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能视角下对流浪乞讨者社会救助问题的探索
2019-12-17焦艳芳芦军霞於寿红周变梅
焦艳芳 芦军霞 於寿红 周变梅
摘 要:流浪乞讨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同时,流浪乞讨者随之成为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流浪乞讨者的社会救助问题也一直以来是社会和各级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的领域。从物质援助到关注流浪乞讨者精神和心理需求是近年来的一个新趋势,本文将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运用增能理论对本区流浪乞讨者的社会救助问题进行探索。
关键词:增能理论;流浪乞讨;社会救助
一、甘州区流浪乞讨者社会救助现状
第一,资金筹集渠道单一,目前张掖市甘州区流浪乞讨者社会救助所用资金基本全部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政府只支出,不收入,财政压力过大,因政府每年给救助管理站等救助机构的财政拨款也十分有限,加上基础设施不完善,甘州区的社会救助能力十分有限,无法为更多的流浪乞讨者提供更全面的救助服务。
第二,专业人才缺乏,救助项目单一。我国的社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西部落后地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基本都是半路出家。虽在甘州区救助站等机构设立了社工部,但由于缺乏具备专业素养的社会工作人才和相关具有指导性的理论,无法为流浪乞讨者提供心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救助项目只有传统的衣、食、住、行和偶尔的福利活动。
第三,自愿求助者少,救助范围小。《救助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都强调自愿救助及相关做法,但实际上自愿求助者甚少。数据显示,在甘州区有50.8%的民众知道救助站等救助机构,其中知识分子约占46.6%,而面临困境时愿意主动向救助站求救的不到20%。目前在救助站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者多为精神障碍患者,由于这类人意识和智力不健全,只能被公安机关、民众或救助站巡查人员送往救助机构进行寻亲等救助活动;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被救助者是通过缘格网、社区居委会以及好心民众打电话向救助站推荐,救助站了解情况后进行救助;而主动向救助站等机构寻求帮助的人不到5%。
第四,工作人员流动性强,救助效果不明显。因为在甘州区从事流浪乞讨者社会救助方面的多为非专业和非入编者,流动性比较强,造成同一批被救助者经手多人,很难取得被救助者心理上的信任,对被救助者的情况多半只是道听途说,无法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因此大多数管理人员对乞讨者只是进行管理和安排,被救助者在心理上得不到安慰,精神上得不到满足,行为上得不到矫正,由于被救助者的这些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流浪乞讨现象无法得到有效地缓解。
二、理论视角
增能的概念,首先是由巴巴拉在1976年出版的《黑人的增能:被压迫社区里的社会工作》里提出的,增能理论强调人的价值和能力,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认为个人会产生无力感是因为个体与环境的良好互动受到了阻碍,消除无力感就是要通过良好的互动,降低过去经历的负面评价、无效的行动经验对个体的影响,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潜能。增能视角下,社会工作进入流浪乞讨者社会救助,强调以优势视角看待救助对象,注重评估、挖掘、培育和激发救助对象的潜能,遵循个别化的价值理念,对流浪乞讨者进行心理辅导、行为矫治和精神慰藉,增强其自身能力和对生活的信心。
三、对甘州区流浪乞讨者社会救助的建议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可开放甘州区流浪乞讨者社会救助公众平台、举办大型宣传活动及讲座,进行流浪乞讨者社会救助政策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社会救助,并且加入到社会救助的行列中来,倡导慈善募捐活动,呼吁社会上广大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以及单位团体参与流浪乞讨者社会救助活动,并予以资金支持,聚集来自社會各界的财力和物力的支持;政府也可以将每年度的税收,尤其是个人所得税用于社会救助等活动,既能服众,又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还能推动社会救助的发展。
第二,救助站与当地高校建立联动、互惠关系。甘州区救助站等部门可与当地高校签订合约,建立长期联动和互惠的关系,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提供实习基地,同时,高校一般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庞大的人才队伍,救助站等部门可以引进专业的人才,在社会救助活动中注入专业的理论和技术。高校学生因此也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救助机制。增能理论强调对服务对象潜力的激发和与社会环境良好互动的能力。衣食住行是流浪乞讨者最迫切的需求,但面对社会生活的能力和信心才能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我们更要着眼于流浪乞讨者的长期需求。甘州区救助管理站应在适当的情况下对站内的救助人员开展小组和个案:在小组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其在培训中再社会化,培养其适当就业的能力,同时,在小组活动中工作人员要协助流浪乞讨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帮助他们获得自我认知、自我决策和自我行动的能力。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团结协作,可以锻炼其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流浪乞讨者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个案工作遵循个别化原则,关心每一个服务者的独特需求,首先要接纳每一个流浪乞讨者,为其进行心理辅导和精神慰藉,明确他们的潜在问题,然后帮助他们链接资源,切实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
第四,提高救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工作人员是在救助中与流浪乞讨者直接接触的人,因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救助效果的好坏。救助管理机构在招收工作人员时应该严格筛选,尽量招收专业对口、有耐心、有同情心和同理心、热爱社会救助事业的人,并严格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不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邀请学术权威进行讲座等,确保每个工作人员都掌握一定程度的理论知识,具有专业的技巧和手法,能够为每一个受助者提供一套合理的方案。
四、小结
流浪乞讨者是一个弱势的群体,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帮助,接纳他们,善待他们,是我们每一个社会人士的责任,协助他们恢复社会功能也是社会救助的最终目标,流浪乞讨者社会救助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整合各种社会力量与资源去帮助他们。助力缓解流浪乞讨现象,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参考文献]
[1] 黄春梅,卓亚.增能视角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社会工作介入探讨[D].改革与开放.南京出版社.2016年(09).
[2] 张文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困境与对策分析—以安阳市为例[A]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0).
[3] 彭超.对流浪乞讨人员的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04).
[4] 刘锦,王克胜.特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探求.2016(03).
基金项目:河西学院第九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编号:社科类206(科技立项编号)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法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