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中学习
2019-12-16郭萍李丹
郭萍 李丹
研学旅行是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针对当下部分研学旅行活动只“旅行”、不“研学”的现状,襄阳市樊城区教科所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兴趣、体验和探究为抓手,进行了研学旅行课程和活动的系列研究。
研学旅行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独立的、特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研学旅行,学生能建立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在不断地探索自然、走进社会中,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进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发展核心素养。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体系建设
在充分研究了襄阳市及周边地区的教学资源后,襄阳市樊城区教科所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课题组根据中小学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家国情怀类、自然科学类、历史回眸类、文化自信类、社会和谐类、个人成长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课程。
家国情怀类。①以“让家乡文化生根”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上网、阅读、访谈等方式搜集襄阳古城景观资料,开展小导游活动,组成班级旅游团,开展实地一日游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地方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②围绕“探隆中胜景,学诸葛精神”主题,师生以“三国文化”为背景,以隆中景区和诸葛亮精神为载体,看诸葛隐居遗址,听诸葛故事,寻诸葛智慧,观草庐大戏,学诸葛家风,养浩然正气。
历史回眸类。以“由‘知到‘识”为主题,组织学生参观襄阳市博物馆,让他们通过收集整理、研讨交流、走访等形式收集信息,了解古代石刻、书画、陶俑等艺术成就,领略文化魅力。
自然科学类。以“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为主题,组织学生参观城市公园、汉江河道、月亮湾湿地公园等,让他们通过观察、记录、查阅资料等方式认识植物、了解植物,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文化自信类。以“让民族文化入心”为主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枣阳汉代文化资源,参观枣阳白水寺、汉城,了解中国汉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决心。
社会和谐类。以“公共安全体验”为主题,引导学生走进襄阳公共安全体验馆,实地开展火灾逃生、地震逃生、用电安全、游泳安全、医疗救助等活动,引领学生规避安全隐患,学习自救常识、培养他救情怀,将安全教育和学生素养培养、学习品质引导、探究能力养成结合,综合培养学生素质。
个人成长类。以“在劳动中成长”为主题,引导学生走进研学基地,进行劳动实践,如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取农业知识,感受劳动快乐,体会劳动的艰辛、生活的不易。
二、研学旅行课程的具体实施
1.注重转化,发挥研学旅行的教育功能
一方面,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多为间接知识和经验的学习,而间接学习的这些知识和经验只有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才能真正习得和应用。研学旅行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研学旅行的主体,能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地、创造性地解决研学旅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建构知识,以实现知识、经验到实践的转化。如“月亮湾湿地公园”研学旅行,旅行之前学生对湿地的认知多停留在知识层面,对为什么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等知识并不了解,甚至对湿地的巨大作用并不认同。学生观察、体验了人工湿地净化机制的运行后,对湿地的物理化学吸附、微生物降解、植物吸收等原理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进而对湿地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产生了认同。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保护湿地的责任与担当,实现了由知识到认知再到实践的转化。
另一方面,研学旅行课程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学、实践育人的形式,教师在这种新型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主动发挥作用。学生作为培养对象,作为成长、发展的主体,难以独立地完成研学旅行活动,需要由具有科学性、专业性知识的教师作为引导者,来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促进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自我。这一过程,教师要善于活化学科知识,通过各种研学旅行活动,将科学性、专业性的知识转换为学生自己的科学性、专业性的知识,以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寻诸葛智慧”研学旅行,学生对诸葛亮的了解多限于教材《隆中对》《出师表》两篇课文。研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纵观诸葛亮的一生,特别是诸葛亮躬耕陇亩时注重修身养性、学习积累、广交贤士等,让学生对诸葛亮被称为“智慧的化身”以及他勤俭修身、求真务实、虚心学习等品质有了深入的认识。
2.用心唤醒,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
开发研学旅行课程时,应将学生放在主体性地位,深入广泛地开发课程资源,科学合理地设计研学旅行路线,为学生提供各种探究、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培养其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實践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发展。
研学旅行前,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多是游玩。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程做充分的准备,收集资料、问题思考是此时的重点。如:去湿地公园研学旅行,除让学生收集湿地相关资料外,应激发学生对湿地作用大小的质疑;去襄阳博物馆研学旅行,可以引导学生对襄阳2800年历史进行阶段划分,思考襄阳为中国历史做出的主要历史贡献。
研学旅行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情境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在一个个精彩的活动中,调动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如“公共安全体验”,掌握了溺水救援知识才能自救和他救,遇到火灾勇于克服心理障碍,灵活选择有效的逃生渠道;“枣阳汉城”研学旅行,在了解汉代历史的基础上,通过礼仪以文化人,通过汉服审美激发文化自豪,通过汉字唤醒民族自信,等等。在“旅行”的过程中融入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处于“研学”和“旅行”的热爱和分享状态,其内在学习动机会得以激发。
3.亲身体验,强化学生的社会参与
研学旅行课程摆脱了书本和教师的局限,将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与教学有机融合,让学生接触到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参与,感受和学习不同的文化和旅行的乐趣,在做中学,感受融入社会的乐趣。
襄阳母亲河汉江有一个支流——清河,发源于河南郑州,至襄阳汇入汉江,襄阳城区段也称小清河。曾经的小清河波光粼粼、美丽如画。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的扩张,小清河受到严重的污染,变得又脏又臭。为了使小清河恢复往日的水清、岸绿、景美,一方面环保、水利等部门积极采取治理措施,推进建立河长制;另一方面,课题组大力推行小河长活动,组织中小学生通过巡河、清理垃圾、监测水质、监察排污口等活动,以研学旅行的方式保护小清河。在研学旅行课程中,课题组引导学生巡河时注意河边的垃圾、河中的杂草、浑浊的河水以及河水的臭味,引导他们思考垃圾的来源和种类、河中杂草乱生的原因、河水浑浊且有臭味的原因等。小河长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自制采集瓶采集河水,进行简单的水质监测,初步判断水质级别,及时向环保部门上报数据。这样的研学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引导学生以具体行动践行社会责任感。
(作者单位:郭萍,襄阳市第二十中学;李丹,襄阳市第三十九中学)