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埋线深度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疗效的关系

2019-12-17何贤国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根型中层深层

何贤国

(东台市人民医院,东台 224200)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神经、神经根或两者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神经学疾病[1-2]。神经根型颈椎病病是由椎间神经根受压或受到损伤引起,疼痛和症状可从颈部辐射到手臂、胸部、上背和/或肩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其中穴位刺激最为常用。既往研究[4]指出,穴位刺激持续时间较短,影响患者治疗疗效。可吸收穴位埋线疗法为近年来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一种疗法,其在患者穴位注射可吸收物质或肠线用于治疗。此前研究[5]指出,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关于埋线深度是否对治疗疗效存在影响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深度穴位埋线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疗效,拟为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东台市人民医院门诊收治的 15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假穴位埋线组(假埋线组,51例)、中层穴位埋线组(中层组,52例)和深层穴位埋线组(DMPE组,52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3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康复医学会颁布的《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年版)[6]中相关标准。

1.3 排除标准

①治疗前 1个月内经相关治疗者;②伴有恶性肿瘤、神经疾病、骨折、椎间盘突出症或系统性风湿病脊髓压迫或先前颈部创伤等;③孕期或哺乳期患者;④合并严重骨质疏松者。

2 治疗方法

取患侧C5、C6夹脊穴及大椎穴,另外根据疼痛区的经络辨证选取,包括外关、阳陵泉、昆仑、后溪、合谷、内庭、太冲和丘墟穴。深层组和中层组患者使用一次性不锈钢包埋针(直径0.03 cm)将PGLA缝合线(长度0.4 cm)注入穴位。

中层组在超声引导下,将PGLA植入头半棘肌层。

深层组在超声引导下,将PGLA植入多裂肌层。

假埋线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假埋植,除未注射PGLA外,针刺数目、治疗时间与中层组和深层组相同。

3组患者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评分。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颈部活动度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颈部活动度情况,包括颈椎伸展度、颈椎屈曲度、颈椎旋转度、颈椎侧屈度。

3.1.2 疼痛情况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周、5周疼痛情况,评分越高,患者疼痛感越强。

3.1.3 神经根型颈椎病 Yasuhisa Tanaka 20评分(YT-20)量表

采用YT-20量表[8],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并评价各组间的治疗效果,分数越高,临床症状改善越明显。

3.1.4 SF-36量表

使用SF-36量表[9]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物理组成总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PCS)包括健康、身体机能、物理机能、活力,及心理成分总分(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MCS)包括角色限制、心理健康、社会机能,每项评分值为0~100,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3.2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中相关标准。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

有效:症状体征有所减轻。

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NK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55,P<0.05)。深层组总有效率为94.2%,明显高于中层组及假埋线组(χ2=5.283、8.783,P=0.022、0.003);假埋线组与中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2,P=0.046)。详见表2。

表2 3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3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3组患者治疗前颈椎伸展度、颈椎屈曲度、颈椎旋转度、颈椎侧屈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颈椎伸展度、颈椎屈曲度、颈椎旋转度、颈椎侧屈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其中深层组明显高于假埋线组及中层组(P<0.05),中层组高于假埋线组(P<0.05)。详见表3。

表3 3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情况比较 (,°)

表3 3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情况比较 (,°)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假埋线组比较2)P<0.05;与中层组比较3)P<0.05

组别 例数 颈椎伸展 颈椎屈曲 颈椎旋转 颈椎侧屈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假埋线组 51 28.6±2.6 33.1±3.21) 24.3±2.4 36.8±2.51) 40.1±4.4 48.2±3.91) 23.9±4.2 29.1±3.61)中层组 52 27.7±2.8 38.3±3.31)2) 24.9±2.5 39.8±2.71)2) 40.4±4.6 52.4±4.71)2) 24.5±4.5 33.5±3.41)2)深层组 52 28.3±3.0 44.6±3.51)2)3) 25.2±2.4 43.4±2.61)2)3) 39.7±4.3 57.3±4.81)2)3) 24.8±4.3 37.7±3.11)2)3)F - 1.382 153.512 1.820 83.112 0.331 53.052 0.573 83.774 P - 0.256 <0.001 0.165 <0.001 0.722 <0.001 0.564 <0.001

3.4.3 3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变化,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前后 VAS评分有时间效应(F=19.142,P=0.039),即各组VAS评分在观测的5个月内有随时间变化而下降的趋势;3组间有组别效应差异(F=26.138,P=0.027),即各组间 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深层组 VAS评分明显低于中层组及假埋线组(P<0.05);3组间存在时间和组别交互效应(F=6.177,P=0.020),即各组VAS评分组间差异有随时间变化而降低的趋势,其中深层组 VAS评分下降趋势高于中层组及假埋线组。详见表4。

表4 3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分)

表4 3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周 治疗后3周 治疗后5周假埋线组 51 6.5±0.8 6.1±0.9 5.9±1.1 5.7±1.2中层组 52 6.4±0.9 4.5±0.7 3.2±0.9 2.6±0.8深层组 52 6.6±1.0 3.8±0.6 2.5±0.8 1.7±0.7

3.4.4 3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YT-20评分比较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组不同时间点YT-20评分,结果显示,3组治疗前后 YT-20评分有时间效应(F=35.738,P<0.001),即各组 YT-20评分在观测的 5个月内有随时间变化而升高的趋势;3组间有组别效应差异(F=88.317,P<0.001),即各组间YT-20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深层组 YT-20评分明显高于中层组及假埋线组(P<0.05);3组间存在时间和组别交互效应(F=15.039,P<0.001),即各组YT-20评分组间差异有随时间变化而升高的趋势,其中深层组 YT-20评分高于中层组及假埋线组。详见表5。

表5 3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YT-20评分比较 (,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1周 治疗后3周 治疗后5周假埋线组 51 13.0±2.5 13.2±2.6 13.4±2.7 13.5±2.4中层组 52 12.7±2.8 13.8±2.2 14.7±2.7 16.5±3.0深层组 52 12.8±3.1 14.4±2.7 15.3±2.4 17.4±2.2

3.4.5 3组治疗前后PCS评分及MCS评分比较

3组治疗前PCS评分及M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PCS评分及MC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其中深层组及中层组 PCS评分、MCS评分均高于假埋线组(P<0.05),而深层组及中层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6。

表6 3组治疗前后PCS评分及MCS评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假埋线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PCS MC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假埋线组 51 56.6±8.7 58.7±9.01) 55.3±8.3 58.3±8.71)中层组 52 55.8±8.9 72.8±9.21)2) 54.8±8.4 62.5±9.11)2)深层组 52 57.1±8.5 74.2±8.91)2) 56.2±8.6 64.7±9.51)2)F - 0.302 46.231 0.374 6.550 P - 0.745 <0.001 0.693 0.002

3.4.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炎症性肉芽肿或异常反应。深层组2例患者和中层组4例患者在颈部穴位置入后出现刺痛感,未作处理,患者自行恢复。

4 讨论

颈椎病为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研究显示,颈椎病近年来呈年轻化的趋势[11]。神经根型颈椎病为颈椎病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临床分型,多发于颈椎5~6和6~7间隙[12]。中医学将神经根型颈椎病归于“痹证”范畴,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由风寒湿邪阻滞经络、骨节所致。此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穴位刺激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由于疗效持续时间短、痛感较强致使部分患者退出治疗[13]。穴位埋线治疗为新近兴起的一种治疗方法,为在患者穴位注入可溶性物质,多数研究指出,穴位埋线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14]。但目前关于埋线深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疗效的影响未见报道。因此笔者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不同深度穴位埋线治疗,探讨其治疗疗效差异,以期为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取穴位埋线治疗患者均取得较好的治疗疗效,且深层穴位埋线组患者治疗疗效最佳,提示穴位深度与治疗疗效关系密切。观察3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发现,3组患者颈椎伸展度、颈椎屈曲度、颈椎旋转度、颈椎侧屈度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深层穴位埋线组患者改善程度最好。深层穴位埋线为将缝合线埋入多裂肌,而中层埋线为将缝合线埋入半棘头肌层,深层埋线从更深层对患者穴位进行刺激,可直接到达神经根、椎间孔、退行性椎间盘,改善患区血液循环,从而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观察3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发现,深层穴位埋线组患者VAS评分下降程度最大。既往研究[15]指出,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颈椎间盘突出或关节肥大引起的神经根的刺激和增生引起的继发性炎症损伤发展而来的,这些继发性炎症损伤导致肩臂疼痛和麻木,因此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主要通过减轻神经压迫及消除炎性水肿,笔者选取颈夹脊、大椎穴行深层穴位埋线,针刺直达神经根,促进局部代谢,消除炎症介质,从而消除颈部疼痛和肢体麻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3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深层穴位埋线组患者 YT-20评分改善最为明显,提示深层穴位埋线效果最佳。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均改善,深层穴位埋线组患者生活质量最佳,笔者猜测可能与深层穴位埋线治疗对患者疼痛及症状改善最好,患者体验较好,因此身体及心理感受较好。本研究中,采用新型材料注射入穴位,材料持续作用时间较长,且缝合线为生物可溶性材料,可被机体吸收,因此治疗过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本研究下一步将增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进行研究,减少因患者自我评测结果产生的误差,并分析患者长期疗效。

综上所述,深层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较好的疗效,其能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患者颈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可在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根型中层深层
北纬30°中层顶区域钠与铁原子层的结构和年际变化
考虑各向异性渗流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
双麦克斯韦分布下极区中层尘埃粒子带电研究
SAM系统对TDCS数据的优化处理与深层应用
对“医患失去信任”的深层忧虑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企业中层管理团队在运营中的困境与作用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
电视节目低俗化的深层反思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