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河南坠子的传承与发展
2019-12-17马龙
马 龙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7)
一、河南坠子源流
对于河南坠子的源流考辩,曲艺界也是各家分说。在笔者系统的分析了河南坠子这一特色曲种之后,认为以下说法更为确切。河南坠子源于开封,真正的河南坠子创始人是清代嘉庆年间的三弦书艺人乔治山。一是出于好奇,二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进行改革,将弹拨乐器三弦去弦换二弦,改成了现在的弓弦乐器坠胡。
早期的河南坠子采用自拉自唱的表现形式,腿上绑上“脚蹬梆”用来伴奏击节。直到同治年间与道情结合,行成了一人演唱一人伴奏的表现形式,也标志着新生伴奏乐器简板的诞生。约至1920年,初于改革,有些艺人将伴奏乐器简板换成铙钹,这一乐器至今仍有后人沿用。表现形式也有原来的单口坠子发展成了对口,甚至群口。
二、河南坠子的发展与现状
(一)河南坠子的发展
河南坠子之所以很快传播并迅速壮大,离不开一代代河南坠子前辈的磨练。在传播和磨练的过程中,促使了不同风格流派的形式出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倡男女平等,河南坠子届开始出现了女性艺人。女性艺人的出现及家班的出现,使得河南坠子的表现形式打破了通常自拉自唱的表演形式,创出了男拉女唱、男女对唱的的表演形式。
1920年左右,河南坠子届女演员乔清秀,在其琴师康元林等人的帮助下,结合了梨花大鼓、京韵大鼓等说唱艺术,又借鉴了民歌的演唱技巧及方法。在传统河南坠子的演唱过程中进行革新,创作出一套结合自身声音条件,别具一格的河南坠子声腔流派,称为河南坠子乔派创始人。
据史料记载,受车大麻子的影响,演唱河南坠子的戏班纷纷进京争戏,演出场所大都集中在露天场棚和茶馆等娱乐场所。河南坠子轰动了北京。这一时期河南坠子坠子届出现了“鸳鸯搭”的表现形式,其中坠子演员卢永爱和任永泰(大老黑)颇受欢迎,卢永爱声表俱佳、表演细腻,而大老黑则善挑逗,常演滑稽取乐的角色。
1930年左右,河南坠子演员董桂枝、程玉兰为代表的一大批艺人占据了北京市场,开创了河南坠子在北京的繁荣,演出场所也从天桥转向了杂耍园子,这也是河南坠子在京的认可度进一步提高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以后,河南坠子演员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转变发展思路,顺应时代发展。
(二)河南坠子的发展高峰
在河南坠子的发展史上也曾出现过三次高峰。
第一个高峰是在20世纪30-40年代,北路坠子的乔派创始人乔清秀在全国掀起了浪潮,当时的诸家公司先后为她制作了17张双面唱片,河南坠子由此风行全国。
第二个高峰在上个世纪60年代,据不完全统计,河南坠子的从业人数为众多曲艺种类之最。河南省内有100多个河南坠子演出团队,职业与半职业的演员有3000多人。
第三个高峰是上世纪80年代(具体指“文革”之后),由著名赵派坠子创始人赵铮为首创办的四届以教学为主的曲艺班而盛行。曲艺班的开设为河南坠子届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河南坠子的现状
河南坠子曾流行于河南、山东、北京等地,可谓全国上下遍地开花,而且每个地域都有核心代表人物,河南坠子辉煌的繁荣历史是曲艺届不可推翻的记录。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大量的新型艺术产业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大众娱乐方式的日益增多迫使河南坠子逐渐失去了往日繁荣的态势。
除了外部的客观因素制约了河南坠子的发展,笔者认为,自身也存在着一定实质性问题:首先是作品创作浮躁,不仅曲种的重要元素偏离丢失,而作品的雷同现象严重。其二,作品的诠释,对于专业演员来讲,显得单薄,缺乏原汁原味的厚重。对于民间艺人来说,缺少编排,随意性太强也成了这一门类的弊端。其三,奖项成了演员团队判断的核心标准。对于地方团体,国家投入资金支持,费劲力气排出作品,获奖皆大欢喜,至于好的作品,也可借助政治需要盛行一时,并没有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在留下印象。
由此看来,河南坠子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引领,这颗艺术花木的根基需要笔者们来坚守,不能让它枯死绝种,现代化的今天,民间艺术物种的消失速度并不亚于自然界物种的消失。
三、河南坠子的传承
(一)传承类型
1.市场主导
以市场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方式可以在人员安排,资源配置方面运作比较灵活。“多劳多得、奖赏分明”的运作体制也极其容易受到民间艺人和专业演员的认可,可以充分调动演员的积极性,从而促使演出质量的提高。随着新型产业的兴起,大型的演艺公司开始将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进行改编创作,推向市场。
2.政府资助
各级文联下属的戏剧、曲艺、音乐等协会组织的各种比赛演出以及调研活动,政府相关部门会提供支持,专业院团送戏下乡有固的场次,基本都是政府为主导的扶持。例如,马街书会研究会等一些民营组织机构承担起了古时三皇社的社会职能,在相关政府机构及艺人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推动了马街书会的顺利进行,这也正是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
3.展览
针对极具有代表性的乐种曲种进行挖掘整理,利用博物馆等这些传播场对传统方式进行展演。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还通过一些汇演等活动,对当地的特色文化进行展演等。这种新形式的出现也将传统文化做以更好传播。各地方电视台通过一些现代载体为传播渠道进行展示。
4.文化交流
通过一些研究机构及高校艺术院系为载体,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成立机具特色的演出团队来从事相关的艺术实践活动。这类团体有相关的专家学者作理论上的指引,有相关教师做技能上的培训,为传统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
(二)传承思路
1.民间传承
口传心授这是民间艺人将曲艺传承下去的根本途径。民间传承最大的优势即是拜师学艺,徒弟能和师父朝夕相处,师父能面对面的将唱词、情节结构等知识技巧传授给自己的徒弟,徒弟也可以观察师父的做派进行感悟,从而达成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传承效果。个性化培养也是民间传承机制的一大优势所在。师父可以根据徒弟的自身嗓音条件及心理条件等综合因素进行量身裁衣,努力为徒弟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道路。这也是口传心授的功力所在。
2.创作传承
创作在遵循市场商业化的方式运作下,根据观众的需要进行灵活的变动。在大环境背景下,新的艺术元素众多,必须依照以观众为主导的传承方式。一个新作品会救活一个曲种,现在的处境不得不改变笔者之前不相信的观点。
3.学校传承
曲艺的传承也是在中小学、高校艺术院系进行传承的模式,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在曲艺人才严重缺失的今天,很多高校也尝试开设曲艺专业,如河南师范大学选修(河南坠子演唱)等。规范和系统的教学成为了高校传承的最大特点。
4.非遗传承
将传统曲艺进行整体规范的保护,涉及范围之广。保护促传承已成为非遗的发展要义,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活动,更好的提供展示的平台。目前,非遗传承人体系和非遗保护名录的建立,成功的开辟了一条新的传承方式。
四、对于河南坠子发展过程中用的若干思考
河南坠子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发展的。艺术的传播是创作和审美的有机统一,是创作与欣赏的桥梁。河南坠子由兴盛到衰落离不开传播,在广泛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完善和稳定了自身的艺术个性,还吸收了大量的艺术元素,使其丰富充实的表现形式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河南坠子能形成质朴生活化的艺术特点,这与河南坠子的传播是密不可分的。早期的河南坠子的演出,是随处设场,演出者与听众之间近距离的空间位置也成了传播的基本样式。传播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传播者与传播对象的空间地理位置。河南坠子围观式的空间位置的样式迫使河南坠子演员得具备不同寻常的语言组织叙事功力,得时时刻刻通过自己的语言抓住传播对象的视线,这也是河南坠子最大的艺术特性之一。
河南坠子随处设场的传播手段为其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也是它能顺利被人民群众接收喜爱的根本原因。因其表现形式及场所的随性,也真是它的价值所在。它可以在田间地头、庙会书棚,也可以走街串巷依附茶舍,这种简单、淳朴的艺术形式对河南坠子的发展具有独特作用,而且,这种表现形式仍然存在。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立了大量的曲艺团体,建立曲艺厅。曲艺厅内可容纳七八百人,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了河南坠子的兴盛繁荣。后来曲艺团队将河南坠子的演出纳入了整体节目之中,从而限制了听众喜爱的长篇大书的发展。舞台演出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模式,而进行所谓的改革创新,受戏曲因素的影响,新生了戏曲与曲艺河南坠子的混血儿坠剧,用戏剧的表现形式与说唱艺术相结合,也造成了曲艺形式的混乱。
河南坠子是一种广泛流传、深受民众喜爱的一种艺术,是中原文化标志性的符号。在河南坠子如此不景气的今天,仍可看到普通老百姓利用收音播放机等工具来欣赏传播河南坠子。在笔者看来,河南坠子随处设场的艺术传播特点应当得到认可继承,削弱对舞台的依赖,从而使传播渠道得到拓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人民的空闲时间都在逐步增多。河南坠子应当研究当今组织农村演出的新方式,开拓农村传播的新渠道,从而更好的占领农村市场。开辟农村天地的同时,还应当借助现代媒体的传播渠道,让社会看到处处有河南坠子的演出。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多种艺术形式相互争宠,大型活动的举办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从而更好的增加自身的显示度。在笔者看来,这种大型活动的举办,可以说是对这种艺术的“强化性”传播。在2014年由中国曲艺家协会、河南曲艺家协会在商丘召开了东路河南坠子的座谈会及相关艺术家的展演,获得了一致好评。这种活动的举办,对于河南坠子传播的传承与发展都有不同寻常的促进作用。
每一次带有表现形式的艺术演出相对而言都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表演者为信息源,观众为传播对象。而这种信息传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受众群体接受。受众群体接受就是有效的信息传播,反之,即为无效传播。所以针对河南坠子怎样有效的传播,笔者们必须关注听众的接受度。尊重、了解、研究听众才可以促使河南坠子正确多维度的传播。
在继承与创新发展面前,观众的接受认同度成了衡量的判断标准之一。在传统文化面前,笔者们不能认为它是旧的艺术形式就一定要摒弃,只要是听众认可喜欢,能保留即保留。对于一些新的表现手段,笔者们不能因为它时髦就被滥用,只要听众不认可,笔者们就得抛弃。在河南坠子200年的发展传播史中,仍可活跃的河南坠子形式也正是演员与听众之间的默契所为。由此可见,河南坠子的传承发展都需要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实现,解决河南坠子传承与发展最大的问题源头也就是传播。
五、结语
本文从河南坠子源流、发展史的辉煌期及现状、传播、传承类型及思路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又结合了笔者自身实际情况,阐述了笔者对于河南坠子传承发展的全新认知。这篇论文的撰写,为自己以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道路上提供依据和参考,也为分析其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思路和帮助。从而更好的促进河南坠子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