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基础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2019-12-17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力学校,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是人平日的修养。
一般说来,人文素养主要由人文知识与技能、人文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与品质等三个方面构成。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这三大要素中,人文知识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其他两个方面赖以形成的基础;人文能力与方法是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分析和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的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与品质主要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理解和应用人文的意识和态度以及对人文的情感、兴趣和动机等等,这些精神和品质在人文素养各要素中占据核心地位,直接决定着人文素养的方向。
初中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上。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入手,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是鲁迅的名篇《雪》,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学习这篇文章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便是品析语言,但由于所处时代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学生要想品析这篇文章的语言,真是难上加难。于是,我在进行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时,先把课文反复读了很多遍,查阅了很多资料,我把所有这些资料都记录下来,仔细分析,然后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思路。经过反复推敲,我确立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中“凛冽”“粘结”等生字词,了解鲁迅生平和代表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法,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深情。研究探讨,师友合作交流,品味两幅不同的雪景,理解其中所蕴涵的深意和作者寄寓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入体会作者作为思想斗士的品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鉴于此,我把这篇文章设计成三课时。第一课时朗读文章,扫除字词障碍(自主学习环节),把课文中不理解的话在小组内讨论明白(互助释疑环节),教师适时点拨。第二课时讨论文章主题。第三课时赏析句子,借以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其次体现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导学案的设计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学识基础都不相同,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学稿的时候要难易适中、分层设计。
每篇导学案我们都设计了如下环节:自主学习、互助释疑、互助品赏、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这些环节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入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这样的导学案中找到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能学会自己不曾了解的知识。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以《雪》一课为例,在互助释疑环节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概括江南雪的特点,说出理由,联系背景,试分析作者的用意是什么?(2)概括朔方雪的特点,说出理由,联系背景,试分析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作者对这两种雪持什么态度?你的依据是什么?在互助品赏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依据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特点,请你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这些文字,并谈一谈这些文字带给你怎样的心灵触动。在拓展延伸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以雪为话题,融入你的情感,表达你的心声,形式不限,如果是文章,不少于100 字。
第三体现在交流展示环节。师友互助交流学习,学友展示,学师补充,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尊重了每一个个体。如在学习《雪》一课时,我把精心设计的导学稿在自习课发下去,每个人都认真分析,仔细研究,形成个性化的答案。上课前,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把集体智慧的结晶写在黑板上。上课时,每个小组合作讨论其他组的答案,然后提出不同意见。
对学生真正做到放手,但这种放手要张弛有度。课堂上学生们在小组中研究本节课的内容,然后面对其他组的问题答案,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在整节课中都是学生自己在争论研究,最后当学生经过组内讨论,组间争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就适时进行点拨,让他们豁然开朗。如学习《雪》一课时,学生讨论的焦点集中到一点,即作者喜爱江南的雪,但为什么又写雪的融化,美好的事物应该是长久的啊!作者也很欣赏北方的雪,但为什么北方的雪所处的环境却又如此恶劣,感觉不大合情理。这时我适时引导他们看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明白了,当时正处于北伐战争的前夕,同时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式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生活的北平仍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及其激烈。经过反复讨论,学生达成共识,作者喜爱南方的雪,这是作者的理想,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美好的愿望并不能长久,作者欣赏北方的雪的蓬勃、昂扬的战斗精神,但憎恶把北方雪变得如此的恶劣的环境。到此同学们豁然开朗,下面再朗读起课文来,不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就能找准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去读了。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要有激情,要运用自己的语言魅力,以情育人。课堂上教师要始终以微笑面对学生们,不管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所说的话有没有深度,教师都给他们投去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目光,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到参与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