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宫颈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
2019-12-17张国栋
张国栋,杨 炎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肿瘤,其发病较为隐匿,难以早期诊断[1]。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但手术治疗会使患者存在心理及生理应激反应,可能使其免疫功能下降,其对肿瘤的增值、复发、转移的抑制能力降低,也会增加患者术后的感染风险[2]。采用不同麻醉方式会对患者的免疫功能产生不同影响。硬膜外麻醉及全身麻醉均是宫颈癌手术中的常用麻醉方式,本文分析了其对宫颈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院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6例宫颈癌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原发性的宫颈癌,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功能异常以及有化疗、放疗及激素使用史者。患者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6.7岁,ASA麻醉分级为Ⅰ~Ⅱ级,BMI(22.5±1.6)kg/m2,其中Ⅰ期者84例、Ⅱ期者42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BMI及病理分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禁食,术前30 min肌注0.5 mg阿托品、10 mg鲁米那钠。观察组患者采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先行硬膜外阻滞,选择L1~2硬膜外穿刺,向患者头侧置管3 cm,待回抽无脑脊液或无血后注射3 mL 0.2 %利多卡因,维持麻醉平面上界于T10水平;静脉注射1.5 mg/kg丙泊酚、0.3 g/kg舒芬太尼、0.08 mg/kg咪达唑仑、0.15 mg/kg阿曲库铵,行气管插管,采用间歇正压通气,呼吸机潮气量10 mg/kg、呼气频率为12次/min,吸入氧浓度为100 %,麻醉维持行静脉注射3 mg/(kg·h)丙泊酚,间隔给予5~8 mL 0.25 %罗哌卡因,间隔时间为45 min,同时吸入0.2 %七氟烷;根据患者的情况,确定是否追加阿曲库铵及舒芬太尼。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全身麻醉,麻醉方式同观察组。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液量;(2)患者于麻醉前、麻醉后2 h、术后1 d、7 d的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CD4+/CD8+水平。
2 结果
2.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液量对比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液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不同时间点的CD3+、CD4+、CD8+、CD4+/CD8+水平对比 麻醉后2 h、1 d,两组的CD3+、CD4+、CD8+均下降(P<0.05),且对照组低于观察组(P<0.05);术后7 d,两组的CD3+、CD4+、CD8+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见表2。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液量对比
3 讨论
本文结果表明,麻醉后2 h、1 d,两组的CD3+、CD4+、CD8+均下降,且对照组低于观察组;术后7 d,两组的CD3+、CD4+、CD8+均恢复至术前水平,表明采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宫颈癌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可能是由于对照组采用的全身麻醉主要是通过对患者中枢神经产生抑制消除痛感,而手术多是通过周围神经传递痛感,而全麻不能阻断患者的周围神经传递;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同时中枢神经及神经根两方面的痛感传递,从而对患者的镇痛效果更佳,对其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的CD3+、CD4+、CD8+、CD4+/ CD8+水平
a为与麻醉前比较,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