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动丽江城市与文化互动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9-12-17陈志坚
◆陈志坚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是城市发展的凝聚力和内生动力。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城市特色因文化而灵动、城市精神因文化而彰显、城市风气因文化而形成、城市形象因文化而展现、城市实力因文化而倍增。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一座城市要转变发展方式、彰显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经济建设的“筋骨皮”,更源自于思想文化的“精气神”。如何培育具有强大战略导向功能、力量聚合功能、形象识别功能的创新型文化,来引领和支撑丽江城市的未来发展,是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与文化互动发展效应探析
探析城市发展与文化内涵的关系,是为了更好的确立推动城市与文化互动发展模式的需要,在这方面,深圳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深圳市每年11月都要举办“读书月”活动,笔者曾到现场观摩了深圳城市社区、教育机构、书城与图书馆等文化机构举办的一系列读书活动,很受启发。在深圳“读书月”期间,各种与读书、阅读有关的文化活动进行的是如火如荼,由国内一些知名文化学者和深圳市文化名人领衔开展的读书论坛与文化专题讲座,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场面很是热闹,尤其是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文化大讲坛”,更是受到欢迎。深圳建市不过30 多年,但举办读书月活动已经走过了18 个春秋,这对一座新兴的城市来说实属难能可贵。笔者还发现另外一个现象,那就是深圳市非常注重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文化内涵的培养,将图书城、图书馆、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建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常设性的公益文化平台随处可见,这在其他城市并不多见。深圳开展“读书月”活动以来,从小到大、由点及面,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同时,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和认可,已由原来的政府主导慢慢变成社会运作,发展成为整个城市的共识以及城市文化传统的一部分。通过开展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图书赠阅、读书专场、文化论坛等各类文化活动,不仅培养了民间的阅读热情,还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市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知识和智慧的养分,有力的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正如深圳人自己所讲:“深圳致力于推行全民阅读的自觉,就是让城市的文化被一点点珍藏起来。全民阅读好比是给每一个深圳人发放了一张文化存折,存进去的是时间,取出来的是文化以及增量的利息。”
深圳城市与文化互动发展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觑,文化才是带动经济快速增长,推动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圳长期开展的全民读书月活动,不仅塑造了阅读深圳、文化深圳的城市新形象,还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增量,带动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给城市注入了强劲的发展活力,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竞争力,让文化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最有力的支撑和最重要的力量。今日的深圳,处处彰显知识和理性的价值,城市人文气息更加浓郁,公共智库更加活跃,学术文化更加发达,城市的智慧底座正在不断增厚,城市的文化底蕴更加厚重,荣获了“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称号。深圳城市与文化互动发展的成功经验还告诉我们,城市的发展从表面来看是依赖于经济推动,依靠产业带动,其实质却是来自于智慧的支撑,文化的力量。一个城市没有文化的创新,就没有发展的创新;不崇尚智慧,就无法提升城市的知识含量、科技水平和文化高度;不增强文化的力量,城市发展终将失去生命力和竞争力。
二、丽江城市与文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从丽江城市发展的历程来讲,丽江也算是个年轻的城市,撤地设市也不过十多年,还处于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某些方面与深圳城市的发展初期颇有相似之处。唯一不同的是,丽江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区城市。但丽江城市虽小,却不失文化的厚重。在长期的民族融合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和睦相处、和合共生,形成了得天独厚、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尤其是以丽江古城、纳西(东巴)文化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丽江的文化名片,成为了丽江发展旅游业的金字招牌,每年都吸引数以千万计的游客纷至沓来。近几年,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丽江城市的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城市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也在逐步壮大,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目前正在向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发展目标迈进。但是,在广大市民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和不断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却出现了滑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对称的陈规陋习仍在泛滥。城市出租车拒载本地市民,欺诈外地游客;一些企业诚信丧失,肆意欺客宰客、忽悠游客;一些商品经营者职业道德沦丧,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城乡麻将成风,“两违”建筑泛滥,城市环境遭受污染、社会公德意识缺乏、公共设施损毁、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等等一些问题,已经在困扰着城市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步履维艰,许多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精神萎缩,理想信念下滑。年青人贪图安逸、追求享受,娱乐至上、个人利益为中心成为其行为方式的指引,消费文化、商业文化,正在侵蚀着我们文化传统中的高贵部分。在我们身边,愿意坐下来静静读书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尊重知识、崇尚智慧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认识,而“读书无用”的思想已经在一些人群中开始抬头,我们赖以生活的城市的文化精神结构正在被迅速的商业化、世俗化,甚至低俗化。长此以往,丽江城市文化的生命力和城市的竞争力势必会被大大削弱,培育丽江文化氛围,培养城市精神,让广大市民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发展自信,已显得刻不容缓。
三、推动丽江城市与文化互动发展的几点构想
在推动丽江城市发展与繁荣的过程中,如何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如何利用城市文化精神的力量,来带动所有丽江人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而深圳城市与文化互动发展的实践,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丽江在推进率先发展、打造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广大市民看清大局、认清自己,放开视野谋事,敞开胸怀待人,做到讲竞争、更讲合作,当主角、也当配角,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文化一体化浪潮。各级文化部门要积极倡导开放、和谐、进取的城市风尚,引导市民坚守文化传统,创新文化形态,培育文化氛围,涵养城市精神,推动城市发展,在全市上下形成共同关心丽江未来、共同维护丽江形象、共同推动丽江发展、共同建设丽江文明的浓厚氛围。
(一)始终坚守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丽江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其中,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民族同舟共济、和睦相处、扶危济困,多元文化和合共生等思想认识,不仅体现了丽江民族文化的个性与特点,还彰显出了丽江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质,应当去大力保护、传承,值得推而广之,发扬光大。这些核心价值观念,既是丽江文化的优势所在,也是引导城市发展的灵魂所在,必须予以坚守,不离不弃。
(二)不断创新推动城市发展的文化形态。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文化是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处理它所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思想和方法。文化的竞争是文化存量的竞争,更是文化增量的竞争。增量从哪里来?对丽江来说,需要我们不断吸收、吸纳甚至接受外来的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文化形态,在经过融会贯通后为我所用,成为引领广大市民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力量。文化发展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推陈出新,文化就是在不断的传承中实现创新,在不断的吸收中完成升华,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质,这是文化的特有功能,也是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回望丽江漫长的历史进程,民族传统文化在千年的大浪淘沙中始终一脉相承、自成一体,并没有因为政权的更迭、朝代的变迁、历史的演变而出现衰败或消亡,就是因为我们的先辈用吸纳和包容的态度将儒、释、道等当时的一些社会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才形成了如今丽江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城市发展的深厚根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城市和文化发展也是一样,海纳百川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境界,更应成为一种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对推动城市率先发展和全民创业来说不可或缺。所以,丽江市民必须要有一个开放、包容、发展的心态,城市本身也要有一个开放、包容、发展的文化心态,既不能封闭保守、坐井观天,产生文化自恋的倾向,也不能来者不拒,没有选择的滥用,应当有所取舍。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城市的荣枯兴衰,大多维系于文化的流动。历史上许多城市曾经辉煌一时,却最终走向衰败甚至消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文化缺少了必要的流动性。人是文化的种子,只要有人在,就有文化,卢梭提出的“市民塑造城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大量外来移民涌入丽江,带来的不仅有人流,还有物流、资金流,更重要的就是文化的流动。大量的外来文化流动到丽江,必将给丽江城市注入创新的血液,带来的将是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和动力。丽江只要敞开胸怀吸纳和包容各种外来文化形态,兼收并蓄,不仅可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激发创造力,形成各种文化汇聚为我所用的局面,还可以带动本土文化的流动,让丽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不断交流中,锻造出丽江文化更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创造出丽江更具特色的更先进的文化形态,这实在是一件相得益彰、两全其美的事情。
(三)崇尚智慧,提倡全民阅读,不断提升广大市民的人文素养,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一座城市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归根结底是文化在起作用,文化的力量才是最大的力量。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尊重知识、崇尚智慧,努力提高广大市民的文化涵养,增强城市发展的原生动力,利用文化的力量推动城市的发展与繁荣,才是最科学最高效的手段。一个城市的文化力量来自何处?常识告诉我们,主要来自于全民阅读、全民学习。一个城市市民的文化水准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和文明程度,也决定了这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文化高度和发展水平。推广全民阅读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阅读这种学习方式,让广大市民真正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到底需要一种怎样的文化体系、需要树立一种怎样的人文精神、需要培养一种怎样的发展眼光,才能推动城市和谐发展,才能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从早到晚都在讲打造文化丽江,却从来没有去认认真真的思考城市文化从何而来?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又在哪里?对丽江而言,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广大市民中推广全民阅读。文化丽江,首先是阅读丽江,智慧丽江。必须要在广大市民中扎扎实实开展和推行全民阅读,不断提升广大市民的人文素养,培养崇尚智慧、尊重创造的意识,树立一种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城市精神。让广大市民学会用丰富的智慧去化解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切矛盾,用应有的担当和敢于创新的勇气去面对改革中存在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如果没有阅读的滋润,没有知识的滋养,没有对读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坚守,丽江文化的土壤就会慢慢板结甚至风化,文化的生命力因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将会逐渐萎缩,失去光华。其结果就是我们用于推动发展的智慧将会枯竭,推动城市发展的力量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逐渐衰竭而失去活力。有一位文化学者曾这样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根植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这段话并非空穴来风。相反却是寓意深远。面对眼前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和焦灼不安的大众群体,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当然,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推行全民阅读必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觉,必须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精神洗礼,而不是附庸风雅、东施效颦式的造作和人云亦云的跟风行为。
“用阅读抵抗世俗与粗鄙,用阅读驱逐浮躁和利欲,邀请高雅,换取内心的纯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深圳人的生活方式。”这句话是笔者在深圳市“读书月”活动现场看见的一段话,感触颇深。希望在不久以后,尊重文化、崇尚阅读也能够成为每个丽江人的生活方式,因为在丽江的文化进程中有这样的传统,文化血脉里有这样的基因,它们不应该被遗忘、被丢弃。
对传统文化保护创新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夯实文化的根基。这个根基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把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产业创造出适合时代特点的文化精品,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等化,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创新和文化繁荣的精辟论断与重要讲话,既是新时期我们做好各项文化工作的指导方针与努力方向,也是新时期我们推动民族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
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由于时间久远、时代变迁而力量单薄,在纷繁热闹的当下生活中容易被湮没,但它们的背后有悠久漫长的历史,有优美动听的故事,有鲜活生动的人物。优秀传统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的累累硕果,它经受历史风雨的考验,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追求与走向,深蕴着民族的道德与思想,彰显着群体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体现着人类精神活动的纵深与精微。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又将走向那里?让我们不忘根本,时刻记住过去,学会凝结传统、善于植根创造、敢于面向未来。
众所周知,丽江虽地处内陆边疆、滇西高原,但因历经宋元明清历史长河的涤荡,又经受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马帮文化的洗礼,历史文化悠久灿烂、民族众多且民风淳朴,地域风情色彩斑斓,传统文化底蕴十分厚重,既是世界自然、文化、记忆遗产所在地,又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地。其中以纳西(东巴)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丽江文化遗产百花园中怒放的一支奇葩,备受世界和世人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2•3 大地震”以后,丽江文化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生动局面。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席卷之下和商业化浪潮的不断冲击,传统文化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日益复杂,推动文化发展与繁荣工作也更加繁重。如何巩固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不断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建设世界文化名市,打造世界文化硅谷,实现文化发展成果全民共享,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个民族的传统对本民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财富和精神资源,对传统的认同和承继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自身定力及自信自尊的精神源泉。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实践证明,没有保护,传统文化将失去生存的土壤,面临失传甚至消亡的危险。但只一味的强调保护,而不去发展创新,一则无法实现共享,二则传统文化就会变成一潭死水,逐渐丧失其生命力,失去传播的功能和价值。文化因积累而形成传统,传统因积累而产生巨大能量。让传统文化能够很好的融入时代的需求,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凸显出传统文化的价值功能。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在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发展创新,使传统文化走出其时代的局限,释放其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应有的引导作用。
就丽江而言,作为千年历史积累产物的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是各族人民大智大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种深厚积淀,更是我们今后发展文化、形成新的传统的宝贵基础。因此,一方面,我们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加大保护力度,理顺和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体制机制,通过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促进整个社会凝聚共识、提振信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出台各种政策,不断增强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力和保护实效。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支持和扶持文化部门、文化企业、各类文化传承协会及其文化传承人积极参与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自觉投入到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挖掘整理、弘扬传承、人员培训等工作中,努力营造一个部门重视、社会参与、人人共建共享的良好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文化的重要特性是传播。当一种文化失去了传播的能力,它就失去了生命力,不可避免地将在竞争中退化淘汰。在如今这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时代,很多传统文化的市场已经越来越萎缩,越来越失去传播的功能。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缺乏市场的思维、产业的意识、国际化的视野和和开拓创新的气度。我们经常说,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现实告诉我们,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的文化,要完成自己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过程,就必须把本民族文化置于人类文化的大系统中,通过文化市场完成文化间的交流,通过融合,不断摒弃自身文化系统中的消极因素,不断增强文化在社会引领、示范方面的先进性功能,从而凝聚持续不断的强大发展动力。鉴于此,我们既要立足现实生活保护和传承丽江各民族传统文化,避免离开传统的根基和土壤片面地讲创新、谈发展。但又要防止过于注重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而导致发展保守,创新不足,出现将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束之高阁,使之教条僵化的现象。生活的经验让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一个人都会对外面的世界感兴趣,只有通过文化产品的交流,每个民族的人们才能满足了解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需要。要想真正把具有丽江地域特色、民族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植入人心,推向世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作为讲述丽江故事的载体的作用,就必须将其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进行文化创新,走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在市场快车横冲直撞的今日,已经不太可能有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脱离世界文化和社会发展需求而独立存在。推动文化的产业化、国际化,对传统文化来说,都将面临着新的选择、组合、重构,不管愿不愿意,这一趋势都是不可避免、不能阻挡。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要学会以平等、平和的心态看世间文化,对待各种外来文化或者新文化,而这种心态和眼光正是推动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的必备素质。文化间通过工作手段、商品方式相互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最后达到各种形态的融合,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征,这是大势所趋。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看到,文化的融合不仅是文化人的思想融合。由于开放的扩大,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文化融合更是体现在经济领域、产业发展、商品开发、发展观念、管理水平、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加速推动文化同市场、产业的联姻,融合面越广,融合度越深,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就越强,文化的经济价值就会得到更大的发扬,已经成为共识。
经常有人问,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对此给予的答案是:你在哪里,精神家园就在哪里。因为,精神家园是因人而存在的,精神家园不是在与人无关,与时代无关的某种文化中存在。人是文化最重要的源泉,是文化产生、存在的根本原因,人是怎样发展的,精神家园就以怎样的面目存在。人是时代的产物,精神家园就必然在时代的发展变革中不断演进,因此也具有了生生不止的活力、息息相关的亲和力,才具有了吸引人们栖居的无穷魅力。推动文化发展产业化、国际化是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必然条件。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脱离本土文化在我们的心灵打下的烙印,但可以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文化交流融合的大潮中,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有这样的基因。以纳西(东巴)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只是世界文化之林中萌发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有积累,沉淀了整个丽江社会历史的质量与品味,更有开创,在漫长的社会演变中显示了强劲的抗逆性、适应性、开放性与自我更新的能力,一脉相承,从未中断。可以说,在推动文化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丽江传统文化有足够的内涵让我们可以在更加宽广的空间里看世界。
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是我们应有的本分,必须做好。但还须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追求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文化发展新境界,以此来推动文化产业化、国际化。唯有如此,我们在坚守传统文化阵地的同时,也能推动文化市场创意源源不断,文化产业创新层出不穷,在平等平和的交流融合带来的巨大信息量中求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才能有效确保民族传统文化获得永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