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络活血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2019-12-17刘文超
刘文超
[摘要] 目的 探讨和络活血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该院住院及门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0例。两组患者均在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及降糖、降压、降血脂等药物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和络活血方加减口服,对照组加用甲钴胺0.5 mg口服,3次/d,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和络活血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 和络活血;甲钴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10(b)-0176-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常见症状为肢体麻木、疼痛、灼热或其他异常感觉。DPN约占所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75%。目前病因不明,与多种因素相关。DPN在糖尿病中普遍存在,10%~15%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出现DPN,10年以上病程的可达50%,是糖尿病足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仍然缺乏有效治疗的药物来逆转已经发生的DPN[1]。
DPN属于祖国医学“麻木”“血痹”“痛证”“痿证”等范畴。病位主要在肢体络脉,治疗一般是在辨证施治前提下,配合化瘀通络之品。由于脉络郁滞贯穿于DPN始终,和络活血法对于DPN的治疗具有普遍意义。从治络入手应用和络活血方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住院及门诊患者8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两组年龄和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DPN的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消渴痹症诊断标准;③年龄30~70岁;④糖尿病病程5~15年。
1.3 排除标准
①伴有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损害;②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③发生外周动脉严重狭窄、闭塞,足部皮肤破溃;④血糖波动大,不能达到控制标准者。
1.4 诊断标准
1.4.1 西医诊断 参照2013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与治疗共识[2]。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或)电生理的证据。排除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原因。
1.4.2 中医诊断 参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3]。症状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给予降糖、降血压、降血脂等药物治疗,使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两组的疗程均为1个月。
1.5.1 治疗组 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以和络活血方辨证加减,和络活血方组成:桂枝10 g、白芍30 g、甘草10 g、当归15 g、桃仁15 g、鸡血藤30 g、姜黄12 g、元胡15g。气虚明显者加生黄芪30 g、太子参15 g;阴虚明显者加沙参15 g、麦冬15 g、石斛15 g、玉竹15 g;血虚明显者加熟地30 g、阿胶15 g;阳虚明显者加细辛3 g、干姜10 g、通草12 g、制附子8 g;痰浊明显者加茯苓20 g、姜半夏12 g、苍术12 g;肝肾亏虚者加龟板20 g、熟地20 g、怀牛膝15 g、菟丝子15 g、枸杞子15 g;湿热明显者加黄柏12 g、苍术12 g、薏苡仁30 g、怀牛膝15 g。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1剂/d。
1.5.2 对照组 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甲钴胺0.5 mg口服,3次/d。
1.6 观察指标
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的症状分级量化表,通过观察四肢疼痛、四肢发凉、肢软无力、感觉减退、肢体麻木等表现,按照症状的轻、中、重分别记分2分、4分、6分。
1.7 疗效判定
参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证候判定标准,临床痊愈:肢体麻、凉、痛、痿的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肢体麻、凉、痛、痿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肢體麻、凉、痛、痿的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肢体麻、凉、痛、痿的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计算公式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00%。
1.8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临床症状的比较
在治疗后治疗组在肢体疼痛、四肢发凉、手足麻木、感觉减弱、肢软无力等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由于糖尿病所致的神经病变,发病率高并且危害严重,病情进展可形成神经型或混合型糖尿病足,后者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西医治疗方法为积极控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保持血糖稳定,在此基础上应用抗氧化应激作用的α-硫辛酸,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改善微循环的前列腺素E2,神经营养修复药物甲钴胺、维生素B1等。其他对症治疗止痛药物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度洛西汀等。但经常效果并不理想。
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认为发病病位在脉络,内及肝脾肾等脏腑。疾病本质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逐渐发展至阴阳两虚,标实责之瘀血、痰浊等,总以络脉不通为主。针对络病的治疗,叶天士认为“络中气血,寒热虚实,稍有留邪,皆能至痛”[4]。提出“络以通为用”“络以辛为泄”的治疗原则。注重气机通达,升降转承,善用辛润、辛香通络等法。张景岳也指出“表里之气由络以通,故以通营卫”[5]。和络活血方以桂枝辛温走散、疏经活络,白芍滋阴理血,二者合用共达调和营卫的功效。甘草与白芍相伍,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止痛。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桃仁、姜黄活血祛瘀,元胡辛温理气活血止痛。全方合用辛润通络,调和营卫,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在此基础上,根据邪正形势加减用药,在症状改善方面收到明显疗效。
综上所述,以和络活血为主辨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于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而且药性平稳,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许樟荣.2017美国糖尿病学会有关《糖尿病神经病变立场声明》的解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7,9(3):206-208.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和治疗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11):787-789.
[3] 庞國明,闫镛,朱璞,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2):260-264.
[4]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 明·张介宾.类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
(收稿日期:2019-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