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问题及对策

2019-12-16黄国勤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部地区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摘 要]中部地区是中国的“生态重地”“绿色要地”“环保屏障”。推动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对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十多年来,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和积极进展,如造林面积扩大,森林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治理得到加强;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文明试验区;水、空气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但同时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经济贫困。为此,需遵循人地和谐、综合施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和久久为功等五条原则,采取加强学习、开展环境治理、大搞生态建设、转变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监督管理等六项措施。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美丽中部;中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9)06-0113-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长江中游双季稻三熟区资源优化配置机理与高效种植模式”(立项批准号:2016YFD03002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秸秆还田条件下紫云英施氮对土壤有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立项批准号:416610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9年5月20—22日,习近平同志在江西考察,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就如何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提出了8点意见,其中第6点是“坚持绿色发展,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环境建设和治理,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1]。本文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就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建设“美丽中部”作出积极贡献。

一、中部地区概况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07%。2017年,中部地区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655%;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6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均达全国总播种面积的29%以上;中部地区各省GDP总和占全国GDP总量的2134%(表1)[2]。由此不难看出,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二、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中部六省位居中国中部,水道纵横、山峦叠翠,属于中国的“生态重地”“绿色要地”“环保屏障”。山西、河南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是长江经济带乃至长江流域的重要省份。从这一意义来说,在中部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中部六省本身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而且关系着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关系着长江经济带及整个长江流域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关系着全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没有中部地区的崛起,就没有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没有中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就没有全国的生态安全;没有中部地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没有全中国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没有“美丽中部”的实现,就没有“美丽中国”的实现。不言而喻,中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十分重大。具体来说,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从实践上来看,开展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利于实现“美丽中部”,更对实现“美丽中国”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中部地区具有承“东”(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启“西”(西部和东北地区)、纵贯南北的生态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好了,可直接为东部、西部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起着支撑、示范和引领作用,正所谓“中原定、天下安”。显然,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中部崛起”、中部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中部各地区本身,而是已成为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

(二)从理论上来说,搞好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包含的主要内容,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等。在中部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该地区指导、应用的过程,就是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而谱写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部篇章”。在此基础上,又可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自2006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印发以来,极大地促进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从近年来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看,其取得的成就和进展是明显的、多方面的,且卓有成效的。

(一)造林面积扩大,森林覆盖率提高

首先,从中部地区总体来看。由表2可以看出[2],从2017年造林面积来看,中部地区占全国的24.41%;从森林面积来看,中部地区占全国18%以上;从森林覆盖率来看,中部地区高出全国平均的14.84个百分点。

其次,从各省变化来看,各省的植树造林和森林覆盖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和提升。山西省是个多山少林省份,全省总面积中山区、丘陵面积占80%,解放初期森林覆盖率只有234%,1978年为103%,2017年达到205%,成效十分显著。[3]河南省先后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和森林抚育等林业生态工程,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林分质量不断提高,全省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均有提高。[4]安徽省2012年9月出台了《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意见》,2016年底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全面完成。2017年启动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深入推进森林城市(镇)、森林村庄和森林长廊创建活动、“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17年底,安徽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7个、省级森林城市52个。[5]江西省2017年通过造林、森林抚育、改造低产低效林,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稳居全国前列。[6]湖北省“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4~2018年)暨湖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七次复查”结果显示,湖北省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比第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73~1976年)暨湖北省“四五清查”的结果分别提高803%、1611个百分点和30625%。[7]据湖南省林业局资料显示,从1978年至2018年,湖南省林地面积增加57333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增长2076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增幅1895%。[8]

(二)水土流失治理得到加强,且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各省积极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且取得显著成效。从治理面积来看。2017年,中部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治理总面积的2181%(表3)[2]。

从治理成效来看,这里以山西省为例加以分析。山西省原本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曾达到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9%。[2]由于近几十年来,采取综合治理、封禁治理、专业队治理、集中连片规模治理,以及依法防治等多种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减少了入河入库泥沙。如汾河水库上游年入库泥沙由最高时的1148万吨减少到目前只有380万吨;二是生态环境整体向好。右玉县水土流失治理率由原来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63%,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60%,土壤侵蚀量减少了42%,原来风沙灾害严重的“不毛之地”,如今变成了今日的“塞上绿洲”。该县在治山治水、防治水土流失的艰苦奋斗过程中创造了弥足珍贵的“右玉精神”,2012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三是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促进农民增收。

中部地区的其他地区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5省,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也同样取得显著成效。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1.自然保护区。从中部地区来看,由表4可以看出,从2007年到2017年这10年间,中部地区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无论是数量还是面积,总体上都是增长的(尽管个别省份出现减少的现象)。10年间,自然保护区数量增加113个,面积扩大366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增加032个百分点。

从全国来看,从2007年到2017年10年间,自然保护区数量增加219个,但自然保护区面积却减少了4715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下降0.8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从2007年至2017年的10年间,中部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是显然的、迅速的,成效是显著的。

2.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正式启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2017年10月,江西省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3个省份(福建、江西、贵州)之一,也是目前中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省份。全省正在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的要求,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四)水、空气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中部地区各省的环境质量在治理之下得到明显改善。山西省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环保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健全的环保体制。全省通过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等方式使得环境污染防治取得了重要进展,2016年单位GDP废水排放量较1985年下降了9602个百分点;2016年单位GDP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相比1985年下降了7861个百分点;2016年单位GDP能耗相比1978年下降了9525个百分点[3]。

2018年河南省完成“电代煤”“气代煤”1124万户,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6%、28%;实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成效显著[9]。

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7年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削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31%。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PM10年均浓度下降111%,主要河流、湖泊总体水质稳中趋好。[10]

江西省始终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不动摇,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并已取得良好效果。2018年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04%,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946%,是全国唯一“国家森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的省份,江西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11]

湖北省生态环境明显好转。201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16%,比2016年提高22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得到改善,主要河流和湖库水质总体良好。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37%。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12]

湖南省2018年地表水水质全年为优,国考断面优良率达90%,森林覆盖率达598%,湿地保护率达757%。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获批国家试点,常德获评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市州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854%,PM25均值下降109%,吉首、张家界等5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13]

(五)健全體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

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中部地区各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出台了各省相关的制度和文件,以及建立健全了相关体制机制,对推进各省及整个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取得了积极成效。

如江西省自2017年被列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省份之后,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先后实行了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红线、耕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三条红线”制度;深入实施河长制,构建了省、市、县、乡、村5级“河长”管理体系;建立河湖生态健康调查和评价标准体系;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制定配套措施,形成资源有偿使用的制度安排,等等。[14]P178-179

中部地区其他5省在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和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等方面同样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且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15]

四、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和显著成效;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亟待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与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生态破坏

当前,中部各省和全国各地一样,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矿山开采、房地产开发、桥梁架设、道路修建、工业园区建设、老城改造、新城扩建,等等,经济社会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但由此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如植被损毁、生物多样性锐减、地面塌陷等)却日趋严重,不容忽视。

(二)资源短缺

耕地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耕地资源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对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速度和程度均具有直接的影响。耕地资源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越有利。中部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只占全国平均的85%[2]。显然,就耕地资源数量而言,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难度”高于全国,或者说,在中部地区耕地资源如此“紧缺”的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比全国要“困难”。

事实上,中部地区除耕地资源“短缺”之外,其他许多资源如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技术资源也都存在诸多“缺陷”,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三)环境污染

中部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均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活源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农业源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污染,还有工业源污染物造成的环境污染。此外,大气沉降物(如酸雨)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农业源污染物,如施用化肥、农药等,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就化肥施用量而言,2017年中部地区施用化肥占全国化肥施用总量的3133%[2]。这即是说,中部地区耕地面积不到全国的23%,却施用了占全国31%以上的化肥。显然,减少化肥用量在中部地区环境污染防治中显得十分迫切。

除农业源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之外,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排放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又一“元凶”。从表5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废气、废水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20%~22%;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占全国总量的26%以上,危险废物产生量占全国的13%以上[2]。可见,减少工业“三废”排放量,以及对排出的工业“三废”进行处置、处理和综合利用,对于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

(四)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对生态文明建设造成不利影响。自然灾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敌”。小的、轻的自然灾害,影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并可能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大的、重的,甚至是特大的、特重的自然灾害,则严重危及国家和地区的安全,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并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同时给区域或局部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甚至毁灭。只有千方百计防范、减轻自然灾害,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正常进行,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生产、生活才能井然有序。

2.中部地区自然灾害的严重性。首先,从农作物受灾面积及其造成的损失来看,中部地区可谓较为严重。2017年中部地区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分别占全国的30%和32%;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台风灾害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分别占全国的5545%和5460%;全年受灾人口、死亡和失踪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278%、1982%和3290%(表6)[2]。

其次,从地质灾害及其造成的损失而言,中部地区地质灾害具有多发且直接经济损失较重的特点,2017全年发生地质灾害占全国总量的63%以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表7)。[2]

再次,从森林火灾情况来看,2017年中部地区发生森林火灾次数、火场面积、受害森林面积、造成人员伤亡数量、经济损失(其他损失折款)分别占全国总数的3354%、1246%、822%、2391%和21%以上。[2]

最后,从突发环境事件来看,2017年中部地区没有发生特别重大环境事件、重大环境事件,但发生4次较大环境事件次数、63次一般环境事件,分别占全国总次数的6667%和2136%[2],这应引起高度重视。

3.中部地区自然灾害的特点和严重性。根据数据分析不难看出,中部地区是中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其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至少具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灾种多,如气象灾害有水灾、旱灾、低温、高温、冷冻、冰雪、风雹、台风等;地质灾害有滑坡、泥石流等;生物灾害有病、虫、草、鼠害等;还有生态环境灾害,如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二是灾面广,中部地区各省每年都有相当面积(或地域)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年年有灾,处处有灾”,只是灾害的种类和发生强度不同而已。三是损失重,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仅造成中部地区各省的经济损失,还造成人员伤亡。由统计年鉴数据可知,中部地区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受灾面积和经济损失(包括人员伤亡)达全国总损失的20%~60%以上。可见,中部地区自然灾害之严重。

五、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針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加强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采取积极而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一)遵循原则

搞好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如下原则:

1.人地和谐。在这里,“地”,即地球,指地球环境、自然环境、大自然,人地和谐,就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人地和谐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

2.综合施策。生态文明内涵丰富、内容广泛、目标多样,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多样化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就必须采取综合化的方法和手段,如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法治的方法和手段,方能取得预期成效、达到多样化目标。总之,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采取多样化措施,实行综合施策,才能实现预期目标,真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部”,促进实现“美丽中国”。

3.因地制宜。中部地区6省虽然同属于中部地区,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各省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等均有着各自的特点,有诸多不同之处。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必须根据各省的具体情况,编制各自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确定各省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并采取适合各省(地、市、县、乡、村)的具体措施。只有这样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成效。

[3]宋晓蓉,付洁.改革开放40年山西社会发展回顾与展望[J].前进,2018(9).

[4]杨朝兴.建设森林河南的五大生态系统研究[J].河南科技,2018(12).

[5]付蜀云,李磊.安徽打造生态文明样板“放真招”[J].决策,2019(5).

[6]康冬明,杨幸丽.砥砺奋进40年——改革开放40年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J].当代江西,2018(12).

[7]黄光体,陈强等.湖北省森林资源清查体系建设历程及展望[J].湖北林业科技,2019(1).

[8]本刊记者.打造维护全国生态安全的中部脊梁——访湖南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长清[J].林业与生态,2018(12).

[9]陈润儿.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1月16日在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N].河南日报,2019-01-23.

[10]李国英.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1月22日在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N].安徽日报,2018-01-29.

[11]刘奇.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江西专场新闻发布会上的发布词[N].江西日报,2019-08-20.

[12]王晓东.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1月24日在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N].湖北日报,2018-02-05.

[13]许达哲.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1月26日在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N].湖南日报,2019-02-01.

[14]黄国勤.生态学与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8.

[15]常纪文.中部地区绿色发展有哪些看点[N].学习时报,2019-06-03.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entral China:Achievement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HUANG Guo-qin

(Center for Ecological Science,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45,China)

Abstract:The central region is Chinas “ecological center”,“green center”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arrier”.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building a beautiful central region with green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entire countr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beautiful China”.In the past decade,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positive progress have been made 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central region.For example,the scale of forestation has been enlarged and the forest coverage rate increased;the control of water and soil erosion has been strengthened;natural conservation areas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ilot areas have been established;the quality of water and air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and the qual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bviously improved.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s have been enhanced and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strengthened.However,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entral China still faces man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such as ecological destruction,resource shortage,environmental pollution,natural disasters and economic poverty.Hence,we need to follow the five principles,that is,harmony between man and earth,comprehensive measures,measures tailored to local conditions,gradual progress and long-term progress.We need to take six measures,namely,strengthening study,carrying out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promoting ecological improvement,changing the pattern of development,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green development;beautiful central region;central China

(責任编辑:钟亚玲)

猜你喜欢

中部地区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行为阶段特征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中部地区产业承接经济风险的TOPSIS评价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动态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