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古代舞蹈中“长袖”的历史发展

2019-12-17张雪楠

黄河之声 2019年14期
关键词:长袖乐舞服饰

张雪楠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长袖作为东方舞蹈艺术中一种最具表现形式的舞蹈文化,积淀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具有传统民族特色,是我国传统舞蹈文化艺术的宝藏。它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历程,是时代精神的载体。它丰富和充实着人们的生活,促使人们用更美的方式创造自己的文化。长袖不仅作为舞蹈服饰道具,更是承载了我国传统文化独有的艺术特色与魅力。作为表演形式,其丰富多彩且及富表演力,更是中国古代舞蹈文化底蕴与艺术审美价值的体现。

一、长袖

长袖是指服饰中两臂所穿戴的比短袖长,且更具延伸感,甩动时形似水波纹的一种袖的名称。在当今中国古典舞中是演员用来进行舞蹈表演的一种服饰,也是道具。它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人的肢体,可以让舞蹈动作具有更大的表现力和扩张力,以此来强化舞蹈情感,使人们浓烈细腻的思想情感在舞蹈艺术中得到“升华”。长袖从力量和动作中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它通过舞者的舞蹈动作来带动发力,具有力量性。长袖的艺术形式自身就蕴含着独有的情感特点,既能表现人们嗟叹、悲伤的情绪,又能表现出那辽阔、豪迈的力量之美和开朗、雄健的气质。

二、长袖的历史发展及演变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是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五蠹》中的一个历史典故,“长袖善舞”意思是胸有韬略奇谋,身负才艺,才能如鱼得水且游刃有余。这是史料所记载的最早有关长袖这一艺术形式的说法,虽然与现在我们所论的“长袖善舞”的审美意义不尽相同,但却为我们研究长袖提供了最珍贵的历史依据。由于长袖本身就蕴含着独特的艺术美感,因此“长袖善舞”在历史的推进中势必会演变成为中国古代最核心的审美形式。长袖来源于雅乐舞蹈,长袖舞曾在汉唐时代风靡一时,到了封建末年的明清时期,戏曲舞蹈流行发展起来。戏曲艺人们从传统乐舞中吸取营养,具有强烈的技巧性和能将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的通透的长袖舞,被融合到了戏曲舞蹈中,最终呈现为程式化极浓的水袖舞。

(一)夏商周时期长袖的雏形

原始农业和原始宗教活动在夏商周时期发展起来,它和舞蹈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时期的舞蹈艺术自然而然成为了承载着表达宗教活动的仪式手段。“女乐”①这一最早的舞蹈艺人自然而然成为这一时期舞蹈艺术的表演者和创造者。夏商纺织业的发展,为女乐提供了既美丽又便于舞蹈表演的服饰,《夏商演义》中“妹喜一举袖,而天上无容矣”为探索长袖舞提供了历史史记。

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商代,乐舞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更加丰富。商代巫风、巫舞的盛行,从巫运用两袖为舞来沟通人神可知其盛行的程度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早期长袖舞的一种形式。“长袖善舞”一词出自周代,长袖舞出现在两周的文献和文物中,“楚舞”的艺术风格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女性长袖舞典型,它的风格直接影响了汉代长袖舞的发展。《中国古代服饰研究》②中周代舞人形象“其袖头装饰有‘水袖’,斜袖绕襟,裙而不裳,用大代束腰”。周代长袖服饰普遍,长袖服饰为两周长袖舞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用于祭祀和国子教育的《人舞》便是以手袖为舞③。两周时期,女乐表演的长袖舞在社会各个阶层宴饮娱乐活动中都是一个亮点,在统治阶层乐舞享乐中非常受欢迎。

(二)汉唐时期风靡一时的长袖舞

在汉代,运用长袖这一舞蹈形式的“长袖舞”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国家取得空前统一和繁荣的西汉时期,在前朝的发展基础上,乐舞、舞伎、乐伎等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除祭祀时所用的雅乐外,俗乐舞更是倍受重视,各种舞蹈技艺精湛,女乐的队伍日益壮大,乐舞交流频繁,长袖舞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长袖善舞”发展到“无舞不舞袖”的盛况,可见以长袖为舞的发展成为此时最核心的审美形式。这一时期,无论是帝王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及其喜爱欣赏这富有表演力的长袖舞,长袖舞不断出现在祭祀、节庆,宴会等各个重要场合和活动中,广泛渗入到人们丰富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很受欢迎的舞蹈形式。

汉代的长袖为细长的舞袖和宽大长袖。此时的长袖会根据审美者的意愿加以改造和创新,为了增加更丰富的艺术感,表演者们在袖技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汉代袖舞的精髓之处在于它继承和延续了细腰长袖的“楚舞”风格,赋予了长袖舞一种“楚味”,更能体现柔美轻巧、技艺精湛的艺术美感。

由于形而上的效仿风气,统治者的审美取向使长袖舞在汉代风靡一时。汉代帝王的喜好和统治阶级的需要必然使宫廷中盛行长袖舞。汉高祖刘邦则偏喜楚舞。其宠姬戚夫人也是擅长表演翘袖折腰的长袖舞,汉成帝之后赵飞燕擅长表演技巧难度高超的长袖舞,被称为“掌中飞燕”,汉武帝的宠姬卫皇后,尹夫人,李夫人,汉宣帝之母王翁须等一大批擅长以长袖为舞的舞蹈艺人层出不穷,这更加说明无论是官僚贵族,还是平民百姓,这种带有“楚舞”风格的长袖舞形成了上层官僚与下层百姓统一和谐的艺术风气。汉代的长袖服饰也是长袖舞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④正是说明当时的服饰潮流受到这一审美的影响,两汉时期的常服四方大袖为奋袖起舞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达到鼎盛状态,乐舞艺术随之进入繁盛阶段。袖舞以其刚柔并齐、技巧精益的精华滋养着这一时期舞蹈的发展。宫廷中专门设置教坊、梨园和太常寺这类乐舞机构将本朝的乐舞以及少数民族的乐舞统一管辖起来,天下的歌舞精英们汇集在一起,给长袖舞的广泛流传注入了肥沃的营养。长袖在唐代的发展逐渐向两个分支发散,即长袖和广袖。“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是唐代对前代传统长袖舞的继承。“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是另一支“广袖”的形态发展。广袖在形式美上无不体现唐代时期袖舞的华贵与大气。

长袖舞的踪迹可从唐代壁画,以及出土的舞俑中探寻到蛛丝马迹。敦煌壁画⑤中的舞者,女舞俑⑥,所示造型皆是长袖舞的艺术形态。唐代赞美长袖舞的诗歌颇多。汉代流传下来的“折腰长袖”这一艺术审美,在唐代艺术家们所使用的舞服中体现出来,不拘一格是唐代长袖舞的特点,根据审美者的审美要求和动作的需要,有的利用窄袖的自然延长,有的则经过加工改造为内服长小袖裙外套阔袖短袄。在此基础上,由于外来民族文化的融入,唐人们在长袖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小袖”,为表演胡舞提供更好的服饰道具。

由于新兴艺术形式——杂剧的影响。宋代乐舞虽然承袭了唐代却逊色于前朝。自元以后,中国古典舞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

(三)明清时期长袖与戏曲舞蹈的融合

戏曲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脱颖而出,并创立了独立地位。明清时期,逐步发展成熟和流行起来的戏曲舞蹈保留了前代舞蹈的传统形式。为了适应戏曲舞蹈的审美和技术技巧的要求,戏曲艺术的唱、念、做、打等在长袖舞的基础上融入了新式表演艺术,成为了一门独特的技术技巧。戏曲舞蹈不仅善于舞出美姿,更重要的是它刻画人物和情节的表现。袖作为专门的技巧来发展,为戏曲中人物来服务,更能鲜活的表达各种人物情感的不同。戏曲舞蹈吸收了民间舞蹈里丰富的养分,由于戏曲舞蹈水袖技巧的集中发展,给袖舞增添了强烈的“语言性”。

清朝末年,京剧成为我国的国剧。京剧艺人们为了增加自身的艺术魅力积极地从传统舞蹈和杂技中吸取营养。优美的造型的长袖舞,理当被移植到京剧中,表现人物丰富内心世界的柔情性同时运用到京剧中,使京剧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

三、结语

浅析中国古代舞蹈中“长袖”的历史发展概括其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和长袖在当今舞蹈中的表现形态,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长期沉淀,以长袖为表演道具的长袖舞吸取了丰富多彩的优美动人舞姿,发挥出它本身独特的魅力。长袖不仅丰富了肢体的动态表现,而且还能象征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当它与人体融为一体时,就形成了强烈的感染力,它不仅可以表现舞蹈中所蕴含的情绪和情感,而且它还是美化舞蹈的一种手段,给舞蹈带来一种飘逸清新的美感,给观众们带来愉悦感和想象力。

中国古典舞在世界舞蹈之林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它独有的水袖舞蹈体系,富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正是因为继承了古代“长袖善舞”的艺术审美,取其精华,结合当代舞蹈特色,使得中国古典舞走出国门,与异域文化进行相互沟通和交流,并走向世界。

注释:

① 女乐:古代女性乐舞艺人。

②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60.

③ 《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人舞”,郑玄注:“人舞,无所执,以手袖为威仪。”

④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853.

⑤ 敦煌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出行图》。

⑥ 洛阳北邙山唐墓出土的女舞俑。

猜你喜欢

长袖乐舞服饰
彭荟作品
攀援而上
龟兹乐舞
动物“闯”入服饰界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First Look
敦煌乐舞美彩墨写精神
———史敦宇艺术作品欣赏
敦煌乐舞团艺术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