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从“经验”到“精准”的科学教学

2019-12-17彭海华

考试周刊 2019年88期
关键词:精准教学经验教学策略

摘 要:“精准教学”是基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主张,精准教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精准,精准的课堂教学是解决过重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条件。在教学实践中,以教学目标设定的精准、教学内容选择的精准、学情研判的精准、预设与生成处理的精准、学教方式选择的精准五个方面实践精准教学,探索初中科学从“经验”到“精准”的科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经验;精准教学;教学策略

教学中的“精准”指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学与认知规律,聚焦课堂教学价值,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内容,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三维”目标上得到发展,是预期目标和教学结果完美契合的过程。笔者多年的课堂觀察发现,造成课堂教学不精准的原因很多,需要从对应的角度去改变,要对教育对象精透研究,教学管理精细操作上去下功夫。在科学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策略探究科学课堂,实现“精准教学”。

策略一:在设计上,目标精准研制

例如:九年级上册《简单机械》第一课时是科学概念的建构学习。杠杆概念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力、功等物理学基本概念后,接触和学习的第一种简单机械。杠杆概念的建立需要对这些众多的具体实例进行抽象概括,特别是力臂在杠杆实物上并不能直接发现,这对学生的自主建构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笔者在内容上,将教学目标精准定位为以下几点。

1. 通过观察与实验,感知并寻找杠杆特征,完成由实物到模型的思维转变,提升建模能力。

2. 通过让杠杆动起来思想学会识别杠杆的支点,完成思维从静态到动态的升华。

3. 通过研究杠杆典型个例,学会区分动力与阻力,体会自然界的矛盾对立和谐。

4. 通过探究动力大小与作用的方向是否有关的实验,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分析思考,理解力臂存在的意义,逐步学会分析杠杆的五要素,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定位意图是:目标1在充分暴露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搭建脚手架为学生提供信息,让他在信息加工、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证据支持,驱动学生的归纳分析,自主建构杠杆概念。目标2、3在目标1的基础上,通过表征建模,科学方法应用(杠杆由静态到动态,完成思维从静态到动态的升华),对杠杆五要素进行典型个例分析,体会自然界的矛盾对立和谐。目标4建立在小学已经知道杠杆有动力点、阻力点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然后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思考,理解力臂存在的意义,学会分析杠杆的五要素,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策略二:在内容上,结构层次精准安排

在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学习时,其中一条教学目标设计成:通过研究黄豆和芝麻之间存在空隙的活动,应用类比的研究方法进行实验类比设计,并动手制订方案、进行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实验,能依据证据做出解释。目标制订后,笔者对教材的板块安排做了一些精准调整,在课堂结构上做了精巧的安排。设计了这样的学习路径来精准达成目标。

任务1:列举生活中的宏观物质有没有看起来紧挨在一起,其实他们之间是有空隙的事例,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任务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动手做黄豆芝麻混合实验,观察并收集证明物体间(颗粒间)存在空隙的宏观有效证据。

任务3:小组归纳研究的关键点,推荐一个同学汇报。

任务4:小组讨论,尝试设计分子间有空隙的实验,体会研究微观分子间有空隙可以类比宏观世界两种颗粒间有空隙的研究方法。

任务5:观察演示实验,找出混合后体积减小的宏观证据。再通过模型形成更直观的感受,尝试利用证据解释原因。

笔者认为:精准之一:遵循学生的认知线。要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建模的过程。我设计这些任务,意在要让学生带入已有的认识与观点,自己动手实验去验证与探究,通过类比的思想方法去迁移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证据,解释现象,自主发现与说明,实现对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的认识。精准之二:结构调整凸显方法线。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对看不见的微粒分子认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突破认识微观世界的方法,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我将黄豆与芝麻混合实验提前,学生能客观直接地找到颗粒间存在空隙的直观证据,通过类比迁移师生共同梳理出研究微粒间有空隙的方法。

策略三:在导学载体上,核心问题精准设计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精准的核心问题设计是实施精准教学的有效载体,一个具有统摄性的问题它能引领学习活动的走向,带领出往后其他学习问题。使整个学习活动都能围绕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而进行,从而为达成或拓展个性化的精准教学提供可能。

在执教浙教版八年级下册《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时,以“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的一个上位问题,研究时用“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作为引导,以“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方法来预见其原因,即“是否与材料有磁性有关”。这样,一个可操作的研究问题就确定了。然后在统摄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自然而然想到“磁铁到底有哪些特性”更具有实验操作下的问题。

笔者认为,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解决问题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产生新的疑问,暴露学生各种困难、障碍和矛盾。所以精准的核心问题设计是精准教学的前提,问题激发问题,问题助推师生互助,敏锐、精准的导学是关键。课堂是师生交往、合作、互动的情感场、智慧场、生命场。

策略四:在导学处理上,机会精准研判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起主导作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安全自由的师生、生生关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自主自发地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在感受上师生能配合对位精确也是精准教学的保障。

在执教《浮力》这一节时,笔者给出软木塞、铁块、铜块、橡皮泥等物体让学生判断他们的沉浮。

师:“下面哪些会浮在水面上,哪些会下沉?”

生:“木头上浮,铜、铁等金属和橡皮泥下沉。”

师:“为什么铜、铁和橡皮泥会下沉,而木头却是上浮的呢?”

生:“因为木头轻(质量小),铜、铁和橡皮泥重(质量大)。”

我没有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论,继而把橡皮泥捏成一团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了,而把橡皮泥做成碗状,再放在水面上,橡皮泥却能浮在水面上。

師:“同一块橡皮泥,没有改变它的质量,所受重力也相等,为什么捏成一团就下沉,做成碗状却上浮了呢?同样的,为什么铁块在水中下沉而用铁制造的,比这铁块质量大多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学生开始沉默,意识到仅凭质量的大小来判断物体的沉浮是不科学的。

这种现象与学生认为的铜、铁等金属要下沉的认识矛盾。于是,产生了问题情境,不是物体的质量大就一定会在水中下沉的。可见,要让学生认识问题,最好就是使学生在推理中发现矛盾,教师引导学生质疑。

精准教学的本质是因材施教,既要关注目标,又要精准到人,针对教育对象做出精准的研究,寻找更精准的教学方式。所以精准备课、精准教研、精准帮扶、精准评价是实现课堂精准教学的必备环节。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教学,并不断地研究,即,边教,边学,边研,唯有三者的高度结合,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成为技术,进而达到艺术的至高境界。

策略五:在学法选择上,方式精准恰当

学习支架俗称“搭脚手架”,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框架、线索、路径、信息和资源,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引去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支架的选择与设计上笔者认为要考虑两个方面:其一,支架选择:能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或设计学习环境、课程资源、学具教具、教育技术等,能否有效支持学生的学习?其二,支架设计:是否有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或学习任务的设计,问题或学习任务能否导引学习展开、深入思考?导学稿运用是否合理,能否有效支持学生的自学、合学、探学?

案例:在执教《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一课时,借助iPad技术支撑教学。分为三步:

1. 课前学生收集大量的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现象,很多同学拍摄视频,记录过程,进行分析比较归类。

2. 全班同学在拓展课上先展示交流,形成一个庞大学习资源。教师组织学生对组内、组间资源进行评价,对信息进行筛选,形成他们自己小组的观点。提交最好的典型的资料图片、文字介绍、观点阐述给教师。

3. 课中,教师利用技术,将各研究小组的信息整合,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方案。学生用电子板报、演示文稿、宣传海报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植物感应性与向性的理解与区分。

4. 课后,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观察各种植物的调节方式,还可以查询各种信息搜寻工具,在线资源、电子书籍、电子刊物、数据库。

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指导是分不开的。例如在小组交流学习的“多师模式”分组辅导后,对考试思路进行错误归因,对老师辅导进行小结板演。个性需求解决后,主讲老师再次利用大数据,聚焦全班的共性问题,集中火力解决全班错误率最高的题目和知识点。之后,学生利用个性化学习手册练习推题,助教小组长再次下组辅导答疑,并将各组情况向主讲老师进行汇总,师生共同讲解落实。

综上所述,精准是教学的精华与价值所在,是效率的表征,是教与学、知识与技能、思维与习惯、内容与形式、目标与结果的“合拍”“匹配”和“对位”。所以,将精准教学加入初中科学教育中势在必行,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让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自己的教学能够成为技术,并逐渐地精准教学,向“教学是一门艺术”的最高的境界出发。

参考文献:

[1]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盛群力.《操练技能、策略与过程:熟能生巧的方法》精准教学系列丛书[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

[3]盛群力.《加工新知:参与学习的方法》精准教学系列丛书[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彭海华,浙江省嘉兴市,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中学。

猜你喜欢

精准教学经验教学策略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以精准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敢问路在何方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精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