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氓》看《诗经》时代的婚恋生活

2019-12-17徐云燕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礼制情诗男女

◎徐云燕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动人的情感。爱情主题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和春秋时期大量的爱情诗,对青年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相思等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内容丰富,感情真实,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民情风俗图,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能够帮助我们了解2500多年前的嫁娶风俗。

例如叙事诗《卫风·氓》,表现了一个完整的婚恋故事。一个女子自诉从恋爱、结婚,到被虐待、遗弃的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这幅完整的情爱画卷,悄悄为后人诉说着当时的民情风俗。

一、恋爱生活

《卫风·氓》开头第一章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憨厚的农家小伙子氓,怀抱布匹笑嘻嘻地以买丝为名,借机搭识,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恋爱时期,女主人公对氓一往情深,大胆追求爱情,享受爱情玉液琼浆的甜蜜和欢乐,陷入爱情不能自拔。“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约会后送情郎回家,送过了淇水西不愿止步返回,又继续送到了顿丘,越走越远仍然情意绵绵舍不得分离。女主人公甚至抛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氓私定终身,以身相许,打算嫁给氓。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诗经》中像这样表现女子热切渴求爱情、大胆追爱的作品还有很多,特别是写女追男的作品数量更多。比如《国风·召南》中的《摽有梅》描绘了待字闺中,“着急”把自己嫁出去的姑娘对青春的珍惜和对爱情的渴求。《郑风·褰裳》中,女孩子与河对岸的小伙子隔河对歌,她直接询问男子是否敢和自己约会,感情热烈泼辣。《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女孩们主动与心爱的男子互赠信物以定终身。《齐风·东方之日》中,女子不惜自荐枕席,跑到心爱的男子房中与他幽会。《王风·大车》中的姑娘不顾家人反对,与心爱的人私奔,驾着大车去追求他们理想的幸福生活。

可见,女子面对自己心爱的男子时,大大方方、主动追求,作风坦白直率,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个性开放、泼辣,充满魅力。年代虽然久远,但仍然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奔放自由程度不输当今社会。

那么,是不是说《诗经》时代女孩子们获得了极大的爱情自由,可以毫无顾忌地追求心上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这个时期的爱情既有交往的自由,又有礼制的制约。考证有三:

第一,情诗来自于民间。

原始社会是母系社会,后来发展到父权社会,中间存在一个过渡。西周属于这个过渡时期,逐渐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婚姻制度由群婚制发展到对偶制。早期还保留了一定的母系社会上古遗风,男女之间交往是比较自由的,女子可以大胆示爱,几乎毫无约束。后来,为了巩固父系社会的统治,周公礼制产生,逐步创立起一套以聘娶制为特色,六礼仪节为主要内容的婚姻制度。最初主要用于规范上层社会贵族的行为,包括待人接物、祭祀之礼、婚姻之礼等礼仪。后来受到贵族之礼的影响,慢慢产生了规范平民百姓行为的庶人之礼。平民青年男女在逐渐严格起来的宗法制度统治下,不得不约束自己的求爱行动,遵守基本的道德限制。所以民间的爱情婚姻观与上层社会的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

从《诗经》的来源来看,主要来自于民间,是周王朝派官员去各地采风,把各地民歌汇编成诗。反映出的婚姻爱情观,主要是底层人民的。因此,不能说明《诗经》时代女子爱情、婚姻获得完全的自由。

第二,情诗在特定时间产生。

情诗的产生与一定的习俗、节日相联系。统治者出于繁衍人口以备战争、劳力之需的考虑,提倡“仲春奔者不禁”,在丽春三月举行祭祀活动时,“令会男女”。青年男女自由地幽会和相恋,不算违背礼制。所以这时段的情诗也特别多。青年男女恋爱比较自由,率真大胆地表白爱情,感情诚挚、热烈、纯朴、自然,内容丰富多彩。如《郑风》的《萚兮》《溱消》反映的就是青年男女在上巳节自由交往,甚至私定终身。

其他时间,男女间的任何形式的自由交往都是被明令禁止的,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诗经》中又有许多抒写男女主人公相互爱慕但不得相见的苦闷情诗。这种苦闷怨忿,除了“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的现时原因的激发,更多的是对束缚人自由的礼制的不满和控诉。如《鄘风·拍舟》中陷入爱情的女子遭到家人反对,誓死捍卫自己的爱情。《郑风·将仲子》中的女子由于害怕家长的阻挠、人言的摧残,欲爱还怯,不敢与情人幽会,不敢表露爱情,说明诗经时代已存在反对自由恋爱的社会舆论压力。

第三,情诗在特定地域产生较多。

《诗经·郑风》和《诗经·卫风》集中收录了大量青年男女热烈而大胆的情诗。如《郑风·子衿》对情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女子,《郑风·出其东门》“纵多女子中我只爱你一人”痴情守望恋人的男子,《郑风·野有蔓草》中一见钟情、性灵合一的情侣,《卫风·木瓜》中互赠爱情信物、私定终身的女子等。这些情诗表现了爱情主题的欢乐情调,展示了青年男女开放的思想和行为,表达了恋人真实、动人的炽热情感。如此打动人心的作品,与郑、卫两国的自然、人文环境有关。这里受周朝宗法制度的影响较少,原始社会文化特点明显,遗存的原始社会风俗绵绵不绝,民风淳朴。男女自由交往频繁,当时被看作是合乎情理的。特别是大胆、主动、开朗、豪放的女子热烈追求爱情,身上保留着原始的野性,尽情地享受着爱情的原始的快乐。不像后代女性对待爱情那样矜持、羞涩、拘束。

以此看来,《卫风·氓》女主人公陷入爱情不能自拔,大胆、热烈地追求爱情,与当时社会环境影响关系密切。

二、婚嫁礼仪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正式确立了一夫一妻制。女子离开自己的氏族嫁到男方的氏族,从夫居住,所生子女由父系计算世系。《诗经》时代,已经按照一夫一妻制礼仪谈婚论嫁。

(一)遵从“六礼”

《卫风·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女主人公对氓说:“不是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女主人公坚持必须有人来说媒才肯嫁,严格按照礼制准备婚礼,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她是想让这段自由“野蛮生长”的爱情“合法化”,让自己以合乎当时礼仪规范的方式嫁给氓。

据考证,周代已经有了一套以聘娶制为特色,六礼仪节为主要内容的婚姻制度,当时婚恋普遍的状况已是“必告父母”“非媒不得”(《齐风·南山》),男女的自由恋爱已经受到诸多干涉和制约。

据《仪礼·士昏礼》规定,周代婚礼仪式媒聘婚有六道程序,就是“六礼”。包括:

纳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应允后派使者以雁为礼物,向女家提出结婚要求。

问名。男方使者问女方生母之名,以分嫡庶。问女子名字、排行、出生年月,以占卜。

纳吉。男方占卜,获吉兆就派人带着雁到女家报喜,行纳吉礼后,婚约正式确定。凶兆则无须纳吉。

纳征。亦称纳成、纳微(春秋时称“纳币”),向女方送聘礼。

请期。男方占卜选结婚吉日,征求女方同意。

亲迎。婚期,新郎乘黑漆车亲往女家迎娶。

繁复的婚礼仪式意义在于,为当事男女作公证,确认将来的子女、财产分配等问题。

《卫风·氓》也有相关描述:“尔卜尔笙,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意为:男方去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只要卜筮的结果好,就打发车子来迎娶,女子带着全部的嫁妆嫁了过去。这就是“占卜和迎娶”礼仪。

婚嫁环节的落实,由此可以看到,周代礼制已深入人心,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的行为。

(二)关于婚期的规定

《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浮杀止。”“古代农民冬则居邑,春则居野。田牧之世,分散尤甚。故嫁娶必始秋末。”秋末至春初是农闲时节,又因秋季收成有余才办婚礼。特别是,在六礼中要以雁为礼物,是因为雁南往北来的活动轨迹顺乎阴阳,象征阴阳和顺,有吉祥之意。以雁为礼,限制了婚礼的季节必须是秋天。可见礼制不是凭空规定,而是与当时社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

《卫风·氓》中,“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女主人公提出的婚期正好是秋天。

三、女子在家庭婚姻中的地位

《卫风·氓》第五章、第六章,描述了女主人公婚后的生活很悲惨。曾经看似老实憨厚的氓变了样,厌弃了女子。女子忍辱负重、全无怨言,却依然被丈夫抛弃,不得已回到娘家。回到娘家以后又受到兄弟们的取笑。

究其原因,在男尊女卑的父权社会中妇女地位低下,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她们作为男人的附属,常常成为婚姻和爱情的牺牲品。丈夫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夫妻关系一旦不和,终至破裂,女子避免不了惨遭抛弃的命运。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

最后,女子与氓彻底决裂:“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离开氓,让她在婚姻破裂时保持了理智和自主,保持了人性的独立。《诗经》时代女子还有一定的自主权,这与后世封建社会中受压迫受损害的女子敛气低眉、逆来顺受,奉行三从四德、从一而终,麻木压抑的情形相比,又有很大的不同,是难能可贵的。

综上所述,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诗经》时代人们真实的爱情生活。相较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诗经》时代的爱情、婚姻生活还比较自由,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程朱理学时代那样严厉。礼制完善之初,男女交往充满清纯、自然和本性,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渴望,为中国古代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后来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漫漫长夜里,这真挚、唯美的爱情,多么难得,多么灿烂,令人叹息!

猜你喜欢

礼制情诗男女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男女有别
Contents and Abstracts
The Hands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爱的剖白——浅析冉仲景诗集《献给毛妹的99首致命情诗》
一首情诗,唯美了相识
搞笑男女的幽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