够更好的表现其艺术魅力。

一、《伏尔加船夫曲》的对称美

(一)曲式结构的对称美

这首俄罗斯民歌主体结构是典型的三段体。歌曲由对称性再现单三部曲式构成,全曲是降低第二级音的俄罗斯民族自然小调调式。两小节简短的前奏之后,从人声进入开始算第1小节,1-20小节为第一段,21-52小节为第二段,53-64小节为第三段,结尾还有两小节伴奏的补充。

从这三段整体上来说,大体上是一个对称结构,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在结尾处为了避免音乐冗长拖沓而有所减缩。同时全曲的情感高潮是第33-34小节的乐句,正好在全曲差不多正中间的位置,无论在结构上还是情感变化上都起到了对称轴的作用。

歌曲第一乐段1、2小节具有完全的重复性的对称结构。1-4小节构成的第一乐句,跟4-8小节构成的第二乐句又具有完全的重复性的对称结构(见谱例1)。9-10小节构成的第三乐句,跟11-12小节构成的第四乐句也具有完全的重复性的对称结构。

歌曲第二乐段25-26小节构成的第二乐句,跟27-28小节构成的第三乐句具有完全的重复性的对称结构(见谱例2)。从第二乐段整体来看,以33-34情感高潮乐句为对称轴,整个21-32小节构成的前半部分,跟37-48小节构成的后半部分也具有完全的重复性的对称结构。

可以说,全曲既有以小节为单位的对称结构,也有以一个乐句或多个乐句为单位的对称结构,处处皆有对称美。

(二)旋律的对称美

图像的对称性在情感上带给人的对称感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稳定感。尽管这首作品旋律变化比较丰富,从谱面上看不出来太多明显的对称结构。然而从音乐情绪色彩方面来说,每一个乐句都以调式主音作为结束音(见谱例1、2),旋律发展从各种音程的紧张性的情绪色彩回到最稳定的主音色彩,带给人的感觉是类比于对称感的稳定感和均衡感。此外部分乐句以主音下方三度的低音区六级音-主音上方三度的三级音-主音来结尾,是一种直观的对称性旋律(见谱例2)。

(三)节奏的对称美

这首作品在节奏方面的对称,并不以简单的节奏重复这种单调的方式来呈现,而是大致以整拍节奏为对称轴,在其前后以紧凑节拍对称舒缓节拍,在情绪上产生一种对称和中和。比如第一段第1小节,以第1拍整拍为对称轴,第1拍为2个八分音符紧凑节奏型,第3-4拍就用二分音符舒缓节奏型与第1拍来进行对称和中和,让整个小节的情绪表达更为均衡。又比如第二乐段的第2乐句,第1-2拍为大附点加八分音符的紧張性节奏型,结尾7-8拍同样用二分音符舒缓节奏型与开头来进行对称和中和,让整个乐句的情绪表达更加从容。

(四)歌词与衬词

以中文翻译版歌词为例,歌词韵脚方面以开口韵a(拉、洒……)和半开口韵e(嗬、河、歌)为主,韵脚体现出大气磅礴的歌词气势。衬词是这首歌曲的一大特色,因其原本就来自于纤夫劳动号子,衬词起到统一劳动节奏的作用。大体上每一句歌词前面都采用衬词来进行烘托情感、加强语气、渲染气氛、强化风格、深化感情的作用。整首歌曲的衬词大约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可以说是在衬词的基础上加上情节性歌词。从情感表现的角度来说,歌词与衬词所体现出来的稳定感也类似于对称性给人的稳定感。

(五)伴奏织体

伴奏织体方面,无论是钢琴版本还是乐队版本,都采用一种互补型对称手法进行伴奏。比如演唱者节奏紧凑的部分,伴奏就采用舒缓节奏甚至空拍;而演唱者节奏舒缓的乐句结尾,伴奏则用紧凑型节奏进行补充,加强整体音响的均衡感。

二、《伏尔加船夫曲》的均衡演唱

(一)演唱气息要均衡放松

因为《伏尔加船夫曲》取材自伏尔加纤夫劳动号子,很多人演唱这首作品时认为气息一定要特别夸张,要近乎声嘶力竭。实际上,纤夫劳动号子跟歌曲演唱是有区别的。劳动号子以协调劳动节奏为主要功能,可以有嘶吼的成分。而歌曲演唱以表现艺术美为主要目的,因此演唱时气息一定要均衡且放松。要控制好腰腹部的气息的力度,有力的同时也要有弹性,跟声带力度配合好。尤其要注意气息力度不能超过声带力度,否则就容易声音嘶哑或者破音。

演唱吸气量应该与乐句的长度相适应,既要避免吸气过多造成憋气现象,也要避免气息不够造成结束音不稳定的现象。例如第一句衬词的长度只有一个小节,音量ppp,此时吸气量应该少一些,气息力度弱一些。而到“齐心合力把纤拉”这一句时,长度达到两个小节,吸气量就应该加倍。又比如第一段结尾第15-20小节“穿过茂密的白桦林”这一句因为最后一个字“林”延长了两个小节,使得整个乐句达到四个小节。因此必须在“林”之前给气口,换一口气来唱。并且在“穿”字之前的气口也应该稍微多一点吸气量,为后面的长音做准备。实际上“林”前面的气口主要是补一点气息。由此可见,演唱这首歌曲,气息要在均衡放松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和把握以跟乐句结构相适应。

(二)音量均衡问题

《伏尔加船夫曲》经过作曲家和歌唱家的二度创作,音量是有艺术处理的,不能够像通常劳动号子那样从头到尾大声吼叫,而是要根据歌谱的标记来均衡的演唱。流传下来各种版本的歌谱上面都有音量标记,一般都是开始为ppp,然后慢慢渐强;第二乐段音量从f开始,越来越强,直到第33-34小节高潮乐句fff;再往后第三乐段又慢慢减弱,从p越来越弱直到ppp长音结束。这种音量上的强弱变化让观众感觉到似乎是伏尔加船夫们拉着纤绳从远处慢慢走来,然后又慢慢走远,从而使得音乐的画面更有立体感。

(三)音色均衡问题

虽然《伏尔加船夫曲》取材自伏尔加纤夫劳动号子,但演唱这首作品时音色绝不能够嘶哑、吼叫。演唱的音色需要均衡一些,以表现声音美感为主要目的。作为男低音歌曲,音色要集中而有厚度,避免低音区音色发散发白的现象。

(四)咬字的均衡问题

咬字的均衡问题,主要在于不能因为歌曲取材自纤夫劳动号子,就在咬字时用力过猛而影响发声的稳定。声乐艺术十分讲究咬字的圆润,不同发音、不同音高、不同咬字归韵要整体均衡而协调。例如第一句衬词“哎!呦!嗬!”,在演唱时不能像吆喝劳动号子那么用力,而需要均衡力度——“哟”的发音“yo”是半声母加半开口嘬口韵母的上行四度跳进,咬字用力过猛容易破音和影响音准。又比如第一乐段结尾第15-20小节“穿过茂密的白桦林”这一句最后一个字“林”的发音“lin”是闭口音前鼻韵的上行五度大跳到全曲最高音,不能将闭口音咬字过硬,而要适当的均衡圆润一点,韵尾要打开一点口腔让声音“立”起來以避免闭口音高音容易出现的憋和挤的感觉。此外第二乐段的“齐心合力把纤拉”中的“齐心”是上行六度大跳,跟第一、三乐段的上行四度跳进的“齐心”相比更高,更要注意咬字的均衡感。

三、结语

音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现情感。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在伏尔加纤夫原生态的劳动号子的基础上,由作曲家进行了深度加工,使得音乐更有对称美。在此基础上,歌唱家用均衡性的演唱来使得整首歌曲的音色更有厚度,情绪表达更有立体感,从而使得观众在听觉及心灵上的产生强烈共鸣[2],使作品更加充分的发挥了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留生.一个经典“文本”的确立——中文译配《伏尔加船夫曲》的定型及其译者考[J].人民音乐,2016,(10):64-67.

[2]龚易男.《红高粱》电影与同名电视剧主题音乐之比较[J].音乐时空,2015,(06):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