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学视域下的湘西、黔东土家族民间音乐文化

2019-12-17曹鹏

艺术评鉴 2019年21期
关键词:民间音乐土家族湘西

曹鹏

摘要:在湘黔两省交界的湘西和黔东地区,分别聚居着人口较多的土家民族,他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现经考察发现,他们虽同属土家族,但在民族形态,特别是民族文化形态特征方面却存在着异同,行文拟用民族学的视域论证两地民间音乐文化同源性。

关键词:湘西   黔东   土家族   民间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023-02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叱咤风云的少数民族,迄今有五十五个已得到确认。其中有这样一个民族:它深居祖国腹地,它的人民为了保护祖国海疆曾甘做殊死之战。

这个民族今称土家,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民俗风情独特的大族,多年来吸引了众多学术界人士探究其族源问题,但直至今天仍众说纷纭。笔者通过一系列历史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及民俗学、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的研究,较为支持著名学者潘光旦先生提出来的“巴人后裔说”。即古代的巴人是今土家族的主要来源,或者说巴人国是土家族族群的母体,但他们自称华兹卡。

所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其语支未定。无民族文字,本民族在明清以前,“言语饮食迥异华风”,改土归流后,汉族大量迁入,由于民族杂居,经济文化交流。土家族的旧俗渐异,很多土家集聚地与汉族大体相同。虽史书对此民族有依稀的记载,但目前亦未发现民族历史方面的专著。其现有文献史料可证实该民族音乐文化上自伏羲,下及近世。

土家族人民安居乐业、勤劳勇敢,自古以来生活地域就比较广阔,少迁徙。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观其地理特征,重岩叠嶂,溪流纵横,尤其以酉水、沉水、清江、澄水及乌江流域为主而形成了不同的土家族分布区。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各地土家族分布区在保存本体特征的前提下也产生了各自的一些特点和情况。以下是从原生性、标志性歌舞范畴的巫傩祭祀歌曲方面比较。

一、湘西土家族“梯玛神歌”

土家族也同其它古老民族一样历经了重大变革,流传了许多传说故事和民族风俗及宗教祭祀歌,其中当属梯玛神歌为最完整的载体。梯玛即为土语中表示“敬神的人们”。为了在祭祀中与神直接对话的需要,一个具有绝对威望,又能组织、裁决、协调整个活动的总首领就会出现,这个人就是“掌堂师”也就是“梯玛”。“梯玛神歌”是在祭祀的过程中,由梯玛亲自演唱表演的敬神歌。

二、黔东土家族的傩仪音乐

虽然黔东土家族和湘西土家族在历史上为同一土著,但是在迁徙的过程中人们似乎已经遗失了“梯玛神歌”,在文献资料里没有黔东土家族梯玛仪式的记载。但是黔东土家人民在社会生活中残存着许多原始宗教观念:人们遇到疾病、瘟疫、死亡以及一切不幸均认为是冒犯神灵或鬼怪缠身的结果。因而普遍信奉傩坛。在他们心目中,傩坛土老司能“上通天曹、下入地府”。故凡有灾祸都要许以傩愿, 求傩坛法师予以解救。土老司无论在驱鬼、治病、祝寿、还愿等过程中, 都要举行安师请圣仪式, 而且边唱边跳。

这与湘西的梯玛仪式音乐在内容形式上有着许多共性的东西,由此笔者认为“梯玛神歌”跟黔东土家的傩仪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会不会是同一种民间音乐文化衍生出的不同的文字称呼。有这样的思考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法器的使用相似

梯玛在祭奠活動中通常会用一些法器来为梯玛歌伴奏。这些“法器”通常被叫做“神歌”。法器主要包括八宝铜铃和司刀及牛角。其中,八宝铜铃是通过人为振铃而发出声音的,和普通鹅蛋大小差不多,呈圆球状,约6.5cm,里面包含一个小金属球;司刀呈圆环状,直径大约是介于20cm-30cm之间。相对于普通的道具而言,司刀的独特性在于,它是用铜和铁打造的。司刀的圆环上嵌套了13枚、24枚或者9枚小铁圈。环的双面篆刻了北斗七星和南斗七星。八宝铜铃和司刀共同演奏时发出的声音交相呼应,发出一种沙沙作响的美妙节奏。

土家族语言通常称牛角为“傲克”或者“物克”。牛角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吹奏型的乐器,它用水牛角制作而成的,形状和半个月牙很相像,也和远古时期土家族前辈对于男根生殖向往对象很相似。牛角乐器发出的声音嘹亮、激昂,可以在整个山谷不断地回荡。这种乐器的声音可以营造一种古老、威严、庄重的祭奠气氛。牛角在梯玛跳神这种场合中,常常被用于“发兵”“解邪”“起堂”“赏病”等祭奠活动。

以上所说的梯玛神歌主要使用的八宝铜铃和司刀及牛角同傩仪音乐中使用的法器别无二致。傩坛巫师从来相信牛角、司刀、锣鼓等打击乐器都是能通达神的灵物。只要神器响起,玉皇便会派遣各方神将到傩坛前护佑。

(二)音乐功能相似

黔东傩仪音乐具有十分明确的音乐功能:一是娱神,二是娱人。这两点也正是湘西梯玛神歌的主要音乐功能。所谓娱神就是用音乐来取悦神明,并以音乐为媒介和神灵沟通交流,用音乐作为通达神灵的手段。

在娱人方面,傩乐与梯玛神歌也大致相似,它们的表演对象都是世间凡人,其接受对象都是以信仰巫术的群众为主。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通过生动的表演去吸引信徒,既让他们从音乐中受到愉悦,又借以解除劳作之疲劳,并从中唤起人们的宗教审美体验,达到争取更多观众和发展、壮大组织的目的。娱人功能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土家族生活在边远山寨,由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文化生活十分枯燥,不管是梯玛还是傩仪表演成了乡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只要傩坛锣鼓声响,人们便会欣喜若狂地前往观看。作为傩仪的表演者,他们都是普通农民群众,不仅对广大观众的审美情趣、艺术爱好十分了解,而且对农村文化也甚为熟悉。民歌中最受欢迎的东西,诸如盘根歌、猜谜歌、诙谐歌、打闹歌等,无不被搬进傩坛。因此,听众十分熟悉,感情容易沟通,常常出现台上唱、台下和的热烈场面,傩仪音乐的娱人功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表现。

(三)音乐形态相似

sol、la、do、re四音列构成了梯玛歌的音列的主要部分;其节拍主要包括散拍子、四三拍、四二拍;五声性在音调中展现得十分明显;梯玛歌调式的主要部分通常为羽调式。本嗓演唱是梯玛歌的主要唱腔特点,其主要由晃音、冲音或摇音组成。由于梯玛调唱腔的韵味很难在其记谱中被准确的记录下来,这就需要梯玛根据祭奠活动的内容和自己内心的情感体会来演唱。又因土家语和西南官话的音调完全相同,且二者的调值相似,所以必须采用西南官话的声调和韵味来朗读“梯玛歌”中把土家语言翻译成汉字的歌词部分。梯玛演唱形式主要包括独唱和对唱两部分。在做梯玛祭奠活动的时候,梯玛通常和香信、陪神对唱,这样有助于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神歌的旋律灵活自由,其曲调经常反复;其结构多数表现为单一部的曲体结构,偶尔也会出现二声部的结构形式;其音乐风格特征通常以朗诵的形式表现出来。

梯玛神歌大多数是通过家族前辈的传授而代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其唱词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动。正是由于其歌词的不变性,这种音调结构才得以形成。梯玛不仅采用念唱的方式进行演唱,而且在临时演唱的时候可以将“梯玛歌”的音调和土家语言的语音有效地融合起来,因而在演唱时不会机械地讲究音高。由于梯玛演唱时产生的同度重复音的摇音、晃音,会导致梯玛歌具备奥秘、威严的原始宗教的经典特征。所以,梯玛歌很难受到外界文化的熏陶,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些音乐形态跟黔东的傩仪音乐也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

黔东土家族傩仪音乐由傩仪巫歌、傩戏唱腔与傩仪器乐三方面组成。以傩戏为载体,以傩坛为媒介,沿着严格的师承渠道代代相传至今。音阶调式跟湘西梯玛神歌相类似大多为不完整的三音列、四音列音调。因为缺少调式中的大三度结构彰显游移的调性,调式形态不太明确。傩仪歌曲的旋律运动大多呈比较典型下行趋势,这与土家民族语言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也是由于巫师跳神决定的,常以二度和三度以上曲折级进为主,少有远跳因而与本民族音调比较贴近,故朗诵性音调特征较为明显。

通过以上两地的祭祀歌曲的综合对比分析,笔者认为湘西梯玛神歌和黔东傩仪音乐在法器的使用、音乐功能和音乐形态方面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都是土家人在长期的祭祀中衍生出的音乐。正如杜亚雄先生所说“共同因素是同源的标志”。两地祭祀歌舞相似程度非常高,这些相似之处并不是巧合,而是古老的土家族民族智慧的遗传。

参考文献:

[1]苗晶.民歌比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地属、族属与风格差异[J].中国音乐学,1995,(04).

[2]沈洽.论“双视角”研究法及其在民族音樂学中的实践和意义[J].中国音乐学,1998,(02).

猜你喜欢

民间音乐土家族湘西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Dancing for theDead
一桥飞架
土家族情歌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土家风情惹人醉
小天使研学旅行之湘西助学夏令营(下)
当代土耳其民间音乐实践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衡水地区民间音乐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开发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