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提高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欣赏与感受能力
2019-12-17石媛芳
摘 要:小学生的音乐欣赏与感受能力一直是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重点,旨在帮助小学生塑造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审美情趣。将音乐作为情感传递的载体,通过鉴赏音乐曲目,感受音乐的魅力,以达到与创作者情感方面的共鸣。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欣赏以及感受能力,教师教学期间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鉴赏习惯,拓展音乐知识教学范围,以音乐的节奏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与感受能力,使得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课堂;欣赏能力;感受能力
广义上的“音乐教育”,是指运用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实现以人为对象的音乐艺术情操培养。《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感受与鉴赏”是音樂课程教学要点。借助于音乐欣赏以及感受能力培养,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教育实施平台,帮助小学生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对于执行素质教育工作具有突出贡献。因此,高效化开展小学生音乐感受以及欣赏能力的培养,对于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鉴赏习惯
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比较,人们接受音乐主要依赖于听觉感官,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阶段,应当着重对小学生的倾听习惯培养。通常情况下,教师为保障音乐教学效果,需要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为提高课堂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音乐,向学生们提出相应的问题。利用此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主动思考,让学生倾听音乐的同时展开联想与想象,帮助学生对音乐曲目实现深层次的鉴赏以及感受。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的《大海啊,故乡》歌曲的时候,为了促使学生养成对音乐曲目鉴赏的习惯,教师可以预先向学生提出些许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欣赏歌曲。如“通过欣赏歌曲,你们知道歌曲讲了什么吗?”或者“这首歌曲向我们传递出了怎样的情感?是高兴还是哀愁?”或者“歌曲中所描述的大海的故乡与我们的故乡之间有着怎样的区别?”等等。通过此种欣赏学习模式,有效避免了学生长期被动的音乐鉴赏状态,能够让学生以主观意识出发,真正深入《大海啊,故乡》歌曲的鉴赏以及感受之中,并在其中逐渐发现歌曲美的元素。事实上,学生养成对音乐歌曲欣赏的习惯之后,对每一次的音乐倾听有着十足的耐心,并不会对长期、重复播放同一首曲子而感到厌烦。当学生完整的欣赏完《大海啊,故乡》之后,班级中的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上述问题的思考以及回答,进而培养了学生对于歌曲音乐元素的敏感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大海啊,故乡》所传递出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学生对更多的音乐鉴赏学习产生兴趣。
二、 扩展学生音乐课堂所学知识的范围内容
事实上,小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年龄较低,掌握知识内容有限的影响,个体的思维模式仍然过于片面化,无法实现系统性、全面性的展开,对于一项事物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因此,针对于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为了帮助小学生对音乐歌曲更加容易的理解,教师应当对歌曲曲目进行适当的讲解。当然,教师也要注意讲解的形式以及内容,不能沿用传统灌输式的方式,而是要结合班级教学的实际情况,认真思考,最终制定合理化的讲解模式以及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障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解的内容不宜过多,并且要以精华为主。教师对于音乐曲目的讲解,既可以设置在欣赏曲目之前,也可以放置在欣赏之后。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提示或者引导,让学生就自身鉴赏的音乐曲目进行思考,并与同学之间展开讨论,让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借鉴、欣赏方法,共同分享音乐感受。
例如,教师教授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保卫黄河》时,为了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对歌曲欣赏以及感受,教师可以预先对《保卫黄河》的相关创作资料准备。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保卫黄河》的创作背景:冼星海在回到国内之后,对于中华民族的危亡深感迫切,通过谱写歌曲以表达他为民族解放发声。1939年,冼星海探望青年诗人光未然,光未然在身体健康状况不良的情况下,为其朗诵了一首《黄河吟》,为冼星海创作歌曲提供了灵感,达到了情感的共鸣。最后谱写了振奋人心的《黄河大合唱》,而《保卫黄河》便是其中第七乐章。教师以历史为基点,引导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同时,感受到《保卫黄河》传递的民族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对《保卫黄河》系统性的欣赏,增加学生对歌曲的感受程度。
三、 基于音乐的节奏感提升鉴赏能力
由于小学生对于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小学生无法在课堂中对音乐曲目时刻保持着注意力。对此,小学音乐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运用音乐曲目的节奏美感辅助教学,让学生加强对音乐的欣赏。单就对“美”而言,其存在形式是多样化的,教师要认真分析音乐课堂美的表现特点,帮助学生更全面的发现美、欣赏美、把握美。而让学生发展音乐的节奏美是比较简单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播放音乐曲目的同时,带领学生根据音乐的播放,拍拍手,跺跺脚,利用一些简易化的肢体动作,避免仅仅借助于听觉感官或者教师的讲述而出现教学过于单板的现象。教师开展节奏化的教学时,应时结合不同类型的音乐曲目,采取与之相对应的节奏教学,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节奏欣赏模式,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完成音乐歌曲的欣赏以及感受。
例如,教师教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民族的节日》单元时,教师为了改变过去呆板的教学形式,可以通过欣赏《快乐的泼水节》《塔吉克的节日》《火把节之夜》《那达慕之歌》等歌曲,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民族所喜爱的音乐节奏。或欢快,或轻松。随后教师则引导学生逐渐分析节奏的美感,有助于教师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欣赏以及感受,将音乐的节奏以肢体行为的方式表达出来。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几段节奏优美且具有特点的片段,让学生从中选择比较喜爱的音乐,并在音乐的伴奏下对运用肢体行为表现自身情感,有效避免因舞蹈形式单一而抑制学生创作情感的问题。学生通过感受音乐的节奏之美,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自身的音乐感受,使得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显著提升。
四、 以全方位不同样式鉴赏音乐美感
音乐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应确定每一节课堂的音乐主体。利用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播放音乐主体的形式,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跟随者教师的脚步,使得学生无形中对音乐欣赏、记忆。随后,教师则可鼓励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将自身对音乐的情绪感受展现出来。例如,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以舞蹈表演的形式向学生展现;或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想,运用文字表达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不能将学生表现形式固定化,应当对每一种形式都做出一定的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表达的信心,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欣赏以及感受能力,应当着重培养小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日常音乐鉴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同时,教师应积极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音乐、感受音乐,最终实现小学音乐课程的高质量教学。
参考文献:
[1]缪晓燕.民乐在幼儿音乐课堂的巧妙渗透[J].名师在线,2018(7):48-49.
[2]郭文龙.欣赏教学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北方音乐,2017,37(20):180.
[3]陈海滢,于晓晶.论音乐课堂中对话式教学的构建路径[J].戏剧之家,2017(4):200-201.
作者简介:
石媛芳,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