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技术下广电媒体的深度融合与智慧化转型
——以“中国蓝云”为例

2019-12-17文/张

传媒 2019年14期
关键词:广电转型智慧

文/张 鹭

媒体融合不是简单地开辟新平台,而是技术层面的深度融合,这在广电领域尤为明显。随着云技术应用日趋广泛以及广电自身的基带信号IP化、业务软件化和基础设施IT化趋向,广电业务“云”化正成为广电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大广电媒体都在探索云技术的运用,云平台建设已经逐渐成为广电媒体的发展方向。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探索建立的“中国蓝云”是这方面的典型。“中国蓝云”的建设有助于解决广电业务推进过程中面临的硬件资源利用率低、业务系统繁杂、业务系统平台升级困难、新系统建设周期过长等问题,对深入推进广电媒体深度融合具有参考借鉴价值。

一、智慧化转型:广电媒体的深度融合方向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广播电视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在与报刊的竞争中更具优势。而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广电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兴媒体分流了传统媒体大量的受众,受众不断转移到互联网,广电媒体的收听率、收视率不断下降,传播力和影响力也逐渐被分散。在这种背景之下,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各大广电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系列新兴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智慧化转型成为广电媒体深度融合的最佳选择。目前,为了让广电媒体焕发全新的生命力,广电总局正着重推进打造智慧广电融媒体,推动广电媒体的智慧化转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优化“算法”,夯实“智慧化”基础。新兴媒体平台的基础是计算机程序,其信息储存、分析和传播都涉及大量数据。只有不断优选“算法”,突破一般性“算力”,才能提升广电媒体内容传播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提升广电媒体的“智能属性”。由此,才可能在实现智慧化转型之后,传播更多优质信息。

2.推动管理、服务等生产过程的“云化”转型。

“中国蓝云”在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资源的架构服务基础上,还提供自动化管理、智能化运营以及统一监控运维。这就使得传统广电媒体的生产、传播、服务等各个环节逐渐“云化”,既扩大了信息容量,提高了传播效率,也降低了管理和运作成本。

3.突破广电媒体终端限制,实现全面覆盖。智慧广电的“智”还在于突破固定终端,即突破传统广电媒体终端概念,将移动智能终端尤其是其中的音频、视频传播平台视为重要的发展方向。通过技术、平台融合,实现广电媒体信息的终端覆盖,真正实现媒体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发展。

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用户规模化增长,提升广电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这就需要在新技术背景之下,突出服务创新、业态创新、理念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中国蓝云”的愿景是要助力集团“做大、做强、做久”,建设一个符合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撑平台,高效的生产、办公的统一平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辅助决策平台和面向服务的媒体运营平台。可见,作为浙江广电集团打造的“云平台”,“中国蓝云”是充分运用新技术,通过创新实现各个环节融合发展的典型。

二、云平台:广电媒体智慧化转型的技术支撑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以云计算、大数据为特点的新阶段,广电媒体的智慧化转型必须借助各种前沿技术成果进行创新,才能在与其他媒体竞争的过程中获得优势。对智慧化的广电媒体融合来说,在支撑性的基础设施平台建设的同时,以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基础打造强有力的“云平台”,是实现广电媒体融合的大势所趋。

1.从广电媒体转型过程来看,“云平台”建设已经具备较好的经验基础。自2003年首次出现新闻共享系统以来,国内就实现了网络化、文件化的新闻制播。在此基础上,各地广电媒体朝着“全台网”方向发展。浙江国际影视中心平台项目走在了媒体融合的前沿,使用私有云和公有云的融合技术,在混合云系统中实现新媒体相关业务系统的充分“云化”,实现多个新媒体业务主体的共平台智慧生产。在这过程中,DT技术、智能检索技术、声纹识别技术等前沿技术不断被用于媒体融合战略之中。

2.从云平台的建设来看,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是重要基础。为了应对智能技术带来的冲击,广电媒体在业务创新方面做了非常大的努力。以浙江广电为例,经历了从只做直播业务,到宽带业务、互动点播,再到现在的新媒体业务、互联网业务、政企ICT等业务,其业务体系不断完善,竞争力日益增强。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确保云平台的质量,“中国蓝云”在网络体系架构、资源共享、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进行了改进,以此加强业务和系统安全。

3.从云平台的发展来看,系统化方案是根本保证。

面对智能媒体的冲击,云平台是广电媒体智慧化转型的重要切入点,为此必须要有系统化的方案作为根本保证。“中国蓝云”打造了云计算数据中心方案、融合媒体云方案和IP骨干网络解决方案。仅云平台建设内部就采用了融合基础架构UIS系统,实现了云计算中的计算、存储、网络的硬件融合,同时还在安全系统、管理平台等方面采用了各种新技术,针对不同业务系统、部门、用户,提供差异化安全服务,更好地保障了云平台之下用户的各类不同需求。

三、一体化布局:广电媒体智慧化转型的业务融合

在广电媒体智慧化转型过程中,除了云平台建设外,还需要在业务融合上下功夫,做到广电业务布局的一体化,整体推进广电媒体的内容建设,助推广电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总体来看,笔者认为在建设多业务、共平台的云媒资库的基础上,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业务融合水平。

1.建立异地IP备播系统。对广电媒体来说,安全播出是一项重要任务,新媒体环境下更要重视提升安全播出能力。这就要求编辑记者要学会在各种应用场景下与台内系统实现快速交互,提升内容生产速度。为此,“中国蓝云”特别重视异地安全备播、网络化文件化送播和业务信息大数据分析,以此不断完善备播系统。建立一个高效安全的异地IP备播系统至关重要,有助于推进浙江广电的智慧化转型。

2.广告串编送播系统。广电媒体智慧化转型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善于降低成本、延伸资源。云技术为广电资源的延伸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广电媒体能更多地使用公有云资源。“中国蓝云”应用互联网及云计算技术,实现资源及业务的统一管理,提高了业务调度敏捷度,使广电业务向工具化、服务化转变,建立了网络化、流程化的广告串编送播系统。

3.大数据智能决策与多主体网络融合系统。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智能技术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国蓝云”充分运用这些技术,建立起大数据智能决策系统,不断加快内容生产的效率,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传播效果的实时收集。多主体网络融合系统实现了集团内部多业务主体间的融合内容管理,实现了多业务主体以多个平台租户的角色安全高效地共平台生产。在这基础上,“中国蓝云”进而实现了内容的公共化、业务主体间的自由共享、后端业务个性化等诸多特点。这些都是传统广电媒体所不具备的。

四、广电媒体智慧化转型的发展策略

面向智能化业务平台技术发展,“中国蓝云”在标准规范、设计框架、数据安全、平台工具等方面的设计研发中都进行了智能化改造。从“中国蓝云”的发展策略及其特点来看,在广电媒体的智慧化转型进程中,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管理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是广电媒体在智慧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保障。在这方面,“中国蓝云”打造了国内首个基于私有云、场外专属云和公有云构成的混合云全媒体融合业务生产平台,实现了“混合云管理”。通过VMware、OpenStack等虚拟化平台,“中国蓝云”为浙江广电提供了统一的计算、存储云资源的服务。在混合云管理的同时,“中国蓝云”还打造了一个异构管理平台,实现了不同平台之间资源的互联互通、交换效率,从而满足融合业务的需求,实现了运维上的自动化、智能化、简单化。

2.数据智慧化。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为智能技术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使得智能技术应用如虎添翼。为此,广电媒体的智慧化转型中,应构建起大数据分析基础支撑平台,收集收视率、购物情况、用户情况等各种有价值的数据,并通过大数据平台提供决策支持、经营分析和智能引擎等工具,提供舆情分析、收视评估、用户行为分析、内容推荐、广告推荐和数据展现等功能。“中国蓝云”的大数据系统除了收集集团内各业务平台的数据外,还引入了公有云的大数据服务,用于增强集团数据挖掘的数据量。

3.生产智慧化。广电媒体的智慧化最直接的体现是内容生产的智慧化,即通过云平台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各个业务单位自动提供其所需的内容。这就需要实现智能生产和智慧扩展,让生产工具挂接到媒资库上,实现编辑工具与云媒资的无缝管理。通过这种智慧化生产,可以大大提升广电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中国蓝云”在云技术的支撑之下,如今的云媒库每天至少有2520小时的内容汇存,还可以生成612小时成品节目。通过这些云平台储存和自动生产,在业务汇聚、直播汇聚、文件汇聚以及节目发布等各个领域实现了智能管理与智慧应用。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已经把媒体带入了智能媒体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广电媒体的融合发展必须走上智能化融合道路。总结“中国蓝云”的成功经验,归根结底在于充分运用了云技术作为融合与智慧化转型的基础,与此同时充分发挥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使得广电媒体的转型呈现出“1+2”的技术融合趋势,助推广电业务和管理转型,从而大大提升了融合转型效果与实际传播效果。“中国蓝云”作为国内广电媒体智能化转型的代表者,其在融合转型与智慧化转型中做出的系列探索,值得其他广电媒体借鉴。

猜你喜欢

广电转型智慧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同心守“沪”上海广电人在战“疫”一线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广电新媒体发展需要“融合”什么样的人才
广电媒体跨界经营的三种模式
有智慧的羊
广电媒体产业化前景的三种期许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