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
——从格林卡到斯科里亚宾
2019-12-17陈琳钰莹
陈琳 钰莹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瞭望东方周刊》说,中国人有着“永远的俄罗斯情结”,正所谓“情动俄罗斯”。[1]在一次倾诉俄苏歌曲的活动当中,一位名叫叶良骏的女士这样写道:“那些歌曲给我们整整一代人留下的不仅是音乐,那是我们青春岁月对未来的憧憬、编织的幻梦。……和那些歌一起留在我记忆中的,时至今并未淡忘的昨天——那些理想和追求。那些美梦,也许并没有实现,但我确实轰轰烈烈活过、爱过、希望过,这也许就是这许多歌与现在流行的那些惨不忍听的歌的区别。”[2]
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音乐就开始传入中国。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俄国的“十月革命”也给中国送来了一大批音乐家及带有强烈民族特色的新兴音乐。另一方面,长时期占据艺术中心地位的欧洲大陆及因现代艺术逐渐崛起的美国,也将民族学研究方法由“传播理论”转向着眼于第三世界(殖民地)文化发展历史进程独特性的研究,促使人们更多目光聚焦于非洲、亚洲、加勒比海诸岛及南美洲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富有特色的民族学说。
一、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产生及其发展
19世纪的俄罗斯,可谓内忧外患,1812年6月爆发了卫国战争,9月拿破仑攻占莫斯科,11月拿破仑弃城归法。国内政治矛盾也相当复杂尖锐。艺术家们亲眼目睹了残酷的战争,听到了那些人民游击队英勇抗敌的事迹,这些英雄事迹和爱国热情,激发起了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俄国国内,农奴制度也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1814年普希金发表第一手诗歌《致诗友》开启了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众多文学大家创造了辉煌的俄罗斯文明的高峰。这时,在作家中热切地想要找寻世界观与审美观上志同道合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及音乐家,所以不仅是文学,俄罗斯的宗教哲学、文化艺术、戏剧领域、小说诗歌、美术雕刻、音乐创作等也蓬勃发展。
(一)俄罗斯民族乐派创始人——格林卡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被誉为“俄罗斯古典音乐之父”,他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真正的奠基人,也是俄罗斯第一位有世界影响的作曲家。格林卡一生所写的作品数量不多,但他的创作却对于他之前的俄罗斯历史时期的音乐成果有个概括性的总结,他创建了俄罗斯民族乐派。
《伊万·苏萨宁》是格林卡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英雄悲壮歌剧”,它几乎囊括了格林卡的全部艺术成就。“歌剧故事发生在17世纪的俄国,波兰国王西吉兹德三世率军入侵俄国并占领了莫斯科,俄国人民纷纷组织民军,奋起反抗。”[3]尾声的合唱《光荣颂》,格林卡揭示了全剧的爱国主义主题,表现了他长期蕴藏在心中的伟大祖国的形象,格林卡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国热情,调动起了各种音乐手段。
格林卡的音乐相当俄罗斯化,他吸取了俄罗斯当地的民间民族音乐,创作出了相当具有俄罗斯民族性格的音乐。他非常重视对旋律、和声、配器等俄罗斯民族音乐形式的研究和运用,传达出了俄罗斯民族的心声。
格林卡的音乐作品“不但题材是民族的,而且音乐也是民族的”。(见1834年1月致不知名的C.T.的信)。格林卡子创作上的贡献已涉及和解决了一个民族乐派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俄罗斯的专业音乐,也独具特色地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二)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
“强力集团”也称“俄罗斯五人团”或“新俄罗斯乐派”,是继格林卡之后的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在世界音乐的历史上,杰出的作曲家都是以个人名义功成名就的,而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却以团队闻名于世,实属罕见。“强力集团”的成员包含: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莫捷斯特·彼得诺维奇·穆索尔斯基、凯撒·居伊、亚历山大·波菲利维奇·鲍罗丁和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强力集团”当中,只有巴拉基列夫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他也是集团的领军人物。居伊虽然是一位军人,但他坚持音乐创作和音乐评论;穆索尔斯基原先在近卫军士官学校学习,后因酷爱音乐而弃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出生于贵族家庭,却酷爱音乐,在配器方面相当出众;鲍罗丁则是位化学家,医学博士,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不少作品也带有迷人的东方异国情调。
“强力集团”一直致力于探求进步思想,许多作品无不体现着他们的民主思想和现实主义原则。“以艺术既要有美的气质,又必须反应现实为原则。”[4]“强力集团”喜欢客观地再现历史和反映现实,题材多是史诗历史、民间的神话传说或名家的作品,他们通过这些内容,反映过去,影射现实。“他们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对西欧音乐的盲目崇拜,广泛吸收民间音调并加以改革运用,对俄罗斯民族音乐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5]
“强力集团”的音乐作品中,大量地运用民间歌曲及民间音乐语言,在创作中将本民族的气质、风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们又吸收了异族情调来丰富本民族音乐的色彩力和表现力,“强力集团”的音乐具有浓郁的俄罗斯乡土气息[6],深深扎根于俄罗斯的土壤,并且枝繁叶茂。
(三)“俄罗斯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所以他熟知欧洲传统创作手法和风格,与“强力集团”相比,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多了一种世界性,但他同样重视俄罗斯的民间音乐。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语言突破了‘强力集团’那种单纯用俄罗斯农村民歌的模式,广泛吸取了俄国城市歌舞音乐的素材,并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成果。”[7]这样的创作手法让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十分具有双重性:既有欧洲端庄华丽的风格,又具备俄罗斯式朴素的乡土色彩。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如歌剧《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等等,都是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主题旋律都十分鲜明,音调亲切自然,情感色彩浓郁,多数人的俄罗斯幻想,就是从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开始,他用音乐歌颂着俄罗斯的悲欢,抒发着对祖国深切的情感。
(四)俄罗斯现代音乐的先驱——斯克里亚宾
亚历山大·斯科里亚宾,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斯科里亚宾身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巨大转折的时期。“在《世界全史》一书中,将1870年至1918年的这一阶段,归属于‘世界现代前期’。”[8]就在这时也是俄罗斯的“白银时代”。一些批评家指出“白银时代”就是“俄罗斯的文艺复兴时代”,它是俄罗斯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融合所产生的现代文化的萌芽。[9]
斯科里亚宾的音乐,对俄罗斯音乐和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他所深处的特殊时期,造就了他的音乐风格从传统民族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尝试,成为新一代作曲家从前一世纪向新世纪的信号。
在俄罗斯的历史变迁时期、在欧洲世纪末思想和文化熏染中,斯科里亚宾晚期的音乐作品,探索了新的和声手法及旋律表现,成为俄罗斯现代音乐的开拓者。这个时期也是俄罗斯音乐崛起的时期,俄罗斯逐渐成为音乐大国。
二十世纪涌现出更多诸如拉赫马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等俄罗斯民族乐派传承者,继续书写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篇章。
二、社会动荡下对音乐发展思考
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俄罗斯内外交困,在内实行改革,百姓苦不堪言;在外战争连连,民不聊生。但就是在这样动荡的社会环境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文学上,衍生出传奇的“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美术上,四大风景画家(萨夫拉索夫、希什金、库因吉、列维坦)闻名于世;音乐上,更是出现了俄罗斯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著名音乐家们犹如繁星般璀璨……社会动荡的年代,反而涌现出了伟大的艺术家,所谓“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人在逆境中往往能爆发出巨大能量,艺术家通过磨砺往往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
三、结语
2009年10月10日,在哈尔滨马迭尔宾馆二楼多功能厅召开了“中俄音乐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李岚清总理给这次会议的题词是“情动俄罗斯”,这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的俄罗斯情结。“中国音乐也始终信奉列宁的‘艺术是属于人民的’音乐思想,采取唯物主义的态度,一切要实事求是。”[10]即便是1960年至1976年中苏关系恶化时,唯有苏联歌曲在中国的传播没有中断。19世纪的俄罗斯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音乐财富,其民族学、民族音乐的崛起,也带动着中国乃至其他国家民族学的发展。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兴起,打破了长久以来以欧美大陆为主体的艺术研究方式,为民族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