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学实验教学整合的探索与思考
2019-12-17张彦慧齐亚灵崔志刚杨智符碧薇吴岩
张彦慧 齐亚灵 崔志刚 杨智 符碧薇 吴岩
医学形态学包括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寄生虫学、病原微生物学等课程,是医学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采取单科课程独立设置,实验课上巩固理论教学。各个课程分别于大学一、二年级不同学期完成,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该实验教学的特点是以其较强的直观性从形态学角度出发探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强化学生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但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这种单科独立授课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本文从形态学实验教学现状、我校探索课程整合的过程及完善形态学实验教学整合的体会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形态学实验教学现状
为适应高等医学院校改革发展需要,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室重组,将原有的单独学科实验室重组为形态学实验室,实现了实验室资源的共享,但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形态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各个学科仍为独立授课,学科之间不相融合,学科间协调性差,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重复、验证性实验多、研究性与综合性实验少、知识关联度差等弊病[2],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程整合可以淡化学科界限,强化知识关联度,但由于课程整合涉及到学生对整合知识的接受能力,师资力量的建设等诸多困难,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改革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每一次教学改革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克服新的困难,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性教学是今后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奋斗的目标。
2 我校整合形态学实验教学的应用
我校形态学实验室承担的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的实验教学研究内容关联性较强,组织胚胎学实验课主要是观察正常的组织切片标本;病理学实验课主要观察病变的切片标本。组织胚胎学是病理学的学习基础,目前两门学科独立授课,且在不同学期授课,组织胚胎学实验课较少涉及病变细胞和组织的形态,而在上病理学实验时,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师不能全面重复组织胚胎学的内容,加上学生对知识的自然遗忘,使得病变组织结构和正常组织结构的对比缺乏直观性,导致两门课程不能很好地贯穿衔接,整体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卓越医学生的培养。针对以上问题,我校病理学教研室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联合编写了实验教材——《形态学实验教程》,该书将系统组织学和系统病理学混合编排,每一系统中,组织学内容在前,病理学内容在后,并在标本描述后设置思考题,集中编排病例讨论内容,此教材有利于学生对比正常结构与异常结构的不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各种病变发生机制进行推理。2019年上半年,我校对组织学与病理学的部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2.1 研究方法
在2019 年上学年度选取2018 级临床医学专业(大学一年级)两个实验小组为研究对象。授课教师根据组织学与病理学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将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内容与病理学内容整合。两个实验小组按照传统实验内容与整合实验内容(消化系统主要器官的正常与异常的显微形态结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在学习消化系统章节前,向学生推荐病理学、形态学实验教程等参考书,预习相关的病理学内容,并在课前发放消化系统的整合实验教学的讲义与课件,以便学生有针对性的预习。并将实验组学生建立QQ 群组,有效做到课前、课后的及时交流。授课过程中应用显微镜与形态学数字切片软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分小组进行讨论、观察、汇报、总结。
2.2 实验教学反馈
2.2.1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在整合授课的课堂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尤其是对病理学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讨论,课堂互动次数显著增多。
2.2.2 问卷调查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整合实验项目的反馈意见。问卷显示,多数学生认为此次整合实验教学促进了知识的整合,提高了学习效果,此种教学模式值得推广应用。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形态学整合实验教学问卷调查结果(%)
3 实验教学改革反思
3.1 整合内容引入病例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慢性萎缩性胃炎与门脉性肝硬化时引入了病例,让学生在分析病例时观察胃与肝的正常与异常的形态结构,这种授课方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分析、解决问题与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学时有限,学生自由讨论病例、观察切片的时间稍显不足。有3%的学生认为没有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混合玻片标本的应用
观察结肠与结肠腺癌时,应用混合玻片,即在同一张玻片上既有正常结肠的标本又有结肠腺癌的标本,使学生对正常结构与异常结构的区别一目了然,且节约了观察时间,此种混合标本很受学生欢迎。
3.3 整合力度有限
本次实验课程的改革仅仅整合了组织学与病理学的消化系统部分,故整合力度还不够大,范围不够广,无法在学习成绩上反应学习效果,但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为将来的进一步的课程整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4 课前预习有待加强
由于本次实验教学对象是大一新生,还没有学习病理学理论课,在组织学实验课堂上讲授病理学内容,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在课前学生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教师要给学生准备充足的学习资料,但有小部分同学并不能及时做到课前预习,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与学习兴趣。
4 关于形态学整合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4.1 确定整合课程,编写实验教材
不同院校形态学实验室所承担的课程不同,可根据自身课程特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整合,并按整合的内容编写实验教材,在编写实验整合教材时可根据课程内容融入病例部分,也可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4],设计性实验[5]等实验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整合实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摒弃重理论轻实验的传统教学思想,加大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认同整合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其次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对相关学科内容要进行培训,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也要加强交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在实验课上融会贯通地传授系统的知识[6]。
4.3 改进教学模式,提升师生教与学的热情
将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与情境教学的教学理念模式融入到形态学实验教学中[7-9],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改变以往课堂沉闷的气氛。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分享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
4.4 改进实验考试的考核方式
整合后的课程涉及多学科的知识,期末考试并不能作为检验学生成绩的唯一依据[10],应注重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价,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
5 展望
形态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课相互平行,相互支撑。实验教学在巩固理论课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11]。而整合教学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应逐步推进形态学整合教学,促进形态学实验课程建设,但由于各个院校诸如生源,师资力量,管理体制的不同等因素,应因地制宜,在整合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逐步制定出适合本院校的教学整合模式[12],不断提高形态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更好的为医学教育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